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旺強
情感教育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讀者對文章產生情感時,才能深刻地理解原文蘊含的思想。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讓學生體驗、感知情感。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新課程理念下,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有機地整舍,要求注重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重視閱讀積累和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等健全人格的形成。當然,我們所說的情感教育,絕不等同于傳統的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目的是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而中學語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意在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健康發展和個性的完善。中學語文中的情感教育與政治思想及美育有著很重要的聯系。而語文教材內容廣泛,且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教育因素,那么,怎樣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這與其說是一個理論問題,還不如說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實踐問題。它無疑和教學內容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和教學方法的關系似乎更為密切。它對教師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要求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更要有一顆博愛、寬闊、敏銳的心。在教學中要正確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充分發揮情感對學生道德情操的陶冶作用,使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感染熏陶,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縱觀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確系“文質兼美,形神俱佳”蘊藏著大量的情感因素。有對祖國的熱愛、對人民的忠誠、對事業的追求、對信念的執著;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誼;有拍案而起的激憤、天地動容的悲壯、催人淚下的凄切、細雨霏霏的柔婉,而這些恰恰為語文教師進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是中學其他學科所難以企及的。那么,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實施新課程的情感教育呢?
一、注重朗讀,以聲傳情
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讀”,這就告訴我們朗讀帶給人們美的享受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文章不是無情物,自古至今,凡是膾炙人口,傳誦不衰的文章,無一不是因為作家、文人的筆墨飽蘸著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著自己的心血和生命。語文教師要善于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有色的語言,生動地傳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激起學生內心美好的情感體驗。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朗讀在語文課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通過教師的范讀,能夠把學生帶入到作者所表達的或喜、或悲、或怒、或贊嘆、或斥責的情緒氛圍中,為理解課文內容、作者感情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教師成功的范讀,充分調動學生聽覺器官的作用,用聲音傳情,把學生的情緒帶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教師再加以適當的點撥,學生理解課文就容易了一些,學生的健康情感也得到了培養。不論任何形式的作品,都適于朗讀,尤其是詩歌和短小精致的散文,通過反復朗讀,學生更容易進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而教師帶有明顯的情感體驗進入角色的朗讀,抑揚頓挫的節奏,聲情并茂,富有感染力。朗讀在情感教育中能達到一種“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的藝術效果。
二、注重賞析,披文入情
我國古代文學理論家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情以文為載體,披文才能入情。教師在講解這些感情豐富的文章時,就應該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鮮明的情感態度及富有個性的體態語言等來表達(或表現)自己的愛憎、喜怒、哀樂,給學生以深刻甚至深遠的影響。有些作品,靠教師講解很難調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時可以借助相關的音樂來感染學生。學生用心去聽音樂,在音樂所創造的場景、氛圍中感受到美。同時,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插圖、圖片等的直觀性,啟發聯想,讓學生學會賞析。文學作品是借文學語言形象地反映生活的藝術,它是通過形象的描寫,生動的敘述,精辟的議論等,塑造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表達某種思想來感染人的。要讓學生情感與作者所表達情感相應和,教師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想像,讓他們進入到作品所營造的某種境界中去,只有這樣,在他們內心才可能產生類似的情感體驗。
三、發掘情感,以情引情
中學語文教材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情感性,那些美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在語文教學中,把握穩重的感情激流,領悟字里行間跳動的感情脈絡,呈現在學生面前的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號,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及他們豐富的思想感情了。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文學藝術的最大價值就在于它們能夠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土壤里。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發掘和利用教學中的情感因素,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的共鳴,促進和引導學生的情感發展。同時,要加強對課外語文情感教學內容的發掘,深化課內語文情感教學內容。課內是基礎,課外是補充。課堂中的知識傳授、情感熏陶,起到打基礎的作用,學生健康情感的培養離不開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語文教學聯系學生的思想和生活,聯系學生的喜怒哀樂。課外生活內新穎、形式廣泛,學生能夠真正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及接受能力,選擇喜愛的語文活動,充分調動思維力,激活想象力和創造力,使“讀有嚼頭,寫有源頭,全盤皆活”。因此,生動活潑的課外生活,是學生學習語文、進行情感體驗的重要陣地。我們可以采取社會實踐的形式,如參觀訪問、瞻仰革命紀念地、訪問軍烈屬或英雄模范人物以及參加義務勞動、社區服務等,親身體驗,感悟生活,增強同情心、責任感,促進學生情感的飛躍和升華。這些活動的組織和參與,增強了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樂趣,感受到各種情感的熏陶,對“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也會有所啟示和感悟。
總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具有培養學生審美情感,鑄造美好心靈,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我們作為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語文是一門情感性很強的學科,情感是語文教育的靈魂,是學生智力的催化劑和學習的原動力。教育教學實踐證明,課堂里如果有了感情的浪花,師生就會精神振奮,獨特的感悟、別有情趣的語言就會如泉水汩汩流淌,學生自然會在愉悅的審美滿足中接受知識,受到教育。
參考文獻:
[1]張有存.語文閱讀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09,(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