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軍
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至于怎樣“學”,就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的“教學”了。使之“‘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成為課程改革的首要目標。
自主學習以人為本 學習習慣教育改革一浪接一浪。減負工程、素質教育、創新能力接踵而來,如今又把自主學習觀提上了教育改革巔峰。可謂生命不息,教改不止。作為一個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立于新課標改革的前沿陣地,對自主學習觀念也有幾許感觸,在這里共同探討一下。
當今是知識爆炸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我們一線教師辛勤耕耘,感覺教會了學生不少知識,回首再看,昔年學生還沒步入社會,所學知識多數已被淘汰,迎接他們的依然是迷惘和困惑。這就啟示我們,在知識上,我們教學生一時,不可能教他們一世,他們日后需要什么知識,還需學什么知識,我們都無從所知,都需要他們設身處地去自學。而我們以往的學習方式強調的是接受、掌握知識,而忽視了對知識發現、探索的主動能力,教師的包辦,讓學生的學習染上了蝕皮腐骨的依賴性。正如杜郎口中學崔其升校長說:“學生學習的敵人在于依賴,教師教學的最大悲哀在于包辦。”長期的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生活學習都缺失了一種獨立精神。愛因斯坦說:“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應始終放在首位,不應當把獲得知識放在首位。”因此,自主學習便順其自然地越來越引起學科教育研究領域的重視。
對自主學習的內涵,美國學者 B.J.齊莫曼(B.J.Zimmerman)在 20世紀 90年代綜合了各學派的觀點,將自主學習理論推向了新高度。他認為,當學生在元認知、動機和行為 3個方面都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時,其學習就是自主的。由此看來,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比較,自主學習更重視學習中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的學習要具有主動性、學生的行為是發自學生內心的追求。“自主學習”在新課改的提出,反映了當前我國整個教育教學改革更關注學生的后續學習發展,更帶有教育教學根本性的問題。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說過:“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理所當然成為課程改革的首要目標。
首先,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達到真正的自主。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因斯坦也提出:“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但是,并非所有的學生對所學知識都感興趣,有先天個性偏好的,也有后天逐漸厭學的。前者,我們要維持他的原有興趣,并逐步引導他全面發展。對于后者我們要分析原因,是態度動機所導致厭學的,我們要心理指導說服教育,使他端正態度認識到重要性。對認知跟不上繼而喪失信心以致望而生厭的,我們要鼓勵輔導,幫其進步,恢復自信。心理學研究表明,沒有了興趣,學習就失去了奮斗坐標。只有學生學習興趣濃厚了,情緒才會高漲,才能會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相關方面的知識,為興趣而不懼艱難險阻去拼搏!愛迪生熱愛科學,雖然曾經硫酸燒毀了他的衣服,還冒著硝酸差一點兒弄瞎了他的眼晴的危險,仍然頑強地做實驗,最終一生中的發明有一千多種!屈原小時候不顧長輩反對,烈日嚴寒,風雨無阻,躲進山洞里偷讀《詩經》。經過3年整,熟讀了《詩經》305篇,從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于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
其次,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在校自主學習乃至以后在社會生活中可持續發展的必備素質。學習習慣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經過長期反反復復的行為和思維的訓練,逐步趨于穩定的行為和思維方式。習慣,我們要從小培養。“從小偷針,到大偷金”是說劣習慣的危害,同時也說明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哲學家培根說過:“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我們不僅要培養他們誠懇的學習態度、手腦口并用的學習行為、科學的學習方法、不斷更新的學習觀念等習慣,還要培養他們不畏艱難、貴在有恒的學習毅力。習慣在點滴上,習慣在言行中,習慣養成了,自主學習水到渠成。
再者,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和運用,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捷徑。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學習過程的設計者是教師,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教學必須圍繞學生的自主學習設計,否則,再優秀學生的自主意識也會犧牲在教師的自我教學中。教學方法雖多種多樣,但凡是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和思考,在智力開發上發揮主導作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做為教學的設計者,要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的深淺難度去給予正確的指導。
令人值得深思的是,自主學習工程并非是一躊而就的事情,諸多復雜因素導致了它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第一,歷史教學觀念的改變。長期的應試教育,使教育者和學習者養成了學習過程就是為了取得高分數的思想和模式。這就必須解決對教育的再認識,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對自主學習理論和實踐的研究,為教育機制的各個環節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機制的各個環節以及學習者本身在主觀上進行觀念的更新。第二,自主學習受課堂教學的制約。完全自主的學習對學習者主觀能動性要求很強,所學的知識內容可能穿越時空,滲透社會自然界。而我們所提倡的自主學習,是指在學校教育環境中創造出資源和空間,以此來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我們只能在有限的資源上,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動力,有效地讓學生學到知識并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學要求和任務以大綱為準,不得與大綱的總目標相抵觸。這對學校資源的要求提上了一個新高度,只有資源豐富了,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動力,讓學生更積極地自主學習。第三,改革的健全性和可行性。教學改革是自上而下的,環環相扣,任何一環節的時弊或落后,都會導致環節之間矛盾層出。推進自主學習同樣必須有一系列的相關變革——目標改了,過程改了,終極的評價標準也要隨之而改,如果還以以往教育評估系列一成不變地來衡量自主學習的成效,注定改革的故步自封!
總之,在實施自主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可行性和有效性,學而不思則罔,教而不改則殆,改而不行則滯。讓我們傾情地投身教育事業的新課改中,促使學生自主去探索、去思考,去成長,為終身自主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