張如梅
(大理學院對外漢語教育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自1985年對外漢語專業的始建起至今已經有了近30年的發展歷史,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在世界上地位的提升,專業發展走過了從初創到快速發展的歷程。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下,語言作為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已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的國際推廣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對外漢語專業建設的缺陷與滯后也日益顯露出來。大理學院對外漢語本科專業于2007年開設,近7年的專業建設實踐證明,大理學院的對外漢語專業也和全國其他高校的對外漢語專業一樣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即由于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不明確而導致了專業培養與社會需求不符的矛盾。在大理學院制訂2014版培養方案之際,我們就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構建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隨著全球范圍內的“漢語熱”持續升溫,漢語國際教育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提出了實施對外漢語教學的“六大轉變”〔1〕,即發展戰略從對外漢語教學向全方位的漢語國際推廣轉變;工作重心從將外國人“請進來”學漢語向漢語加快“走出去”轉變;推廣理念從專業漢語教學向大眾化、普及型、應用型轉變;推廣機制從教育系統內推進向系統內外、政府民間、國內國外共同推進轉變;推廣模式從政府行為主導為主向政府推動的市場運作轉變;教學方法從紙質教材面授為主向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網絡教學轉變。2012年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對1998年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1999年頒發的《專業設置規定》進行修訂,將對外漢語、中國語言文化和中國學3個專業合并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迎來了發展的新形勢。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名稱的調整意味著對專業內涵的重新定位,而課程體系是專業建設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罢n程體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價值理念指導下,將課程的各個構成要素加以排列組合,使各個課程要素在動態過程中統一指向課程體系目標實現的系統”〔2〕,課程體系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和依托,它規定了培養目標實施的規劃方案。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載體,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在漢語國際教育要實現“六大轉變”的新形勢下,有必要對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重新構建。
分析對外漢語專業近30年來的建設狀況,我們不難看出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前身對外漢語專業創建于20世紀80年代。根據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該專業“注重漢英雙語教學,培養具有較扎實的漢語和英語基礎,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較全面了解,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高層次對外漢語專門人才;以及能在國內外有關部門、各類學校、新聞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業單位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及中外文化交流相關工作的實踐型語言學高級人才”〔3〕。依照這個界定,該專業的培養目標至少有兩類:一是研究型的“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高層次對外漢語專門人才”;二是應用型的“能在國內外有關部門、學校、新聞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業單位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及中外文化交流的語言學高級人才”。這一專業定位涵蓋面過于寬泛,過于強調“寬口徑”,導致專業定位模糊,培養目標含混。在這一專業定位的指導下,自1985年起至今全國開設對外漢語本科專業的300多所高校,在專業建設方面存在諸多問題,而最為突出的就是畢業生專業就業的問題,由于專業定位和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學非所用的矛盾非常突出。
由于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對對外漢語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界定,導致全國開設該專業的300多所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隨著全球“漢語熱”的升溫,對外漢語專業成為熱門專業。很多學校急于開設對外漢語專業,并沒有針對學校本身的條件和特點做過嚴謹的論證,更缺乏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的認真思考,多數學校的培養方案都是照搬照抄,課程結構、課程設置雷同,缺乏針對性和創新性。課程設置的隨意性很大,外語類院校外語課程比例過大,財經類院校增設了對外經貿課程,醫學類院校甚至開設中醫理論、推拿針灸等課程,綜合類院校的課程設置就更加龐雜,結果導致了對外漢語本科專業的畢業生在擇業時無所適從,真正能夠專業就業的學生不到20%,更多的畢業生流向中小學或私立學校語文(英語)教師、企事業單位文秘、行政管理等崗位。一方面是國際漢語教師的奇缺,另一方面是對外漢語本科專業的畢業生不能夠專業就業,造成這種供需矛盾的原因之一,就是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合理,培養方案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
目前漢語國際教育學科的清晰定位,確立了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以漢語國際教育職業需要為目標的國際漢語教師的能力培養,為國際漢語教師培養與培訓的課程體系建設明確了方向與目標。因此,新形勢下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社會需求應該成為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明確社會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是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關鍵。目前對國際漢語教師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主要的市場有國外和國內兩塊,國外市場主要滿足漢語國際推廣的需求,包括漢語教師志愿者、漢語中心、孔子學院、東南亞國家的華文學校和私立國際語言學校等,國外市場也有部分中資、合資企業對漢語教學、翻譯以及文化交流人才的需求;國內市場主要滿足對外漢語教學的需求,包括各高校的留學生漢語教學、私立語言學校等。由于國內目前對中小學招收外國學生有很多條件限制,大多數對外漢語教學仍然只能在高校中開展,而高校的入職門檻幾乎杜絕了本科學生的進入,如果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畢業生想要在國內專業就業,只能去應聘少數私立語言學校,所以,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畢業生在國內的專業就業率非常低。相比之下,國外的專業就業市場前景更為廣闊,但是,對從業者的要求也更高,他們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過硬的專業技能,還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還必須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異文化背景的生存和發展能力。認真分析社會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生的需求,可以明確我們對該專業的定位。
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介紹》中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作了新的界定,該專業“培養掌握扎實的漢語基礎知識,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具備中國文學、中國文化、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能在國內外各類學校從事漢語教學,在職能部門以及企事業單位從事與語言文化交流傳播相關的工作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應用型專門人才”〔4〕。這一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清楚、明確,符合社會的需求。
新形勢下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構建應該最大程度地適應社會的需求,在明確專業定位和專業培養方向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的構建。作為一所綜合性的地方高校,大理學院對外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構建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探索。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應該與學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緊密結合,這樣才能體現專業的特點,增強專業的競爭力。
作為一所地處非省會城市的綜合性高等學校,大理學院具有鮮明的漢語國際教育辦學特色,首先,學校輻射南亞、東南亞的教育國際化特色,在云南省乃至全國都具有影響力,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云南省首批4所“走出去”試點高校之一和云南省應用型國際人才培養基地,是云南省留學生人數最多的高校;對外漢語專業2007年開始招生,專業在東南亞3個國家建有境外漢語教學實踐基地,每年平均輸送約120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進行為期4~8個月的漢語國際教學實踐或者為期一個月短期漢語志愿者交流活動,通過實踐基地拓展了境外就業,目前約有100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本科學生在東南亞國家就業,從事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大理學院教育國際化的特色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其次,大理學院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10個學科門類的50個本科專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創設寬厚的多學科平臺,濃郁的學術氛圍,豐厚的人文底蘊,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多學科的支撐,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開設針對性、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與跨文化交流技能以及專業綜合素養,以滿足他們開展漢語國際教育的需要。
第三,地處亞洲多元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大理的大理學院,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魅力。東南亞各國境內的民族與云南境內很多少數民族同出一源,跨境而居,時至今日,東南亞各國與大理的各民族都還保持著較高的文化認同。目前,東南亞很多國家的留學生到大理學院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和主要目的與民族文化認同高度關聯。大理學院在開展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學校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優勢,將民族文化與東南亞文化作為跨文化交流研究的一個特色與重點〔5〕。
根據學校教育國際化的辦學理念,綜合性大學、多元文化和地域區位優勢,我們確定了大理學院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以東南亞這個海外使用漢語人數最多的地區為專業建設的特色來構建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應該體現漢語教學基礎、教學組織與課堂管理、中華文化與跨文化交際、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5個板塊〔6〕,這5個板塊構成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基本框架。在課程體系構建中,要充分體現以專業技能為中心的實踐性原則,合理設置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培養的課程比例,著力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國際漢語教學、中華文化傳播和跨文化交際3項,其中,國際漢語教學技能主要包括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方法和技能,漢語語音、詞匯、語法、漢字的基本教學方法以及聽說讀寫的基本教學技能、漢語作為外語的測試和評估的技巧、教學組織與課堂管理技能、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技能等方面;中華文化傳播技能主要指在語言教學實踐中激發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在語言教學中,根據具體的教學環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以科學客觀的態度和適當得體的方式,深入淺出地向學習者傳播中華文化的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是跨文化背景下的適應能力,包括全球化語境下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包容與尊重、克服文化休克的能力,其次是在跨文化背景下的職業發展能力,包括跨文化背景下得體的語用能力、交際能力和合作能力、在語言教學實踐中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習者言語行為的理解能力,以及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及時調整教學方式,順利開展教學的能力〔7〕。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只有以培養專業能力為核心,才能適應社會需求,真正達到專業的培養目的。課程體系應該緊緊圍繞培養專業能力來構建,課程模塊中所包含的專業基礎知識是奠定專業能力的基石,而專業能力的培養直接影響著專業素質的養成。因此,在以知識、能力、素質三要素構成的課程體系結構中,培養專業能力的重要性應該充分體現出來。
在制訂2014版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之際,我們基于大理學院的辦學特色,針對該專業的社會需求、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和職業發展前景作了大量調研,同時,深入研究專業名稱的改變所導致的專業內涵的變化,進一步明確了專業定位。在此基礎上,專業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學校辦學特色緊密結合,以培養“三型一化”高素質人才為目標構建課程體系。
根據國家教育部對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原則性指導意見,結合大理學院的具體情況,我們首先明確大理學院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為:本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漢語及語言學、中國傳統文化以及跨文化交流的系統知識,具備熟練運用漢語及外語(英語以及一門東南亞國家語言)開展漢語國際教學、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以及良好的國際漢語教師、跨文化交流工作者的綜合素質,能夠從事國內外漢語國際教育、跨文化交流等領域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國際化的高素質人才。這一培養目標對專業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要求符合社會需求,符合專業定位,其“面向東南亞”的專業建設特點符合學校的辦學特色。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中的專業課程由語言、文化、文學、專業理論與技能、專業實踐5個模塊構成,各模塊間的學分比例為24%、21%、10%、25%、20%;各模塊中的課程合理地分配至各個課程體系平臺中,其學分比例為:通識平臺35%(必修63.49%,選修35.51%),學科基礎平臺25%(必修62.22%,選修37.78%),專業教育平臺25%(必修57.78%,選修42.22%),教學實踐環節15%。這樣的學分分配構成了科學的課程體系結構。
我們同時對自2007級以來的3屆畢業生的就業狀況進行了跟蹤調查,根據目前對外漢語專業的就業現狀,我們進行了分類培養的探索,設置了兩個專業方向:漢語國際教育方向和語文教育方向,前者主要培養國際漢語教師和有志于繼續進行專業研究并提升學歷的學生,后者借助學校辦學歷史悠久、教學質量優秀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為平臺,培養中小學語文教師。語文教育方向的設置,為學生拓寬了就業渠道,緩解了國內專業就業的壓力。
我們認為,經過幾年的思考和探索,目前大理學院2014版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培養方案體現了該專業專業知識、能力、素質的結合,各課程平臺和課程模塊之間的比例科學合理,在扎實的語言文化知識的基礎上,特別強調了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和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東南亞文化概論”“東南亞華文教學概論”“泰語”等課程的開設,體現了大理學院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面向東南亞”的特點。課程體系符合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的要求。
“國際漢語教育承襲了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研究的傳統,是一個內涵更深、外延更廣的學科”〔8〕?!皩ν鉂h語教學立足于‘請進來’,漢語國際教育立足于‘走出去’,這兩條戰線同時推進,相得益彰”〔9〕。大理學院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探索,是基于專業名稱更改和專業內涵的變化,基于社會需求和學校辦學特色的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探索,是基于新形勢下,漢語國際推廣作為國家大外交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提出的實現“六大轉變”的探索。大理學院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以專業知識為基礎,以專業能力為核心,提升學生的專業綜合素質,以培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三型一化”的人才培養為目標,為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構建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1〕許琳.漢語國際推廣的形勢和任務〔J〕.世界漢語教學,2009(2):106-110.
〔2〕崔穎.高校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1998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92.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2.
〔5〕張春燕.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路徑和內容選擇〔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4,12(1):5-9.
〔6〕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國際漢語教師標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1.
〔7〕李麗.論對外漢語研究生文化課教學〔J〕.大理學院學報,2014,13(3):78-83.
〔8〕趙金銘.國際漢語教育研究的現狀與拓展〔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4):86-90.
〔9〕崔希亮.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與展望〔J〕.語言文字應用,201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