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趙 文,王明利
(1.中南民族大學學校辦公室,湖北武漢430074;2.西藏民族學院民族研究院,陜西咸陽712082)
喪葬禮儀的基本含義,就是人死后對尸體的處理及其相關的禮儀習俗。作為人生的終極禮儀,喪葬禮儀始終帶有一些神秘的色彩。通過喪葬禮儀,人們一方面要表達對亡者的追思,另一方面則希望活著的人能得到亡者的庇佑。歷代王朝統治者在即位之后,就開始考慮為自己營造死后的墳塋,并在葬禮儀式上不遺余力地區分出尊卑貴賤,使君臣士庶“衣服有制,宮室有度,人徒有數,喪祭械用,皆有等宜”[1]。統治階級這種對身后事的安排,必然會影響到普通民眾的喪葬禮儀。他們也同樣希望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之后,還能享受到活著的時候所沒有享受到的幸福生活。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講,喪葬禮儀即是現實社會形態在另一世界的真實反映。著名歷史學家李先勤曾在《中國喪葬禮俗》一書的序言中指出:“研究文明起源的學者,多以禮儀性建筑作為文明在考古學上的一項標志,在中國,大墓應該說就是這樣的建筑。因此,深入探討中國的喪葬禮儀,對于拓寬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領域,加深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深度均具有重要意義。”[2]
富平縣位于陜北與關中的過渡地帶,屬典型的黃土高原。文物遺存眾多,文化底蘊深厚,曾留下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的墓葬遺址。境內除有五處帝王陵墓外,王侯將相的大墓更是數不勝數。我們選擇這一地區開展田野調查,就是基于該地區喪葬禮儀留存的歷史記憶,能更好地反映其所蘊含的社會功能。
喪葬禮儀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人們生前占有欲望的延續。人的亡故,分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而在非正常死亡當中,又因死者年齡的不同,喪葬的過程也會有所不同。本文對這一地區正常死亡的喪葬儀式作出概括和總結,一般有以下幾個步驟。
(1)為亡者打扮,沐浴更衣。在富平一帶,對于壽終正寢之人,為避免其死于床上,當病人奄奄一息之時,就要先為其沐浴更衣,穿上早已準備好的壽衣、戴好壽帽。一方面是擔心人死后,尸體變得僵硬,關節四肢不能活動,不便穿戴;另一方面如果沒能在人臨死之前準備妥當,會被認為人沒有穿衣服就走了,這不吉利。倘若某人由于病情突然,未來得及準備,那么在穿衣時,把衣物鋪在一邊,然后把尸體抬起來,放到衣物里,實際就是把衣服裹在身上,然后慢慢收拾。由于古代醫療條件的限制,人們對于死亡的認識還不夠深刻,當人死之后,往往會用棉絮放在死者的鼻孔之處,來看他是否是真的死亡。現在一些偏遠的山區,偶爾還能看到這樣的情景。在給死者整理衣冠之時,往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打扮,由于死者生前受到病痛折磨盡顯瘦態,或由于某種原因而導致面目損毀,那么通過打扮,使死者能夠體面地走向另一個世界。這時就把遺體從臥室挪出放在廳堂的中間,然后擺上遺像,擺上香爐,點上蠟燭。在一切準備好之后,便點起一碗油燈,為死者通向另一個世界照亮道路。人們認為黃泉路上陰森恐怖,點上燈火,為的是給死者一點溫暖,以便其順利到達自己將去的地方。人們也將這一過程稱之為小斂。
(2)報喪。報喪大多由喪家選派一人去告知亡者的親朋好友,極為講究順序。若亡者為女性,則先去其娘家;若亡者為男性,則先去其舅家。這體現了舅舅所代表的權利。在農村,當家里的兒子不愿意贍養父母之時,往往邀請他們的舅舅來解決問題,舅舅的特殊身份,因作為母親家族的長輩而得到眾人的擁護。報喪的人一般不進入亡者親戚之家,在門外告知亡者過世的時間、得了什么病、什么時候入殮等。關于什么時候下葬,則在入殮之后由親戚們商定選擇黃道吉日。報喪實際就是喪事的公開化,將死者的信息告知親友。作為孝子此時是不能隨便進入別人家的,主人認為會把霉運帶來。死人是整個家族抑或整個村莊最大的集體事件,喪家會請村中的鄰人前來幫忙。以前,富平薛鎮那邊還能看到破舊的城隍廟,當人們前去占卜之時,還要給城隍準備一份祭品,告知此人于何年何時因何病不幸去世,然后算出他的出殯日期,以便進一步安排他的后事。喪事中遇到的問題也都要家族內部的長者來協調解決,就是讓死者能夠順利入土,這也是對死者應盡的義務。
(3)大殮,出醸(niang)。大殮,即收尸入棺。大殮在死后第三天進行,又稱“入柩”,意味著死者即將與世隔絕。對于盛斂死人的棺木,大多是死者的兒女們在其生前早就準備妥當的。記得小時候我們家為祖父母準備壽木時,三個兒子各出一些東西,有的出木材,有的請木匠,有的請人箍墓。棺木之內一般都鋪上死者生前所用的被褥,有的地方三鋪三蓋,甚至九鋪九蓋,在空隙的地方放入一些死者生前的物品。關于為何要三日而斂,據《禮記·問喪》記載:“死三日而后斂者,何也?”曰:“孝子親死,悲哀志懣,故匍匐而哭之,若將復生然,安可得奪而斂之也?故曰:三日而后斂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3]所以將三日算作一個期限,并作為一種禮儀延續下來。三日大殮的禮儀是人們希望死去的親人能夠重新復生的一種愿望,不急于下葬也是該原因使然。大殮之時,孝子們痛苦悲傷,一些子女哭喪之際,拍手捶胸,盡顯深沉哀痛之情,不免使周圍的人受到感染,更增加了悲傷的氣氛,所謂“動尸舉柩,哭踴無數”。另外還有所謂的出醸,實際就是意指亡者的靈魂最后一次來看一眼自己曾經生活的地方,對此人們比較重視。日子選好后要緊閉門窗,家里凡是能照出影子的東西都要遮擋起來,以避免亡者看到自己的樣子被嚇跑。親戚全部呆在屋外,門前灑滿石灰,若是亡者的靈魂前來會留下腳印。看到什么樣的腳印,就預示著亡者后世投胎變為什么;若是沒有腳印,人們就認為亡者已經走了,或者這里已沒有什么值得留戀的東西,亡者的靈魂不愿意前來了。大殮之后,實際就等于亡者已經正式踏上了另一個世界,與陽間的親人再也不能相見。
(4)披麻戴孝,告祭祖先。大殮之后,死者的親屬要穿喪服,即所謂的披麻戴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對死者的孝義和追思。傳統的孝服,都是由粗麻制成,孝子們身披麻衣,頭戴孝帽(一般用棉花球打結而成)。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有的地方已經不再專用粗麻來做喪服,只要是白色略長的衣服,都可以作為喪服來穿。對此已經沒有什么嚴格規定,筆者曾看見有些人穿著醫生的白大褂就來了。麻衣的規格也有不同的解讀。在過去,越是亡者的至親,則麻的質地就會越粗糙。之后孝子們按照一定的長幼順序站立,手拿哭喪棒,也稱“吊喪棒”。《禮記·問喪》載:“杖者以何為也?”曰:“喪子喪親,哭泣無數,服勤三年,身病體羸,以杖扶病也。”[3]這句話道出了親人去世后,作為孝子的沉痛之情。孝子由喪事主辦人帶領,在鼓手的吹奏下,前往家族墓地,(現在一般為整個村莊的公共墓地)告祭先人的在天之靈,希望祖先能夠引領亡者順利抵達陰間,并希望祖先保佑還活著的人。
(5)迎飯,請人抬靈。迎飯是指活人為亡者準備的冥飯,有油炸的面花、面食。在富平一帶還有用面蒸出來的獻貼以及各種各樣的肉菜,現在已出現專門為亡者準備冥飯的飲食店。在關中東部地區一般都是八個飯碗,上面是大片的肥肉,下面是一些蔬菜。還有更重要的就是獻貼,少不了大型的花圈以及給喪家的財物(以前多為實物,如今多側重于錢財)。迎飯之時,兩人抬著一張長方形的桌子,通常都有一面會用孝衣遮起來,所有的冥飯都會被一次次迎進亡者的家里。在迎飯的時候,送飯的親戚,往往會給樂手適當的答謝錢,這不用提醒,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在樂手的伴奏下,亡者的親友會跟在桌子的后面,一直由村口走到亡者的靈前。先是三跪六作揖,然后上香。迎飯的順序如同報喪一樣,也是從亡者的娘家或舅家開始,依次輪流,直至最后。有時迎飯甚至要到下葬的那天早上才能結束。這一方面說明死者的家族很大,也說明迎飯的規模。在過去,棺木都是由人抬到墓地后下葬,因而要請抬靈人。一般有幾次,第一次在大殮之后進行,第二次在迎飯的當天晚上,第三次就是下葬之前。現在雖然有專業的靈車,但是這一禮節還是不能被代替,這實際上是村民之間的一種互幫互助,所謂“誰家門前不死人”,也能夠因此增進鄰里之間的關系。
(6)祭奠。即對亡者最后的哀悼,這或許是喪禮中最隆重、也最為講究的禮儀。薛鎮一般在晚上進行,在祭奠之前,先開席吃飯,所有的親戚與家人一起參加。然后以奠基者與亡者的親屬關系來確定吊祭的順序。客人先祭,吊唁時,一般三鞠躬,三叩首,每個人都重復著相同的動作,此時最能看出亡者與親人的親疏關系。越親者捶胸頓足,哭喊之聲相對拉長,難掩悲痛之情。在我所看到的場景中,喪家往往請來戲劇社,在現場吹奏、彈唱,有時熱鬧的場面,完全不像是一場喪事。在喇叭中也經常播放一些經典的戲曲曲目,親朋好友及鄰里利用坐夜的機會聚集在喪家打牌、看電影、錄像等,達到“以鬧沖悲”的目的。隨著人們對死亡認識的加深,這種形式的喪儀正變得越來越多。從本質上看,主要在于給哭喪的親屬減輕痛苦,暫時淡化他們對亡者的追思。
(7)瞻仰儀容,出殯。瞻仰儀容在下葬那天進行,孝子圍著棺木繞行一圈,即與亡者做最后的道別。不久便蓋棺釘釘,此時又會出現震天動地的哭喊聲。薛鎮這邊一般是中午起靈,若是在年底,一般就早上出殯,因為年底大家都比較忙,要把充裕的時間留給大家。前幾年因為火葬的緣故,人們往往選擇在大清早出殯,造成既有的事實,執法隊也不便把死人從墳堆里刨出。起棺之時,當棺柩緩緩進入早已備好的靈車,孝子們面對靈車一字跪下,最前面是亡者的長子或一起生活很久的兒子,此人一般頭頂火盆,孝服上外套一個紗布做成的馬甲,上書一些哀痛的話語,女孝子在男孝子之后。主喪人大喊:起靈!抬靈的人涌向靈車。因為從前靈車不用車輛,要用人抬,所以出現了請抬靈人這個禮節。剎那間,頂在孝子頭上的火盆被打碎,認為這樣做亡者才能收到活人們燒給他們的冥錢。另外還有一層意思:亡者不再享用人間的煙火,因而斷了其對人間的留戀。各種各樣的“紙活”——金山銀山、搖錢樹、聚寶盆、童男童女、馬匹、車輛等應有盡有。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許多現代化商品也呈現其中,目的就是祈求逝者在另一個世界能過上好日子。靈車前面專有一位手拿“招魂幡”走在最前面為亡者引路。大隊的孝子則跟在靈車的后面,沿路拋撒紙錢,一直到墳地。
(8)下葬。由于地處黃土高原,這里墓穴一般為土坑墓,多為老人提前箍墓。以前是請人花上幾天的時間用鐵鍬慢慢挖出來的,現在則直接用挖掘機挖出一個長方形的深坑,一端鋪上樓板,然后略加修繕。靈柩下穴前,亡者的兒子或外甥要先下到墓穴中,這或許是希望下葬過程一切順利,亦或是想再看看即將遠去的親人。眾人用大繩將棺木移進墓穴放正,起墓志作用的券瓦靠到棺材小檔上,油燈放上棺蓋;一邊是食罐,一邊是火盆;日用品放置一旁。穴門用土坯或青磚壘嚴(也有用“墓門石”,墓門石的上面往往刻著面目猙獰的鎮墓獸),以防盜墓。墓穴口填實,有時用杵子砸實,剩余的土回填形成圓形的墓冢。在這之后,人們要對亡者四時祭祀,如家族遇到重大事件時,還要及時告知亡者,已慰亡者之心。
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傳承創新的主體。在喪葬禮儀中,人們為了緬懷亡者,總是在悼念中或哭喪、或唱挽歌來安撫亡者的靈魂,也必然要對亡者一生的美好品行進行回顧與贊揚,所謂“蓋棺論定”。漢族的喪葬主要以哭為主,這里的“哭”,不僅是對親人離去的哀悼和追思,也是對家族命運的追思。關中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千百年來形成的喪葬禮儀,其過程的復雜繁瑣雖有所減弱,但卻一直延續下來。喪葬禮儀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1)喪葬禮儀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寄托了活人對亡者的孝,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家族關系。在地理位置上,富平地處關中東部,深受封建儒家思想的影響,對孝文化非常講究,人們均有著濃厚的親情意識。儒家提倡孝道,對親人遺體的妥善處理也是盡孝。深受儒家傳統文化影響的國人,在喪葬禮節上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無不受其影響。孝是所有社會成員必須恪守的道德準則。在喪禮中,“孝”字自始至終地貫穿整個活動過程。以哭為例,哭是中國喪葬禮儀的顯著特點,至始至終貫穿于喪葬禮儀的整個過程。苦聲的大小,聲音的長短,都能看到哭者與亡者的親疏關系。在祭奠之時,那種聲嘶力竭的哭聲,更能感染周圍的人。一般親屬關系較遠的人往往不會流淚,但在那樣的氛圍之中,也會有一種想哭的沖動。哭的內容很隨意,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沒有限制。從內容來看,主要是對亡者的訴說和對己身的自責以及感嘆命運的不公,而有時就是哭,沒有具體內容。來參加葬禮的眾多朋友和親戚,給死者家庭帶來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勉勵他們在失去親人的情況下堅強地活下去。當親人為亡人哭吊之時,一般都會有人攙扶,表示安慰的第一句話往往是:別哭了,別哭了,人已經走了,不要再把自己身體弄垮了!這說明哭在其中的重大作用,也反映了人們失去親人之后的切膚之痛。
(2)喪葬禮儀有利于調節鄰里之間的關系,增進村民之間固有的感情,拓寬了家族的人際關系。人死為大,一切的家族恩怨都可以隨著亡人的離去而得到緩解。喪禮結束后,主家都要請幫忙的人吃頓飯,以示答謝。人們來參加喪禮,可以盡情地表露想法、宣泄感情,喪禮為人們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場合。喪家要毫無遺漏地請到鄉鄰,準備好酒菜以表示對前來吊唁和幫忙人的答謝,這時一般沒有人會拒絕,在這樣的氛圍中,反而更有利于人們的交流。人們在酒足飯飽之后,不僅思想得到了交流,感情也得到了鞏固。下葬之時,前來填土的一定是整個村莊的代表。在過去,死人是整個村莊的集體事件,每家每戶都會派人前來幫忙,喪禮活動是家族人際關系的再延伸。參加亡者喪禮的人,除了家族成員、鄰里之間以外,如果還有慕名前來參加喪禮的,就會讓家族成員感到無比榮耀,這既能證明家族的地位,也表明家族拓寬了人際關系。
(3)喪葬禮儀起到了調整家族關系、凝聚家族力量的作用。當家中的長者去世,家族內部曾經井然有序的關系必然混亂,尤其在一些傳統的大家族。此時不僅給人們帶來情感上的悲傷,整個家族或許因為頂梁柱的轟然倒塌而樹倒猢猻散。“一個人突然散手離去,不再回來,不僅帶來人們情感上的悲痛,給活著的家族成員造成精神壓力,也使家人變的茫然、沮喪、不知所措。”[4]42但是活人的生活還得繼續,家族成員就要選擇一位德高望重之人,帶領大家繼續向前。在喪葬活動上,與亡者相關的事情都交由他來處理,這是一種典型的權利轉移,使家族有了新的主心骨,讓家族的榮耀可以繼續得到傳承。報喪之時,首先得到這個噩耗的,必然是死者最親近之人,抑或這個家族的內部成員,這種簡單的報喪形式,是基于共同的血緣和彼此的親屬關系,能夠團結家族內部的成員。有人說,一次追悼會不僅是對亡者的追思,更重要的是能把這個集團的人團結起來。報喪進一步加深了這種血緣或家族關系,增強了氏族或家族內部的團結,增強了人們彼此之間的凝聚力,顯示了族人的集體力量,同時還能起到教育本族成員、強化親緣觀念的作用。在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傳統的葬禮不斷強化了血緣部族的關系;而在現代社會,很多人選擇留在城市,對于農村的親戚,大多已經不認識。因而人們對祖先的崇拜以及家族的認同,正在顯示出中斷的趨勢。一旦人們共同的祖先崇拜不能有效延續,彼此之間便很難有身份認同。唯有在喪禮上共同面對祖先的靈位時,才能強化活著的子孫后輩對家族身份的認同。
(4)喪葬禮儀不僅是做給活人看,也是做給亡者看,反映了人們矛盾的心理。人們一般相信人死后靈魂還在,還要在另一個地方繼續生活,與此同時,對王侯將相也無法逃避的死亡卻非常擔心,都害怕這種厄運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死亡被認為是邪惡的,受死亡支配的人沒有人性,其行為不可深測,或許會加害于人,哪怕自己最親密的親屬。所以,整個葬禮祭祀儀式被認為是不純潔的,帶有邪氣的,乃至會被惡魔所傷害的,因此活著的人必須采取措施,防止他們自己的親人死亡或其他相關靈魂帶來的不良后果。”[4]45如此看來,人們對于喪葬禮儀的重視,從開始死亡到最終下葬,以及后世的不斷祭祀,都表明隆重的禮儀不僅要能夠取悅死者的靈魂,也希望死者不要打擾活人的生活,并保佑家人免遭各種災難的困擾。
(5)喪葬的儀式可以對活人的人生觀起到一定的教育和感化。當人們看到人在死后的情景,對功名之爭必有淡化之想。前來參加儀式的人們,對亡者死后的情景記憶深刻。即便你家財萬貫、良田千頃,死后一切將不復存在。很多人在此時會幡然醒悟。有的子女平時對父母不好,一旦父母去世或者自己為人父母,才真正體會到父母養兒育女的不易,所以才有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至理名言。生是一個等待死亡的過程,任何人都無法回避。喪葬禮儀可以使人們正確面對死亡,可以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也使人們能夠坦然地面對死亡。同時,喪葬禮儀還能夠教育人們善待生命,樹立樂觀的人生態度。所以在喪禮上,人們不僅是在哀悼亡去的親人,也是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有些人平時對父母不好,然而在父母的喪禮上卻不惜花費重金、大辦儀式,祭奠之時痛哭流涕、痛不欲生,無非是想借此機會救贖自己以前的錯誤行為。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只有在莊嚴肅穆的喪葬禮儀氛圍中,人們才有可能真正體會到親人的離世將會給自身和家庭帶來種種變化。當人們懷著虔誠的心態和悲傷的心情來仔細聆聽喪事主事人對死者的一生進行總結,總結他在為人處世、子孫教育等方面的心得時,難免會引發出對人生的有益思考,而這樣的思考是其他任何形式的禮儀都無法替代的。作為一種十分明顯的文化現象,喪葬禮儀在現實社會中所具有的功能價值,十分有利于社會的道德教化。其間蘊含的深刻含義在于送走死者,讓其靈魂平安地走向陰間,到達所謂的極樂世界;幫助生者,祈愿死者的靈魂保佑活人健康平安。
[1]葉小蘭.荀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85.
[2]徐吉軍,賀云翱.中國喪葬禮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2.
[3]陳戍國.禮記校注·問喪[M].長沙:岳麓書社,2004:458.
[4]楊慶堃.中國社會中的宗教[M].范麗珠,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