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波
摘要: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故頻發,嚴重影響廣大消費者生活與社會和諧穩定。保障食品安全,需要從多方面努力。連帶責任制度在食品安全領域的適用,有利于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相關責任主體也具有懲戒和警示功能。
關鍵詞:食品安全;連帶責任;制度構建
中圖分類號:F1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2-0055-02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涉及領域越來越寬,嚴重影響廣大消費者生活與社會和諧穩定,保障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要和緊迫。為有效防控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法》規定了若干連帶責任條款,這不僅有利于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相關責任主體也具有懲戒和警示功能。
一、食品安全連帶責任的實踐意義
連帶責任作為民事責任的一種,是指多數責任主體的任何一方均須承擔違反法律義務的全部強制性法律后果的責任。對此,食品安全領域的連帶責任可以界定為:在食品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對于符合一定條件的利益相關者,對其違法行為與食品生產經營者共同對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消費者所承擔的一種責任形式。近年來,為有效保障消費者的飲食安全,加重食品安全相關主體的法律責任,我國頒布了一些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其中涉及食品安全連帶責任的法律法規主要有《產品質量法》《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認證認可條例》《食品安全法》等。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食品安全連帶責任制度的設計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首先,連帶責任有助于保障消費者救濟權利的實現。連帶責任拓寬了消費者維權的路徑,增加了責任人的數目,擴大了責任財產的數額,提高了債權的安全性和債權實現的便利性,從而將求償不能的風險留在了債務人內部,確保了消費者救濟權利實現的可能性。其次,連帶責任有助于調動消費者維權的積極性。連帶責任的運用,使得消費者能選擇銷售者、集中交易市場的開辦者、柜臺出租者和展銷會舉辦者等相關責任主體作為行使權利的對象,從而獲得快速和便利的賠償。由此可見,連帶責任降低了消費者尋求救助的成本,在普遍性侵權大量存在的食品消費領域,運用這樣的制度,有助于防止侵權的泛濫,有利于調動廣大消費者維權的積極性。最后,連帶責任有助于激勵相關責任主體,并在相關主體間形成相互監督、相互提醒的機制,以便共同遵守法律、維護食品安全秩序。
二、食品安全連帶責任的構成要件
在實踐中,判斷食品安全連帶責任主體是否應當承擔連帶責任,一般需要考慮四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主體的特定性。根據《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在食品安全領域與食品生產經營者一起對消費者承擔連帶責任的相關責任主體主要有集中交易市場的開辦者、柜臺出租者和展銷會舉辦者;虛假代言人;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認證機構;檢驗機構。二是行為的違法性。行為人實施了某些違反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行為,這是追究行為人連帶責任的前提條件。如一些名人實施虛假代言行為,即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食品;集中交易市場的開辦者、柜臺出租者和展銷會舉辦者怠于或拒絕履行《食品安全法》第52條第1款規定的法定監管義務;食品檢驗機構與食品生產經營者串通,故意提供與事實不符的檢驗報告或者意見;認證機構出具虛假認證結論等違法行為。三是主觀的過錯性。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是因為其在實施違法行為時主觀上存在一定的過錯,即存在故意或過失行為。如虛假代言人明知代言內容不真實,但為了獲取某些不當利益依然進行虛假代言。再比如,一些集中交易市場的開辦者、柜臺出租者和展銷會舉辦者見利忘義,片面追求入場經營者的數量、規模和入場費,而忽視了對入場經營者的管理。四是因果關系性,違法行為與消費者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如果消費者損害不可歸咎于利益相關責任人行為,則利益相關責任人不對消費者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為充分體現向消費者適度傾斜的立法理念,建議人民法院對此種因果關系采取舉證責任倒置的司法態度。
三、食品安全連帶責任的主要表現
(一)集中交易市場的開辦者、柜臺出租者和展銷會舉辦者與食品經營者之間的連帶責任
集中交易市場和展銷會是進行食品交易活動的重要場所。這些場所的存在,在方便交易、方便消費的同時,也給監管工作帶來了壓力。長期以來,如何確定集中交易市場的開辦者、柜臺出租者和展銷會舉辦者的食品安全法律責任,是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難題。基于集中交易市場的開辦者、柜臺出租者和展銷會舉辦者的不同法律地位,我國《食品安全法》確定了集中交易市場的開辦者、柜臺出租者和展銷會舉辦者的以下法律義務:一是審查入場食品經營者的許可證。主要是入場食品經營者的許可證;二是明確入場食品經營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責任。應當與入場食品經營者簽訂食品安全責任協議書,明確入場經營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責任;三是定期對入場食品經營者的經營環境和條件進行檢查。可以建立入場經營者的監管檔案。四是發現食品經營者有違法行為的,應當及時制止并立即報告所在地縣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1]
長期以來,一些集中交易市場的開辦者、柜臺出租者和展銷會舉辦者見利忘義,片面追求入場經營者的數量、規模和入場費,而忽視了對入場經營者的管理。法定管理義務的怠于履行雖表現為消極的不作為,但往往是導致集中交易市場、展銷會發生食品安全事故的主要根源。為此,《食品安全法》規定,集中交易市場的開辦者、柜臺出租者和展銷會舉辦者未對入場食品經營者怠于或拒絕履行法定管理義務,導致市場或者展銷會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在入場經營者承擔食品安全責任的同時,集中交易市場的開辦者、柜臺出租者和展銷會舉辦者應當承擔民事連帶責任。
(二)虛假代言人與食品生產經營者的連帶責任
為了占領食品市場,某些食品生產經營者利用“名人效應”,邀請有關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在食品廣告中向消費者宣傳其生產經營的食品的功能和優點,以吸引廣大消費者,擴大消費市場,增加商業利潤。有些團體、組織和名人、名星也利用消費者對其敬仰和信賴,為一些食品生產者作代言人,對其食品做出各種夸大其辭的不實宣傳,從中獲取巨額的廣告費,甚至向消費者推薦一些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為加強相關管理,強化廣告者的責任意識,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廣告法》第38條規定了廣告主承擔民事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承擔連帶責任的情形,但該條款尚未對自然人尤其是明星大腕虛假代言的連帶責任作出明確規定。《食品安全法》第55條增設了虛假代言自然人對受害消費者的連帶責任。該法規定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食品,使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損害,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消費者因食用廣告宣傳的食品受到損害,既可以向食品生產經營者提出賠償請求,也可以向廣告的代言人提出賠償請求。《食品安全法》的出臺彌補了《廣告法》的缺陷。
(三)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與廣告主的連帶責任
所謂食品廣告,是指食品生產經營者通過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間接地介紹自己所生產經營的食品的活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食品生產經營者通過廣告,向社會廣而告知其生產經營的食品的優點,以爭取占有更大的市場,獲取更多的利潤,本無可厚非。但是,目前有些食品生產經營者,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大肆發布虛假食品廣告,欺騙、誤導消費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對構建和諧社會也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廣告法》第38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發布虛假廣告,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使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由廣告主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制作、發布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這是從侵權法角度規定了虛假廣告行為人對受害消費者的民事責任(包括連帶責任)。[2]
另外,根據目前食品廣告市場的實際情況,《食品安全法》第54條規定:“食品廣告的內容應當真實合法,不得含有虛假、夸大的內容,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但該條款欠缺對食品生產經營者、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的民事連帶責任的相關規定。為此,建議將《食品安全法》第54條修訂為:食品廣告的內容應當真實合法,不得含有虛假、夸大的內容,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對其食品廣告內容的真實性、合法性負責。明知或者應知食品廣告虛假仍設計、制作、發布,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廣告的設計者、制作者、發布者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四)認證機構與食品生產經營者的連帶責任
近年來,隨著各種食品安全事件成為輿論焦點,食品安全成為風口浪尖上的話題。為促進食品企業不斷提高食品安全水平、規范食品市場、保障公眾健康,國家建立了食品安全認證制度。認證制度在食品安全領域的適用可以引導社會轉變消費觀念,讓百姓看“證”消費,增強消費性。同時,食品安全認證制度還明確了食品企業和相關政府部門的職責,提高了政府部門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有效性,以最小成本達到食品安全保障的最大效益。
《食品安全法》《認證認可條例》規定認證機構應當依照國家規定對準許使用認證標志的產品進行認證后的跟蹤檢查;對不符合認證標準而使用認證標志的,要求其改正;情節嚴重的,取消其使用認證標志的資格。在對目前認證制度調查中發現,一方面認證機構對認證產品有效跟蹤義務的缺失;另一方面認證行業本身卻因制度原因趨于泛濫。據了解,三鹿集團在其發展過程中,三鹿集團及其各子公司共計獲得了40多項產品的國家QS許可。這些認證證書成為三鹿集團在應對危機初期對外高調宣傳的工具。而隨著案件的不斷推進,我們有理由懷疑部分認證機構有不作為的行為,至少是法律嚴令的認證機構對于認證企業持續跟蹤義務淪為虛設。[3]
《產品質量法》第57條規定,認證機構對不符合認證標準而使用認證標志的產品,未依法要求其改正或者取消其使用認證標志資格的,對因產品不符合認證標準給消費者造成的損失,與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承擔連帶責任。因此,只要認證機構沒有進行跟蹤檢查或者發現其不符合認證標準而未采取相應措施的,即具有認證證書頒發以后的不作為行為的,產品不符合認證標準給消費者造成損失的,與生產者、銷售者承擔連帶責任。雖然法律規定了認證機構對于消費者的賠償責任,但實踐中認證機構真正被追究責任的案件很少。這表明我國現行的認證制度的功能并未得以發揮,對認證機構連帶責任追究機制還不完善。建議在《食品安全法》修訂中增加:“認證機構出具虛假認證結論,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五)檢驗機構與食品生產經營者的連帶責任
為了消除食品安全隱患,提高食品質量,保證公眾的生命和健康,維護社會穩定,《食品安全法》規定了食品檢驗機構獨立執業制度。通常情況下,食品檢驗機構按照國家有關認證認可的規定取得資質認定后,方可從事食品檢驗活動。食品檢驗由食品檢驗機構指定的檢驗人獨立進行。檢驗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并按照食品安全標準和檢驗規范對食品進行檢驗,尊重科學,恪守職業道德,保證出具的檢驗數據和結論客觀、公正,不得出具虛假的檢驗報告。食品檢驗實行食品檢驗機構與檢驗人負責制。食品檢驗報告應當加蓋食品檢驗機構公章,并有檢驗人的簽名或者蓋章。食品檢驗機構和檢驗人對出具的食品檢驗報告負責。如果食品檢驗機構、檢驗人不履行法定職責,出具虛假檢驗報告的,執必會對食品安全工作造成危害,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食品檢驗機構人員的特殊身份,一般是獨立的第三方檢驗人,應當客觀、公正作出檢驗。如果食品檢驗機構與食品生產經營者串通,故意提供與事實不符的檢驗報告或者意見,給他人造成損害的,則構成共同侵權,依據法律關于共同侵權的規定,食品檢驗機構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承擔連帶民事賠償責任。
參考文獻:
[1] 徐景和,張守文.食品安全法釋義[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0.
[2] 徐海燕.論《食品安全法》中的新型民事責任[J].法學論壇,2009(5).
[責任編輯:蘭欣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