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艷
江蘇省東??h溫泉鎮第二衛生院 江蘇 東海 222300
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致不良反應及應對策略分析
趙紅艷
江蘇省東??h溫泉鎮第二衛生院 江蘇 東海 222300
目的:對頭孢菌素類藥物和其他藥物聯合使用所造成不良反應的臨床分析。方法:選取最近3年內我院發生不良反應和未使用國頭孢菌類藥物的患者二百例進行分組對比,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100例作為觀察組,未使用過頭孢菌素類藥物的患者100例為對照組。結果:引起不良反應的頭孢菌素類藥物涉及到不同品種,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過敏反應、腎功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響。結論:雖然頭孢菌素類藥物在治療過程中可以取得較好效果,但由于其引起的不良反應種類也過于繁多,因此在臨床使用過程中需要采取一定措施進行預防,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
頭孢菌素;藥物聯合;不良反應;策略分析
近幾年來,抗生素的使用越來越廣泛,所以對抗生素的研究也達到了新的高度。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由于抗菌譜廣,抗菌作用強的特點引起了許多專家學者的注意,并迅速地使用在臨床治療之中。然而,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在帶來良好治療效果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少的不良反應。其中過敏反應為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根據患者體質和用量的不同還有可能出現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和腎功能等方面的不良反應。目前,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所引發的不良反應逐漸受到醫方的重視,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進行探索和研究。
1.1 一般資料選取最近3年內我院發生不良反應和未使用國頭孢菌類藥物的患者二百例進行分組對比,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100例作為觀察組,未使用過頭孢菌素類藥物的患者100例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齡最大為61歲,最小為23歲,平均38.5±1.5歲。觀察組嚴重的不良反應比例約為5%,多表現為皮膚過敏、惡心和頭暈等。對照組的100例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齡最大為70歲,最小為23歲,平均年齡為40±2.2歲,作為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使用后不良反應的對照。對于所有患者的診斷標準都符合《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兩組的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的批準。
1.2 觀察方法對觀察組患者的所有臨床資料都進行詳細的記錄和保存。主要的記錄內容有患者的姓名、性別、病史、過敏史、用藥時間、藥物用量、用藥名稱、反應情況等。并對各個患者用藥之后的反應情況和不良反應進行區別記錄與詳細分析。在進行系統的資料記錄之后,對資料的數據加以整理,將不良反應患者的資料進行單獨分析,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做出明確科學的結論。
1.3 判定標準通過對患者各項資料的記錄以及對患者臨床癥狀的觀察得出不良反應與藥物使用的關系,共分為四個等級。當患者在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后兩個小時以內出現比較嚴重的不良反應,且停止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時情況減輕則說明不良反應與頭孢菌素類藥物一定有關。當患者在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后兩個小時以內出現比較嚴重的不良反應,且停止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時情況也沒有減輕的情況則說明不良反應與頭孢菌素類藥物可能有關。當患者在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五個小時以上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且停止藥物使用后不良反應減輕說明不良反應與頭孢菌素類藥物可能無關。當患者在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五個小時以上出現不良反應,且停止使用后不良反應也沒有減輕則無法判斷是否有關。
1.4 數據處理在本次研究過程中所得到的所有數據都采用SPSS14.0軟件進行統計學數據處理。當P<0.05時,認為數據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
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發現,在100例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當中,對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使用前后不良反應的情況有明顯的不同,具體表現為: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對照組13例,觀察組20例,臨床表現為失眠、頭暈、神志不清。消化系統的不良反應,對照組9例,觀察組18例,臨床表現為腹瀉、嘔吐、惡心和食欲不振。過敏反應中,對照組10例,觀察組16例,臨床表現為皮膚紅斑、皮疹、呼吸困難等。腎功能的不良反應,對照組7例,觀察組14例,臨床表現為腎功能異常、血尿、蛋白尿等。其他不良反應,對照組5例,觀察組12例,臨床表現為浮腫、白細胞減少等。對于觀察組來說,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后的不良反應明顯高于用藥前的反映,因此存在較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主要殺菌機制是破壞細菌的細胞壁,在細菌繁殖期時將細菌殺死,對細菌具有較強的抗生作用。理論上來說,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對人體是幾乎沒有毒性的,是一種高效的抗生素,所以在臨床使用中也十分廣泛。由上述實驗可知,頭孢菌素類藥物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所受的影響因素較多,產生的不良情況種類也較多,所以如何合理的利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是目前醫護人員需要著重分析與探索的主要目標。
對于上文中觀察組的100例患者的不良反應進行具體分析發現,有15例患者因為治療方法不合理造成,需要改變抗生素的使用藥物。有40例是由于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使用不當造成,需要對抗生素的用量以及使用方法進一步研究。還有一5例是由于藥物自身原因,因為藥物制造過程中的頭孢菌素代謝產物與患者自身蛋白發生不可逆反應造成患者的不良反應。根據不同的反應確定其產生不良反應的具體原因是必要的研究過程。醫護人員應該對患者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產生不良反應的情況加以重視,盡力避免,在維持抗生素效果的同時,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
[1]劉秋蓮.探討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致不良反應的臨床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18):97-98.
[2]費國文.探討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所致不良反應的臨床分析[J].醫學信息,2014,(2):370-371.
R976
B
1009-6019(2014)11-01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