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存祥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極盡所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生物教學學習興趣學生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實際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其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帶著激情去學習、去創造,這樣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蛙鳴聲聲,流螢點點,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這一切無不展示著生機勃勃、異彩繽紛的生命世界,無不激發著學生求知的欲望。教師應因勢而抓,采取各種措施,讓學生去了解生命世界的千姿百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迷戀生物學,學好生物學。筆者在這一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第一,要上好緒論課。在這一節課上,教師應極盡所能地介紹生物學與人類衣、食、住、行的關系;介紹生物學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例如,雜交水稻、試管嬰兒、克隆、轉基因生物等;介紹生物學與其它學科的關系。這樣,就可以讓學生一開始就對生物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第二,重視實驗和實習。所謂“眼里過千遍不如手里過一遍”“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實踐,才能揭示生命的奧妙。例如,讓學生動手鑒定種子的成份,測定種子的發芽率,制作并觀察監時裝片,測定自己的脈搏、心率和肺活量等。通過實驗和實習,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其動手操作能力。
第三,古詩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古詩意蘊深遠,優美雋永,極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因而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極言苔蘚植物生長之繁盛;“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對母愛感念之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描繪了一幅明朗清爽、寧靜祥和的田園生活圖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傾訴了國家飽經戰亂之苦,作者憂國憂民之心躍然紙上;“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說明了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也是對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動寫照;“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體現了溫度對生命活動的影響;“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蘭”,正因為春天氣候變暖,水藻才得以大量繁殖,使江水都泛出了綠色,由此引出對藻類植物的講述。
第四,諺語、俗語在生物教學中的滲透。例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說明了生物有遺傳現象;“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則說明生物還有變異現象;“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說明水和無機鹽對農作物的生長是至關重要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生動地體現了生物之間由于捕食關系而建立的食物鏈。
第五,編寫口訣有助于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記憶。例如,在講細胞有絲分裂時,根據前中后末期不同的特點,筆者編撰了如下口訣:膜仁消失二體現(前期:核膜、核仁消失,染色體、紡錘體出現);點排中央體明顯(中期: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中央,染色體明顯);點裂單分拉兩極(后期:著絲點一分為二,染色單體分開并移向兩極);膜仁重現二體消(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現,染色體、紡錘體消失)。
第六,生物學小故事的介紹。生物學小故事短小精悍,意趣盎然,引人入勝,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道爾頓對襪子顏色錯誤的判斷,使他發現了色盲現象;達爾文、馬爾薩斯不幸婚姻的慘痛教訓,使學生深切地認識到了近親結婚危害是多么的無情。
第七,重視直觀教具的使用,生物學掛圖、幻燈片、標本,既直觀又形象,常常可以把一些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使學生極容易掌握。
第八,巧用“班班通”交互式電子白板。其當地運用“班班通”輔助教學,能使教學內容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動聽的音樂、絢麗的色彩、迷人的動畫,圖文聲像并茂,能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能自覺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課堂教學效率大為提高。
總之,沒有變化就沒有藝術,在課堂上教師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施教,使學生在一節課始終處于新奇之中,其興趣能不濃厚嗎?其學習積極性能不高。
參考文獻:
[1]七年級生物學教師用書.
[2]八年級生物學教師用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