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鴻
(大連民族學院東北少數民族研究院,遼寧大連116605)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增強中華文化的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比其他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而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對中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至關重要,對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尤為必要。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新趨勢,加快高新技術的研發應用,不斷提升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科技含量,把科技進步的最新成果貫穿到少數民族文化事業和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各個方面,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一個新的時代課題。
人類社會不斷演進的歷史,始終和文明的多樣性與文化的差異性相生相伴。不同種族、不同人類共同體因生產生活方式、人居環境、語言習俗、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各異而擁有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因經濟文化類型的差異和物質資源互補的需求,不同民族之間不可避免地進行著廣泛的跨文化交流。多樣的文明和多元的文化相互交融,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和而不同的世界[1]。縱觀人類文明史,我們發現人類文明本身又是一部文化與科技不斷融合、互動演進的歷史。文化引領時代風氣并影響著科技的生成與發展,科技創新則成為文化發展的強大動力。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從工業文明到信息社會,科技創新助推著文化的每一次革命性進步,都給文化的傳承樣式、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帶來深刻變革;而文化的力量,都為科技的每一次跨越提供精神動力、價值導向和豐富內涵;文化與科技的每一次大融合,都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飛躍發展。誠如一位著名科學家所言:科學與藝術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歷史上許多科技發明都是各民族人民千百年來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性勞動的結晶,他們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就稱之為文化,這種文化又是璀璨多姿的中華文化中極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創造性勞動所體現的科技成果(即科技創新)不斷提升各民族的文明程度,民族傳統文化又成為現代科技不可或缺的生成條件。例如,民族文字的信息化處理技術,為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融入現代信息社會創造了條件,而這些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因此,中國少數民族的發展史同樣說明,科技承載著民族文化發展的成果,民族文化引領著科技進步的方向。
目前,世界已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變革時代,科技發展孕育著新的突破,科技創新將從根本上改變全球競爭格局和國民財富的獲取方式。同時,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文化軟實力與科技硬實力的有機融合,必將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聚合裂變效應。文化發展與科技創新的雙輪驅動,必將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民族復興發揮重要支撐和引領作用。
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程度,體現著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整體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實力。科技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一方面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過程中發揮支撐作用,另一方面在推進文化創新過程中發揮引領作用。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其本質特征是促進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核心內涵是不斷提升文化發展的科技含量,重點內容是打造文化科技產業鏈,著力攻克一批重大關鍵性技術,加強對文化產業相關技術和裝備的自主研發和集成應用。因此,要傳承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從整體上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表現力和傳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技的支撐和推動。
從文化傳承的視角來看,現代科學技術能夠為加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利用起到基礎性作用。首先是用高新技術提升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包括少數民族珍貴文物、世界文化遺產、國家級文化遺址、民族地區歷代建筑、文化景觀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建設,如布達拉宮、麗江古城、敦煌莫高窟、古樓蘭遺址、西夏王陵等。其次是應用高新技術提高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科學化水平,包括制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類保護的技術標準,建設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對瀕危項目、代表性傳人實施搶救性保護,如借助數字化技術,運用電子掃描、復印、照相、縮微等技術,對少數民族古籍進行搶救、搜集、普查、整理、翻譯、修復、出版和研究;又如對維吾爾族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貴州侗族大歌、《格薩爾》史詩、青海熱貢藝術、藏戲、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朝鮮族農樂舞等進行原生性保護等。其三是運用現代科技保護民族地區的自然文化景觀與生態環境,如內蒙古大草原、桂林山水、新疆天池、黃果樹瀑布、九寨溝、黃龍、香格里拉等著名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自然保護區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其四是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傳承與發展的關系,推動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信息資源、數字資源開發利用,拓展文化遺產傳承利用途徑,提升中華文明的整體展示水平和傳播能力。
從文化創新的視角來看,世界范圍內以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已成為促進文化發展的新引擎?!耙詳底旨夹g、網絡技術等信息技術為主要支撐,以動漫、網絡游戲、手機游戲、多媒體產品為代表的新興文化業態,已逐漸成為繼IT產業后崛起的最具潛力的產業之一”[2]。美國文化產業以高科技為依托,已成長為國民經濟中地位僅次于軍事工業的支柱性產業,如電影3D技術的研發帶動了3D動漫、大型文藝展演及體育賽事直播等一系列新型文化產業的崛起;以“蘋果”系列產品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術產品與服務的產生,使集文化、技術與商業模式創新為一體的、具有文化與科技結合特點的創新活動正在成為信息技術產品與服務發展的重要趨勢[3];日本和韓國將產業化和技術創新作為文化發展傳播的主要驅動力,促進了具有高增長潛力的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在中國,正是互聯網技術、數字影像、聲光多媒體和數字三維虛擬展示技術等先進技術的應用,才使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贏得了“無與倫比”的贊譽,同時也讓民族地區演藝娛樂、影視制作、出版發行、廣告傳媒、文化會展等傳統文化產業明顯提升了創新發展的活力,并且產生了“印象·劉三姐”“云南映象”“麗水金沙”等極富民族特色的頂級文化品牌,形成了一批著名的文化產業集群,增強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功能。另一方面,高新技術在給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帶來日益深遠影響和變革的同時,也為其自身的產業發展拓展了新的空間。數字、網絡、衛星通訊等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加速了民族地區信息產業和文化產業的融合。由此可見,科技創新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強大動力,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又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豐厚的資源和廣闊的空間。
英國著名產業研究專家約翰·霍金斯認為,當今世界最具潛力的產業就是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它以文化資源為要素,以科技創新為靈魂,以高素質人力資源為依托,是當代經濟、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在產業層面的具體體現,已成為一種優化發展的經濟模式。該理論對世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對構建中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體系,從更高層次上提升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能力,也極具參考價值。
文化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根基和靈魂。中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必然是中國各民族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沒有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就沒有整個中華文化的繁榮。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的少數民族文化最具特色、最富魅力,民族地區的文化多樣性資源最為豐厚,不僅涵蓋了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學藝術、飲食服飾、歷史典籍、民間史詩、蒙醫藏藥等各個方面,而且從古自今都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智慧和技術創新成果。傳承、保護和開發應用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既是少數民族文化發展本身的內在要求,也是目前少數民族利益訴求向經濟、政治、文化整體利益轉變所期待的核心內容,更是中國民族政策應有的題中之義。然而無論是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科學保護與合理開發,還是民族地區公益性文化事業及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現代科技的支撐。
科技創新程度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水平和文化的生產規模。因為以科技創新為依托的文化經濟,大大減少了對自然資源的依賴、能源的消耗和環境的破壞,且具有附加值高的特點,理應成為民族地區調整經濟結構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最佳選擇。因此,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這已成為民族地區實現科學發展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民族地區如能發揮文化資源、科技創新和高素質人才相互交融的后發優勢,完全可以將文化產業打造為潛力巨大、綠色環保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文化產業是從事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活動的總稱。其特征是以產業化手段來發展文化事業,以文化為資源來進行生產,向社會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它包括廣播影視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游業、網絡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會展業、音像業、文物和藝術品業等能夠進行產業化運作的行業[3]。然而在不同的文化競爭格局中,少數民族地區雖有豐厚的文化資源和悠久的文化傳統,但由于文化與科技缺乏深度融合,文化生產力發展水平依然滯后,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還遠不能滿足各民族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別是城鄉和區域文化發展不平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夠健全,文化生產過程大部分仍沿用傳統技術手段,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建立起來,多樣性的文化資源優勢尚未真正轉化為產業優勢。近年來,雖然云南、內蒙古、廣西等“建設民族文化大省(區)”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距離“民族文化強省(區)”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2010年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8%,民族地區整體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和國內發達省市相比差距更為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族地區科技自主創新和文化技術創新基礎能力的薄弱,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制約因素。用先進技術增強文化的影響力、表現力和傳播力,迫切要求提升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這是促進民族地區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必然選擇。
提升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文化發展的科技含量,應堅持以多樣性的民族文化資源為依托,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內容、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以支撐文化事業繁榮和提升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有關數據顯示,2004年至2008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以年均22%的速度遞增,2009年達8 400億元,2010年突破萬億元,而民族地區所占份額甚少。2012年5月,國家有關部門認定公布了北京中關村等首批16家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少數民族地區無一入選。文化產業雖在國民經濟總量中所占比例較小,但已成為具有先導性、戰略性和支柱性的新興朝陽產業,民族地區應將文化產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提升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科技含量,推動民族地區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需要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以著力增強文化產業的創新活力,同時還須完善相關政策。只有加快文化與科技體制改革,增加民族地區文化科技投入和研發經費,加強科技人力資源和文化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才能夯實文化科技創新的基礎;只有提高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集約化水平,著力打造一批帶動性強的文化科技企業和企業集團,才能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科技品牌;只有在深入挖掘民族地區多樣性文化資源豐富內涵的同時,更加注重運用現代科技,才能推進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的雙輪驅動,才能促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的兩翼齊飛。
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在這一基點上,文化軟實力體現著發展硬道理。科技進步對于提高文化創新能力,催生新興文化業態,正發揮著日益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高新技術已成為提升文化影響力、表現力及傳播力的重要手段。推進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科技創新,要深入實施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個層面的文化科技創新工程,推動文化創意、技術創新的深度融合與協同創新,進一步強化創新型文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并大力加強文化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一是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繁榮和發展民族地區公益性文化事業。要加快建設文化科技共享工程,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整合,提高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和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水平。通過互聯網、衛星、移動存儲等工程網絡體系,加大數字電視、三網融合、物聯網等關鍵技術的攻關,實現優秀民族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要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現代科技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保障民族地區基層特別是農村牧區群眾的文化權益,促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
二是在民族地區加快構建以現代裝備為基礎、現代科技為支撐、現代經營為特征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加強文化領域全局性、戰略性重大科技課題與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的攻關,以先進技術支撐文化裝備、軟件、系統研制和自主發展。推進文化創意與技術創新的有機融合,研究制定民族地區文化創意產業技術路線圖,積極拓展基于數字、網絡等高新技術的文化業態,培育文化創意產業集群,逐步提高文化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使之成為民族地區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提高出版、印刷、傳媒、影視、演藝、網絡、動漫等領域的技術裝備水平,提高娛樂、藝術品、工藝美術、文化會展、創意設計等傳統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強文化的傳播功能。還要遵循社會化、集約化的產業發展規律,建立產業集中度高、關聯性強和開放式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具有民族特色、時代氣息和原創性的文化產品、文化品牌走向世界。
三是強化創新型文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發揮重大科技項目的帶動作用。提升民族地區文化科技創新基礎能力,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最根本的是造就一大批有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隊伍。要大力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文化科技復合型人才,造就一批文化科技創新拔尖人才、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要加強統籌協調,把重大文化科技項目納入國家和地方相關科技發展規劃,在民族地區實施若干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加強核心、關鍵和共性技術攻關,實現文化產業重大技術突破和集成創新。
四是推進民族地區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政府應加快培育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文化科技企業,支持產學研戰略聯盟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技術創新體系。要進一步完善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文化科技創新政策體系,重點加強民族地區基層的科技與文化發展基礎能力建設。依托國家高新技術園區、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基地、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建立各具特色的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動科技與文化融合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促進文化領域高新技術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不斷提升文化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和信息安全。此外,還應設立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高技術文化產業發展項目資金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強化對文化科技企業的金融支持。
[1]李鴻.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與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1(2):97-98.
[2]趙玉海.高新技術已成為促進文化發展的新引擎[N].中國文化報,2012-01-10(3).
[3]韓瑾.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路徑探討[J].北方經濟,2010(8):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