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錦
摘 要:文山地區是云南省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主要居住著壯族、苗族人。文山州地處云南省東南邊,地形奇特,山清水秀。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多熱帶作物,居住在這里的壯族、苗族人世代從事農耕,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同時也形成了與民族生活情趣緊密相聯的、獨具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隨著社會的進步,民族體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我們應站在時代的高度來看待其繼承和發展,把民族傳統體育和現代體育精神結合起來,找出蘊涵著體育規律的民族傳統文化,豐富民族文化生活的內容。
關鍵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現狀;發展
中圖分類號:G81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02-0117-03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民族傳統體育如同民族文化、民族風俗一樣與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多年來的歷史證明,傳統的民族體育是民族精神的窗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民族傳統體育和時代精神結合起來,找出蘊涵著體育規律的民族傳統文化,豐富民族文化生活內容,使民族傳統體育得到進一步的挖掘和發展。
1 文山地區的民族風情
文山地區地處邊疆,東北和東南與廣西百色接壤,南部與越南接壤,西南和西北與紅河州相鄰,北部和西北與曲靖相連,地處云貴高原東南部,西北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北有云貴高原為屏障,南部和東南鄰近南海和北部灣,西南臨近孟加拉灣,北回歸線貫穿全州。這里夏季主要受孟加拉灣和北部灣濕氣流影響,冬季主要受偏西和西北部干冷氣流影響。全州均屬低緯度高原氣候,分為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南溫帶和中溫帶5種氣候類型。文山縣城于1950-01-07解放,滇東南行政專員公署進駐文山縣城;1958-04-01經國務院批準,建立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文山專區專員公署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轄文山、硯山、麻栗坡、西疇、馬關、邱北、廣南和富寧8個縣102個鄉、鎮,是云南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此地居住著壯族、苗族、彝族、瑤族、回族、白族、傣族和漢族人等,其中主要以壯族和苗族人為主。
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創造了與自己的生產勞動、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緊密相連的體育文化運動項目。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形式多種多樣,有直接表現生產生活的,有反映軍事武技的,有祭祀祖先或英雄人物的,有慶祝豐收或勝利的,也有滿足文化娛樂需要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指我國主體民族漢族以外的55個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它們是少數民族世代相傳而來的,內容豐富多彩,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增進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促進民族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它受到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導,定期舉辦全國性的少數民族運動會。在“積極提倡,加強領導,改革提高,穩步發展”方針的指導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各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雨后春筍,得到迅猛發展。
2 壯族、苗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起源和發展
2.1 壯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起源和發展
壯族是55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擁有1 600萬人口,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云南文山、貴州從江、廣東連山和湖南江華等地。居住在這里的壯族世代從事農耕,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同時也形成了與民族生活情趣緊密相聯的、獨具特色的搶花炮、打陀螺、拋繡球、同心板鞋、高臺舞獅等傳統體育項目。搶花炮是壯族人喜愛的體育項目之一,它歷史悠久,有著較強的對抗性,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花炮節”或秋收以后開展最為活躍。1986年,在烏魯木齊舉行的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搶花炮第一次被列為該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經過多年的發掘和推廣,文山州的壯族傳統體育項目得到迅速的發展。
2.2 苗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起源和發展
苗族是云南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總計有500多萬人,主要居住在云南文山、湖南等地,其余分布在廣西、四川、海南等地的一些地區。苗族別名很多,因地區而異,有“牡”“果雄”“毛”“帶叟”等別名,歷史上也曾在“苗”字前冠以不同名稱,例如“長裙苗”“短裙苗”“黑苗”“紅苗”等。苗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苗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歷史悠久,所以苗族人還以能歌善舞著稱。在苗族地區,隨處可聽到動聽悅耳的歌聲,苗家人古代、近代和現代數以萬計的文藝作品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還有苗族民間的神話、童話故事,傳說,歌謠等,也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為苗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在文山州馬關縣,苗族人一年一度的花山節是頗為熱鬧的,其又被稱為“采花山”。在大年初四這天,居住在馬關縣的苗族男女著裝華麗地來到縣城,苗家人匯集于規定的花山上,對唱山歌以表達愛情,吸引了很多人的參與。這一天,他們向外人充分地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傳統文化。文山居住的苗族也有著豐富的傳統體育活動,它們具有鮮明的特色,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武術、篾彈弓、走竹桿、陀螺、吹槍、到爬竿和射弩等傳統體育項目。比如其中的篾彈弓,它主要流行于馬關縣蔑廠、木廠、夾寒箐、浪橋等鄉鎮,是當地青年喜愛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今已被列入當地民族節日活動內容。1988年,文山州與馬關縣民委、體委在蔑廠鄉設置篾彈弓業余訓練點,該鄉組隊代表文山州參加了1989年云南省第四屆民運會,獲團體亞軍。打板羽球(雞毛毽球)是文山、廣南等地苗族村寨的青年男女經常開展的一項活動,場地和比賽規則與羽毛球相近。由文山縣體委挖掘、整理,文山古木鄉陰洞村苗族村寨的青年男女曾在文山州第五屆民族運動會上進行表演。吹槍是文山苗族青年喜愛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也是文山州獨有的一項民族體育項目。它是麻栗坡董干一帶用以獵鳥、保護莊稼的一種方式,苗語叫“盞炮”,后經挖掘、整理并向外推廣,在1994年文山州第五屆民族運動會上被列為表演項目,并在1998年省第六屆民運會上作為文山賽區的自選項目第一次參加比賽,2002年被列為省第七屆民運會正式比賽項目。此后,該項目規則逐步完善,曾兩次到全國民運會上進行表演,大受歡迎。文山州實行的發掘整理與普及推廣并舉的做法,使文山州的少數民族體育得到了迅速發展,民族體育“寶藏”日益深入開掘,與時俱進,不斷創新。endprint
3 壯族、苗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比賽方法和比賽規則
3.1 壯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比賽方法和比賽規則
3.1.1 花炮
花炮又被稱為“搶花炮”或“中國式橄欖球”,它是一項發源于壯族、侗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花炮節”或秋收以后開展最為踴躍。根據最新修訂的比賽規則,花炮是由兩個隊參加的集體比賽項目,每場比賽雙方各出8名運動員在場上爭搶花炮,一方持花炮奔跑、傳遞,使花炮進入對方的花籃得分;另一方則進行爭搶,阻止對方得分。全場比賽時間40 min,分上、下兩個半場,每半場20 min,中間休息10 min,積分多者為勝隊。
花炮比賽場地為表面平坦的長方形草坪或土地,長60 m,寬50 m。以前比賽用的花炮是裝滿火藥的鐵環,用火藥進行發射。為了保證比賽的安全,在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花炮由塑料制成,呈圓餅形狀,使用發炮機發射。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廣州舉行,為了使比賽器材更加科學、規范,以促進比賽公平、公正,對比賽使用的花炮和發炮機都進行了改進,改進后的花炮和發炮機質地更加輕巧,便于使用。
3.1.2 同心板鞋
板鞋是生長在壯族民間藝術沃土上的一朵奇葩,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豐富的表現力,它可以借助敲打的道具和音樂伴奏跳出協調一致的優美舞資。同心板鞋一般是由9位壯族男女青年三人一組,穿著6只近2 m長的板鞋,踏著優美的旋律走動,險象環生,饒有風趣。隨著樂曲的轉換,姑娘、小伙們還能穿著長板鞋歡快地跳起現代三步舞。三人穿板鞋這項體育比賽項目經過藝術加工發展成了板鞋舞,踩板鞋是壯族地區比較流行的體育娛樂項目之一。目前,在壯族地區開展的板鞋活動中,板鞋分為兩人板鞋、三人板鞋和多人板鞋三種。
3.1.3 拋繡球
每年春節、三月三、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壯族人民都會舉行歌圩。在歌圩中,男女青年相邀聚集在地頭、河畔,他們分成男、女兩隊,拉開適當的距離來引吭高歌,用歌聲表達問候,增進了解。他們所唱的歌詞內容廣泛,涉及理想、情操、農事等,對歌有問有答,絲絲入扣,聲音此起彼落,娓娓動聽。姑娘們情不自禁地拿起手中精致的繡球,向意中人拋去,小伙子們眼疾手快,在接住繡球將它欣賞一番后,又向姑娘拋回去。經過數次往返拋接,如果小伙子看上哪一位姑娘就在繡球上系上自己的小禮物,拋回饋贈女方——饋贈愈重,說明小伙子對姑娘情意越深;姑娘接住小伙子的禮物時,如果收下,就說明她接受了小伙子的追求。這時,兩個或繼續對歌表達情,或相約到僻靜處聚會。
拋繡球的另一種民間形式是男女分為甲、乙兩隊,甲隊選出兩名歌手拋繡球到乙隊并唱一首壯歌,乙隊接到繡球后派2名歌手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球送還甲方,并回歌一首。如此循環往復。參加“送球”“還球”的歌手一般都是七步成詩的民歌高手。此外還有一種形式,就是在場地上立一根高10 m左右的木桿,桿頂裝有中間挖成圓洞的木板,男女分列兩旁,將球投向圓洞,穿洞而過者獲勝。
3.2 苗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比賽方法和比賽規則
3.2.1 倒爬桿
倒爬桿又被稱為“爬坡桿”,此項活動源于苗族人紀念古代英雄的傳說,每年農歷正月上旬舉行。比賽時,在地面立起一根十分光滑的木桿,桿頂上掛著葫蘆酒、臘肉和獎品,甚至是現金。比賽要求參賽者往上爬的時候頭朝上,爬到桿頂,然后取下桿頂的酒肉、現金,技藝高超者甚至能用腳夾住現金。下桿時,要頭朝下蛇行而下。一次成功者,桿頂上的酒肉和獎品即為他所有。
3.2.2 走竹竿
走竹竿是流傳于云南、貴州苗族民間的一項帶有雜技表演性的體育活動,多在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歡度客家年時舉行。在進行這項活動時,要先在場地中央擺放兩個方桌,兩桌之間要保持5~6 m的距離,桌上加一根直徑10 cm左右的竹竿,表演者在竹竿上一邊頂蘆笙一邊做一些跳躍性的動作,以蘆笙不掉、曲詞優美、動作不停和技巧高超的程度為評分標準,分數高者為勝。
3.2.3 苗族武術
苗族武術苗語又被稱為“武吉保”,它廣泛流傳于民間,多在農閑時期打谷場或庭院等空地進行訓練,在春節前后便開始以武會友,進行友誼比賽。苗族民間“武吉保”分徒手和器械兩項,其中,徒手有粘功、占穴、花拳、策手和示禮五種;器械有棍術、銅與棒棒煙、鉤鉤刀、劍、予、刀等,手法上以防為主,防中有攻,講究出奇制勝,多用于健身和為節目助興。
3.2.4 吹槍
吹槍是流傳于云南文山州苗族青年喜愛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它起源于生產勞動,原是一種用來保護莊稼不受侵害的工具,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隨著歷史的演變,吹槍已發展成為深受苗族青少年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吹槍一般分竹、木兩種,槍管長1 m,孔徑為1 cm,彈丸放在槍管內用嘴迅速吹氣,彈丸飛出擊打目標。
4 文山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
4.1 文山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現狀
民族體育文化運動項目不僅需要較高的技巧,而且常常伴以歌舞、音樂等表演形式出現。它把競技和娛樂結合起來,既是文化娛樂活動,又可以增強體質,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少數民族群眾的喜愛。千百年來大多數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璀璨珍珠卻散落民間,自生自滅。但可喜的是,36年前舉辦的首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改寫了歷史(1978年第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開啟了民族體育之門),民族體育事業獲得了新生。36年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得到黨和各級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關心,從山寨走向城市,從少數民族集居地走進文山人民的視野,在各民族豐富多彩的生產、生活中汲取養分,在奔涌向前的時代潮流中不斷發展壯大。如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已經成為展示民族團結、文明進步的盛會。四川省成都市作為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是文山州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體育健身活動的需求日漸增加,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提高健康水平,發展和組織更多的體育運動項目,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既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社會進步的客觀需求。到目前為止,文山州舉行了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帶動了民族體育運動的發展,使其呈現出勃勃生機,各少數民族的體育健兒不僅連續八屆在全國民族體育運動會競賽和表演取得優異的成績,而且在日常工作中還涌現出一大批持之以恒弘揚民族體育文化的骨干。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族體育運動會的參與者日益廣泛,無論是在遙遠的鄉村還是在繁華的城市,都能時??吹斤L格各異的傳統民族體育運動。近年來,全州民族體育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重視下得到了迅速發展:1998年,在文山舉辦的云南省第六屆民運會上,文山代表團共獲得20枚金牌,金牌數、團體總分均居全省第一位;2002年,文山州代表團在云南省第七屆民運會共獲得金牌7枚,金牌數列全省第五名。此外,文山州各少數民族同胞還連續幾屆在全國民運會競賽和表演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2003年第七屆全國民運會上,文山州入選參加的表演項目《倒爬樓梯》《搶袖子》獲金獎,《吹槍》獲銅獎,為該項目推向全國立下汗馬功勞。endprint
4.2 文山地區民族傳統體育的挖掘和發展
近年來,隨著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體育健身活動的需求日漸增加。要想取得進一步發展,就應從以下幾點入手:①在少數民族地區,由政府組織宣傳、開展相關的傳統體育活動,在豐富少數民族文化生活的同時,也為民族體育的發展奠定了豐厚的民間基礎;②定期組隊,選拔人才參加國際性交流,比如國際比賽、國際體育表演活動,等等,讓壯族、苗族的傳統項目逐步走向世界;③在壯族、苗族聚居區和周邊地區開設民族體育學校,著力培養民族體育人才,建立民族體育人才梯隊,積極宣傳壯族、苗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健身價值和經濟價值;④對外擴大宣傳交流,通過報刊、雜志、電視、廣播和網絡等傳播手段將這些項目的技巧和規則傳播開來,讓傳統體育活動與傳統節日相結合,與本民族、本地區的經濟相結合,使傳統節日和傳統活動成為物資流、信息流、游客流等的交匯點。由于體育文化是以動態的形式存在,所以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時,勢必會互相吸收、融合對方文化中的精粹部分。雖然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交流還不到幾百年的時間,但由于兩者文化之間存在矛盾,經過不斷碰撞、磨合,它們之間不僅各自獲得新的文化血液,而且還獲得了新的文化生存空間。新的文化血液的注入和文化生存空間的擴大,使中國與外國文化的發展時間也相對延長。新鮮血液的注入將有效地推廣壯族、苗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同時還可以吸引外資,將壯族、苗族的傳統體育推向世界。
壯族傳統體育“搶花炮”作為特色的地方傳統活動,是具有很強的競爭性、對抗性和娛樂性的民族性體育項目。同是民族項目的日本柔道,已經被成功地推向世界?;ㄅ谝矐撓蛉岬缹W習,以新的身份站在世界舞臺上。它可以借鑒橄欖球比賽的規則,加強競技性,促進這項傳統體育的進一步發展。苗族傳統體育“武術”具有很強的競爭性、對抗性和娛樂性,作為中國武術的重要分支,也應向中國武術一樣作為一項競技性、健身性運動向全國乃至全世界推廣。在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的時候,可以借鑒韓國跆拳道、日本柔道的發展模式來進一步完善苗族的武術,同時壯族的搶花炮、拋繡球、同心板鞋、高空舞獅和苗族的吹槍、篾彈、武術、摔跤、走竹竿等傳統體育項目完全可以借鑒世界各國少數民族的體育項目,不斷完善其比賽方法和比賽規則,提高該民族體育的知名度,以全新的面貌走向全國、全世界。
5 結束語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F今世界上任何一項流行的體育項目都源自各國的民族體育項目,它們都是在一定的地域受一定文化影響而逐漸形成的,后來隨著經濟發展、文化滲透、組團表演而廣泛普及,逐漸成為世界性的體育運動。中國有近千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其數量和形式豐富多彩,堪稱世界之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逐步提高,各地區政府對少數民族更加重視,加快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每一個有生命的民族,都能夠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取長補短,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的文化,這就是文化的創造性。同時,我們的創新還必須樹立全球意識,從人類文化發展的方向上把握中國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脈絡。只有立足于全世界,才能深入理解和吸收外來文化進步的文明,并與本民族文化發展的實際需要進行有效的結合和創新。文山州壯族、苗族經歷了千百年的繁衍生息,造就了今天這樣燦爛的文化。作為壯族、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壯族、苗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要想在現代社會獲得發展,是極具挑戰性的——要想取得生存,就必須轉變思路,結合現代管理方式,使之與現代文明相適應,讓古老的壯族、苗族文化,壯族、苗族體育在新時期永葆生機。希望文山州壯族、苗族在新的世紀依然會立于中國民族之林,讓悠久燦爛的壯族、苗族文化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張選惠,郭永東.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體育發展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2).
[2]阿果.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簡介[J].民族工作,1995(11).
[3]楊全輝,雷鳴.施恩土家族、苗族民族傳統體育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J].咯什師范學院學報,2005(6).
[4]張有平,柳倩月.民族傳統體育與文化探析[J].湖北民族學院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
〔編輯:白潔〕
Wenshan Region the Stud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Zhang Zhengjin
Abstract: The Wenshan district is one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of Yunnan Province settlements, mainly inhabited by zhuang, miao people. Wenshan, Yunnan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exotic terrain, picturesque scenery. Here mild climate, abundant rainfall, tropical crops, zhuang, miao people living here for generations to engage in farming, accumulated the rich production experience, but also connected with national life interest, the unique traditional sports project. Along with societys progress, the national sports got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we should stand at the height of age to view their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combine traditional sports and modern sports spirit, find out of 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the sports law, the content of the rich national cultural life.
Key words: ethnic minorities; traditional sports;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