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波
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幼兒總是免不了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行為。很多教師總是用懲罰的方式試圖糾正這些錯誤行為,但是成效并不顯著而且掌握不好懲罰的“度”,甚至會產生很多消極的影響。從幼兒角度出發,尊重和理解幼兒的積極引導,才是對待幼兒錯誤行為的正確而又有效的辦法。積極引導自尊心尊重理解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幼兒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不合規范的行為。針對這些錯誤行為,很多教師總是會采取懲罰措施以儆效尤。懲罰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效果,暫時制止幼兒的錯誤行為,但是方式過于直接和激烈很容易傷害到幼兒的自尊心,從而使其產生逆反心理,表現出受罰之后不服仇恨老師,拒絕認錯甚至有暴力行為和傾向。在很多情況下,懲罰只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讓幼兒明確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如何正確對待幼兒的錯誤行為呢?積極引導。引導是幫助幼兒理解并實踐有意義行為的過程,引導的目的在于以積極的師生交流來培養幼兒的自律能力,發展幼兒積極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評價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積極引導呢?以幼兒把粉筆弄撒了這件事為例,如果教師用責備的語氣命令幼兒把撒在地上的粉筆撿起來,這對幼兒來說就是一種懲罰,會讓他感到羞恥。如果教師說:“誰都弄撒過東西,我們可以一起幫助他撿起來,對吧。”這對他來說便是一種積極引導,不僅給了幼兒糾正自己錯誤的機會,還保護了幼兒的自尊心,同時也教會了其他幼兒要團結互助的道理。教師對待幼兒的態度與方式,直接影響他們長大后成為什么樣的人。因此,我們在制止或糾止幼兒的錯誤行為時,一定要從幼兒的角度出發,以理解和尊重的態度選擇適合他們學習和成長的方式教育他們,使他們懂得哪種做法是不對的,哪種做法是正確的。
一、幼兒錯誤行為出現的原因及表現
1.幼兒出現錯誤行為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幼兒的年齡特點。皮亞杰認為,處于“自我中心”階段的幼兒活潑好動,好奇心極強,但往往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和做事情,從而很難與其他幼兒分享容易造成沖突產生錯誤行為。因此,教師要調整降低自己對幼兒的期望,理解和尊重幼兒不要強求幼兒表現出超過其發展水平的能力。
其次,是幼兒表達自己需要的方式多種多樣。盡管同一年齡階段的兒童有基本的共同需要,但每個幼兒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尤其是某些幼兒的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他門常常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行為。因此,教師要認真了解每一個幼兒,尊重他們的需要,并進行合理的引導。
再次,是家庭的影響。壓抑和消極的家庭氣氛與環境影響,通常會造成幼兒在幼兒園表現出錯誤行為。因此,教師要和家長多溝通和交流,家校合作,為幼兒營造更好的更適合幼兒學習和成長的環境。
2.幼兒錯誤行為有三種水平。第一種水平是嘗試水平,他是錯誤行為的最溫和的形式。在這一水平,幼兒表現出某種行為是在試圖學習如何行動,是在試驗周圍環境對自己行為的反應。教師在班里經常會看到有的幼兒一邊犯錯誤,一邊偷偷觀察教師的反應。這時候,教師必須認真嚴肅,才能有效制止幼兒的錯誤行為,讓其明白這種行為是錯誤的。
第二種水平是社會習慣水平。幼兒好奇心重,總是習慣于模仿其周圍人的語言和行為,但是幼兒并無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從而容易造成錯誤行為。這時,教師不能因此而懲罰幼兒,而是要正確引導幼兒什么才是正確的行為。
第三種水平是情感需要水平。當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順心的事情時,幼兒常本能地以激烈的方式對外界做出反應,以宣泄自己的情緒。這時教師不應懲罰幼兒的錯誤行為,而是要充分了解錯誤行為和幼兒壓力的來源,從而幫助幼兒對壓力做出正確的反應。
二、針對幼兒的錯誤行為,選擇正確的教育方式
教師在了解幼兒錯誤行為出現的原因和水平之后,應決定是進行個別引導還是集體教育。如果問題涉及一兩個兒童的行為,適合采用個別引導的方法,且應盡可能私下里進行,以。而不是把個別幼兒的錯誤公布于眾,讓全體幼兒引以為戒,使被批評的幼兒感到羞恥。幼兒的這種感受,會對其產生長時間的、甚至是終生的消極影響。為了避免幼兒尷尬和傷害幼兒的自尊心,教師可采用集體教育的方式。在集體教育中,教師應盡量避免點名批評個別幼兒,教師可以通過表揚個別幼兒而使有錯誤行為的幼兒改正過來,通過表揚樹立正確的榜樣這樣既可保護幼兒的自尊心,糾正幼兒的錯誤行為,又能使集體活動正常進行。
不傷害幼兒的自尊,是教師對待幼兒錯誤行為的首要原則,但這絕不意味著教師對幼兒錯誤行為的遷就。當幼兒經教師多次提醒仍無改進,或幼兒之間發生沖突,幼兒心情煩躁,教師的語言不能發揮作用時,教師可以讓個別幼兒暫時離開集體活動,或讓他單獨坐在較安靜的地方。在幼兒冷靜下來之后,教師和幼兒交談已發生過的事情。通過談話,使幼兒明白自己錯在哪里,該如何做。
三、給幼兒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逐步培養幼兒的自我分辨和評價能力。
1.教師除了要讓幼兒知道不應該做什么之外,還要讓幼兒知道下次發生同樣的問題應如何解決。教師要從幼兒的心理出發,向幼兒提出合理的、幼兒能理解的行為要求,然后正面強化正確的行為,而不是使用強制、威脅的手段強迫幼兒按教師的要求去做。
2.教師給幼兒自己去解決問題的機會。教師不要立即介入幼兒之間的爭執和沖突,因為許多問題可以由幼兒自己解決。幼兒也需要更多的機會去鍛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機會越多,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就越強。幼兒在試圖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是在自己的思維水平上進行交流的,其交流的內容被相互理解,如果這時教師介入,以成人的思維水平提出自己的想法,很有可能會引起幼兒的誤解。
3.針對較頻繁的、有典型意義的錯誤行為,教師可通過情境設置,組織幼兒自由討論使幼兒明白應該怎么做。在這個過程中,讓幼兒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想問題,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感受,這不僅可以發展幼兒的評價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幼兒形成對行為規范的正確認識,并有情感驅動而表現出正確的行為。教是為了不教,真正的道德是自律的道德,逐漸培養幼兒自我評價、自我控制的能力,是教師處理幼兒錯誤行為以及沖突時必須體現的教育目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