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益民
《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是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大學階段的一門主干課程,且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應用性都較強的課程,而校企產學研合作模式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原則,通過以產助學,以學促產,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通過科技創新和科研導向,對促進《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建設及教學效果,為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湖南地方經濟的建設與崛起服務具有現實意義。
《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校企產學研合作土木工程課程建設《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較強的應用性學科,隨著中國鋼產量的提升及鋼結構應用的日益廣泛,社會對剛從大學畢業,從事鋼結構設計和施工人員提出了更具實踐技能的要求,如何盡可能在有限學時內,幫助學生牢固掌握鋼結構基本理論,同時有效地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是鋼結構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的重要課題,這對學生畢業后盡快適應社會對鋼結構人才的需求,促進鋼結構領域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產學研作為一種教育模式,能把理論學習和生產實踐有機地統一起來。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充分利用了學校與企業單位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的優勢,把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能力為主的真實工作環境有機結合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是學校和社會共同培養人才的一種創新模式。通過進行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的建設,一方面,不僅是為進一步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更好的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培養功能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強高校與企業的結合,利用市場需求與科技應用導向,促進企業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高校的科研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促進高校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的轉化。同時,也有利于企業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人才、教學實驗研究設備、科技創新成果等一切資源,進一步推動其自身的建設、發展和創新。
一、校企合作推進課程建設的方案與保障措施
以校企產學研示范基地為平臺,在本科生《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培養上,實行校企“兩個培養主體”“兩個階段”和“雙導師”制。校企合作基地需要建立一個穩定的權威性組織機構管理系統,建立專門的領導機構。該組織管理機構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建立合作示范基地的工作領導委員會,由學校副校長以上的領導和企業負責人以上的人員共同兼職擔任,以便充分消除各種障礙和壁壘,保證合作示范基地在利用雙方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科技資源上暢通無阻,實現對合作示范基地的宏觀指導。工作領導委員會下設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工作班子,由業務精、作風好、工作踏實的校企有關中層干部擔任,具體實施合作的有關事宜,確保合作之途始終暢通。在基地的研發隊伍和管理團隊中,基地技術負責人由學校派出的技術成果代表人擔任,派出人員占合作示范基地總團隊人員數的40%。管理負責人由企業派出的經營人才擔任。示范基地建在學校,以便有固定的場所和足夠的科研設備,在運作資金的問題上,以企業為主,學校為輔,確保運作費用及時到位。同時,基地留成,便于基地的進一步創新發展。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運行機制。
調研結果表明,學生在學習中有一定的難度,學生普遍感覺要學習的內容較多,尤其是對鋼結構穩定理論,總感覺理論推導與分析的理解比較枯燥,由于鋼結構多層建筑還不是很多(目前主要用于高層或超高層建筑),要建立對鋼結構建筑的感性認識有一定難度,部分同學產生畏難現象,容易對學習《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喪失興趣。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學習《鋼結構設計原理》的積極性,一直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任務和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
所以,如何將建筑施工企業的實踐利用到《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教學的課堂,充分調動學生對該課程的教學興趣成為保障校區合作模式推進《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教學效果的前提條件。
二、校企合作協調推進課程建設的內容
1.發揮施工企業的優勢,收集《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中經典教學題材,學校授課教師按大綱要求,對課程的每一章節的知識點按重要性進行分類歸納,分專業、按不同層次編制《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的教案,讓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按教學要求達到應有能力的目標。
2.精心編寫多媒體課件,核心內容為:重在圖標與圖片、條理清晰及制作精良、抽象內容以動畫展現。
3.搜集校企合作方企業的經典工程案例,精心編排課堂例題與習題,爭取初步建立比較完備的試題庫。
三、課程建設需解決關鍵問題
1.以產學研示范基地培養為主,研究生深入到基地參加工作實習、實驗和論文撰寫,培養其工作實踐、技術應用、科研開發能力,將課程教學與課程相關的實踐教學環節緊密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分層次將瀟湘學院與本部教學以及不同專業需求歸納并細化,建立適應各層次學生教學需要的教學教案、PPT課件及相應的試題及試卷庫。
四、結論
針對《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教學效果展開深入研究,基于作者多年教學經驗的積累,深入調研歷年本課程的教學總結,針對瀟湘與本部以及不同專業之間的教學層次及社會需求,分別建立適應我校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教案及課件,真正讓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得到實際提升,符合我校教研教改的長期戰略目標,所以,本項目的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土木工程(公共與民用)建設是到為關系國民經濟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土木工程建設越發達,該國家或地區的國民經濟運行就越順暢有效,人民的生活就越便利,生活質量相對來說就越高。反之,如果基礎設施的供給無法滿足生產和生活的需求,就會形成對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瓶頸”,造成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經濟波動。改革開放以來幾十年以來,各級政府均重視對土木工程的建設與投入,大大改善了我國能源、交通運輸、居住條件與環境等的落后狀況,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是一種集學習——實踐——開發相聯系、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將大大有利于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開發性高級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鄒玉.地方院校校企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探索與研究[J].理工高教教育,2010,29(03):75-78.
[2]孫家國,谷艷芳.應用型本科土木工程專業產學研結合教學模式的研究[J].武夷學院學報,2012,32(02):86-90.
[3]呂世峰,劉征,岳曉玲.校企產學研的合作與思考[J].科協論壇,2012,8(08):63-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