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師范大學 留學生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130024)
漢語是典型的自然語序語言,順序性事件的時間表達有時并不借助于時間連接成分[1]。那么,在一個由順序性事件構成的篇章中,時間連接成分什么時候可隱可現,什么時候必須出現(以下簡稱為“必現”),這是篇章分析中值得關注的問題,也是本文考察的目的所在。
同一層次的時間序列表達有時會間隔很遠,其間可能會出現一些插入性或描寫性信息,這就使得整個篇章結構變得極其復雜。因此,為了便于說明問題,本文盡可能選取那些結構比較單純、能夠充分體現時間序列的篇章語料來作為考察對象。當然,復雜的篇章結構在時間連接成分的隱現問題上可能也會有其自身的特點,本文對此也將適當涉獵。
有時,時間連接成分在篇章中隱去不會對整個篇章語義造成影響,也不會影響篇章的連貫性,但總體表達效果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有時受篇章條件的限制時間連接成分又是不能隱去的。下面,我們只考察起始時間連接成分中初時連接成分在篇章中的隱現條件。(例句中加括號的地方表示該成分可隱可現)
起始時間連接成分表示某一事件是順序性事件中最早或以前發生的[2]。起始時間連接成分包括初時連接成分和前時連接成分。初時連接成分表示某一事件是順序性事件中最早發生的[3]。常見的初時連接成分有:開始、起初、起先、最初、最先、最早、先、首先。
初時連接成分在篇章中有時是可隱可現的,我們將其原因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
(一)如果時間序列的表達主要是對前面事件表現出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或態度,則初時連接成分一般可隱可現。例如:
(1)門開處進來了一個年事極輕的婦人,……(最先)我以為這小婦人是無意中撞來玩玩,聽聽從下河來的客人談談下面事情,安慰安慰自己寂寞的??墒且凰查g,我卻明白她是為另一件事而來的了。(沈從文《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
(2)四爺不敢相信她的話,也不敢不信。(最初),他以為她倆是冠家派來的“偵探”。聽桐芳說得那么懇切,他又覺得不應當過度的懷疑她們。(老舍《四世同堂·惶惑》)
此時,起始事件的主要謂詞基本上都是表心理的動詞或形容詞,最常見的就是動詞“以為”,另外還有“答應”、“同意”、“相信”、“害怕”、“高興”、“著急”等等。如果時間序列的表達主要是對前面事件做出的行為反應,則初時連接成分一般不宜隱去。例如:
(3)么四婆婆便一次一次地去將籃子撿回來。瘋子一次比一次扔得遠。起先么四婆婆還裝著若無其事,然而不久她也像他們一樣嬉嬉亂笑了。(余華《河邊的錯誤》)
例(3)中的行為反應表現為從“假裝若無其事”到“出自真心的笑”。
(二)如果起始事件與前面事件交代的情況有某種轉折關系,且時間序列的表達常常表現為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包括言語行為、動作行為、心理行為等),則初時連接成分一般可隱可現。例如:
(4)肉燉得了,高大頭就叫女兒乘天黑人亂,給朱雪橋送一碗過去。朱雪橋(起初)不受,說:“這,這,這不行!”高大頭知道他害怕,就走過去說:“吃吧!不吃好一點頂不??!”于是朱雪橋就吃了。(汪曾祺《皮鳳三楦房子》)
(5)經過幾番盤算,他想先動手著作,一來表示自己并非假充斯文,再則著作也可導致做官。他定了這個計劃,(最初)不敢告訴太太,怕她潑冷水。一天他忍不住說了,李太太出乎意料地贊成,說:“你要有表現,這也是時候了。我一向太自私,沒顧到耽誤了你的事業!你以后專心著作,不用陪著我外面跑。”(錢鐘書《貓》)
例(4)、例(5)的語義模式分別表示為:“送肉→(但是)不受 → 吃了”、“定了計劃 →(但是)不敢告訴太太 → 忍不住說了”。
(三)如果時間序列的表達與前面事件交代的情況有某種因果關系,則初時連接成分一般可隱可現。例如:
(6)她患著癱病,(起初)她的丈夫替她請神,燒香,也跑到土地廟前索藥。后來就連城里的廟也去燒香,但是奇怪的是月英的病并不為這些香火和神鬼所治好。以后做丈夫的覺得責任盡到了,并且月英一個月比一個月加病,做丈夫的感著傷心?。ㄊ捈t《生死場》)
(7)屋里氧氣越來越少。(開始)人們只覺得胸悶,喘不過氣來,后來有人惡心了,有人喊頭暈。(鄧友梅《別了,瀨戶內海!》)
例(6)、例(7)的語義模式分別表示為:“(因為)她患著癱病 →(所以)〔請神、燒香、索藥 → 進城燒香〕”、“(因為)屋里氧氣越來越少 →(所以)〔胸悶、喘不過氣 → 惡心、頭暈〕”。
(四)如果時間序列的表達以前面事件交代的情況為背景時間,是背景時間內的發展變化過程,則初時連接成分一般可隱可現。例如:
(8)1966年開始了“文化大革命”。(最初)我被下放到農村勞動改造,后被關進“牛棚”,在挨過一次專場批斗后,被送到“甄別教育所”關過半年。(曾卓《曾卓小傳》)
但如果起始事件為短語性質,考慮到節奏的需要,初時連接成分一般必現。例如:
(9)日本人不來,“國軍”自然不會反攻,這局面竟維持了相當長的時間。起初人心惶惶,一夕數驚,到后來大家有點麻木了;竟好像不知道有日本兵就在一二百里之外這回事,大家該做什么還是做什么。(汪曾祺《八千歲》)
(五)如果時間序列的表達主要是對前面事件中的某部分內容進行插入性說明,則初時連接成分一般可隱可現。例如:
(10)在交子和錢引流通的同時,各地區還產生了關子和會子。它們(起初)也是民間發行的,后改為官辦。(陰法魯,許樹安《中國古代文化史(三)》)
(11)至于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朝,長達二百年的統治,其官制基本上沿襲了魏晉以來的舊制。北魏政權是由鮮卑族拓跋部貴族建立的,(最初)他們依照本族傳統設置八部大夫,分管政事;又設三十六曹尚書分理各種政務。(陰法魯,許樹安《中國古代文化史(三)》)
例(10)中時間序列的表達是對“關子和會子”的插入性說明,而例(11)中時間序列的表達則是對“北魏官制”的插入性說明,因前文對插入的內容總體上已經有所交代,所以除了一些具體的細節以外,其整個發展脈絡基本上還是清晰的,只要接續部分有顯性化的表示,起始部分的形式標記一般都可以隱去。
(六)如果時間序列的表達主要是前面事件進行當中人的心理發展變化過程,則初時連接成分一般可隱可現。例如:
(12)八年前,他在報紙上讀到一篇散文,題為《笑的懺悔》。(起初)只覺題目奇特,一讀下去,他不禁心跳劇烈。(余秋雨《酒公墓》)
(13)我想我總算擺脫開那老家伙的糾纏了,我立住腳喘氣。(開始),我聽見自己的心跳聲,然后是玉米葉在風中摩擦的聲音,再后是遠處公路上拖拉機開動的突突聲……(劉心武《恐怖》)
例(12)、例(13)的語義模式分別表示為:“讀〔只覺奇特 → 心跳劇烈〕”、“喘氣〔心跳聲 → 摩擦聲 → 突突聲〕”。而下面的例(14)因為受“還”的限制,初時連接成分“開始”不易隱去。
(14)他沉沉地、香甜地睡熟了。開始他還聽見桌上鬧鐘在嘀嗒地響,后來那嘀嗒聲溶進了一片潮水般的風聲中。(張承志《北方的河》)
(七)如果初時連接成分與其他時間提示成分連續共現,則初時連接成分一般可隱可現。例如:
(15)老人,現在是貧困了,曾經有過安靜的歲月。(最初),在二十幾歲時,因為農村中有一次大的動亂,他帶著妻子和兩個幼孩逃進了這個大城。(曾卓《老人和他的家族》)
例中劃線部分為時間提示成分。例(15)中的“最初”和“在二十幾歲時”是一種同位關系,只不過前者為泛指時間,后者為實指時間,此時初時連接成分是完全可以隱去的。
初時連接成分在篇章中有時必須出現,其必現條件大致可歸納如下。
(一)如果時間序列的表達主要是對前面事件進行補充性說明,則初時連接成分一般必現。例如:
(16)十三四歲的孩子就開始挑了。起初挑半擔,用兩個柳條笆斗。練上一二年,人長高了,力氣也夠了,就挑整擔,像大人一樣的掙錢了。(汪曾祺《大淖記事》)
(17)方玄綽近來愛說“差不多”這一句話,幾乎成了“口頭禪”似的;而且不但說,的確也盤踞在他腦里了。他最初說的是“都一樣”,后來大約覺得欠穩當了,便改為“差不多”,一直使用到現在。(魯迅《端午節》)
這種情況有時也有形式化的標志,主要是破折號的使用(當然,破折號的功能有多種,“補充”只是其中之一),例如:
(18)他清楚地記得從小蜂手里奪下的那支“檁子”也一起燒了——開始它只是冒煙,好像有些害羞的樣子,后來便爆出紅的火舌來,快樂地燒掉了……(張煒《海邊的雪》)
下面的例(19)看起來似乎很符合可隱可現的條件,即“起初……,后來……”這個時間序列主要是對前面事件表現出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但這個序列前面畫橫線部分事先已經有了一個總的態度,時間序列實際上是對這個總的態度的補充性說明,因此,“起初”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是必現的。
(19)愛社跟在五爺后邊,手里端著蠟燭,讓對方看清了條子就著蠟燭的火頭燒了。人們沒想到五爺會來這一手,起初驚驚乍乍,后來便說不能,不能,這算啥話?說是這樣說到底也就半推半就地燒了。(喬典運《香與香》)
(二)如果時間序列的表達主要是對前面事件進行解釋性說明,則初時連接成分一般必現。例如:
(20)使我們迷惑的是那禳解沒有效力,首先,一個石匠從巖尾跌下去了,隨后,連接的死去了我叔父家一個三歲的妹妹,和我那第二個姑姑。(何其芳《哀歌》)
(21)“合作”這個詞,在上個世紀被用得最濫了。起初有一些小副食商店被叫做“合作社”,后來又有合作化等用法,當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要你束手就擒之意。(王小波《未來世界》)
(三)如果時間序列的表達主要是對前面事件內容的具體實施、展現、安排,則初時連接成分一般必現。例如:
(22)這是一種虛偽的情感,我決定就此不放過,狠狠地攻擊一番父親,這種機會不常有。我必須緊緊地抓住。首先,我奪過父親手上剩下的那串羊肉,憤憤不平地把它吞了下去。然后,我就執意要父親解釋他是怎么尊重那條銀項鏈怎么尊重那兩塊錢的。(朱文《我愛美元》)
(23)過去,我做習題時,總是肅然端坐,把案端的臺燈點亮,把習題書放在桌子的左上方,仔細削一打鉛筆,把木屑、鉛屑都撮在桌子的右上角,再用橡皮膏纏好每一支筆,發上一會兒呆,就開始解題了。起初,我寫出的字有蚊子大小,后來是螞蟻大小,然后是跳蚤大小,再以后,我自己都看不到了。(王小波《白銀時代》)
例(22)、例(23)的語義模式分別表示為:“狠狠地攻擊父親(首先…… → 然后……)”、“開始解題(起初……→后來……→然后……→再以后……)”。當然,多數情況下前面事件和時間序列的表達體現的是一種“總—分”結構,即前面總體交代過程的性質,后面則是該過程的具體展開。下面我們再舉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24)他向經理打聽蘭英的情況。開始時經理說:“太太有點苦惱,她已經兩天沒上海邊去了。每天只在屋中念法文字母?!边^了兩天說:“太太好像不大苦惱了,每逢那位教她法語的太太來到,她們屋中就傳出笑聲?!痹偻缶椭徽f:“太太一切都好,其他的無可奉告?!保ㄠ囉衙贰短m英——巴黎城內的山東大嫂》)
例(24)僅從前面的一個簡單交代,我們就可以基本預見后面時間序列的語義內涵,即“打聽情況的過程”。
(四)如果時間序列的表達主要是對特定的事物進行描述或說明,則初時連接成分一般必現。例如:
(25)在民間,臘日起初固定于臘月八日,而后才是臘月廿四日。(陰法魯,許樹安《中國古代文化史(三)》)
(五)如果起始事件為有規律的反復出現的事件,則初時連接成分一般必現。例如:
(26)朝南的正屋里一長溜祭桌上還有許多夏家的顯考顯妣的牌位。正屋前有兩棵柏樹。起初逢清明,夏家的子孫還來祭祖,這幾年來都不來了,那些刻字涂金的牌位東倒西歪,上面落了好多鴿子糞。(汪曾祺《八千歲》)
這種有規律的反復出現的事件一般帶有“延續性”語義,最常見的就是“每”、“逢”的使用,此時如果沒有初時時間連接成分的限定,則后來事件的出現就不易讓人理解。
本文主要考察了起始時間連接成分中初時連接成分的隱現條件。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初時連接成分的隱現受篇章前后事件語義的影響,同時也與其他時間連接成分有著必然的聯系。初時連接成分可隱可現受以下因素制約:連接事件對前事件的看法或態度;事件之間的語義關系,如轉折、因果;時間背景的關聯性;連接事件的語義指向;與其他時間連接成分的共現情況等。初時連接成分必現需具備以下條件:連接事件在篇章中承擔的語義角色,如補充、解釋、描述,以及是否為實施者等;連接事件本身需具有反復性等。
[1]金曉艷,彭爽.漢語篇章中后時連接成分的隱現[J].世界漢語教學,2005(4):71.
[2]廖秋忠.現代漢語篇章中的連接成分[J].中國語文,1986(6):413-427.
[3]金曉艷,馬慶株.時間連接成分的范圍和分類[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