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娟
摘要: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對林業及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一直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本文主要針對靈川縣生態公益林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度剖析,并針對其中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希望能夠提高生態公益林建設效果,促進靈川縣生態公益林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更有效地發揮出生態公益林的作用。
關鍵詞:靈川縣;生態公益林;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S72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4-75-2
根據社會對林業生態和經濟的兩大需求,人們通常將森林劃分為公益林和商品林兩大類。其中,生態公益林有著極其重要的生態區位功能,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新的林業發展時期,集體商品林產權制度不斷改革,生態公益林的收益與商品林的收益差距被不斷拉大,加之林權單位的監管不力,導致盜伐現象屢禁不止。筆者以靈川縣為例,分析探討了如何科學合理的解決生態公益林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希望為廣大林業工作者們提供參考和幫助。
1 靈川縣生態公益林建設現狀
靈川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地處北緯25°08′~25°48′,東經110°07′~110°47′,土地總面積2301平方千米,林業用地面積約為1670平方千米,其中公益林面積約為821平方千米,由水庫、江河兩岸、城鎮周邊、自然保護小區的森林以及部分疏林地、灌木林地等共同組成。其中國家級公益林面積約為641平方千米,占總公益林面積的78.08%。省級公益林面積約為180平方千米,占21.92%。隨著生態公益林區劃界定工作的不斷深入,靈川縣生態公益林建設表現出良好的前景,生態公益林的總體質量和面積也有所提高。但是在建設過程中還是暴露出種植結構不合理、毀林現象嚴重、資金投入較少等諸多問題,需要政府部門在工作中加以重視和解決,使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工作不斷進步和完善。
2 生態公益林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林分過于單一,種植結構不合理
靈川縣森林面積廣闊,境內有青獅潭和海洋兩大水源林保護區,主要樹種有杉木、馬尾松、毛竹、銀杏、其他闊葉樹等,其中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約占53.4%,占據的比重過大,壓縮了發揮生態效益的防護林、特用林的面積。而在林地林分方面,人工林、針葉林、純林、單層林占據多數,天然林、闊葉林、混交林、復層林較少。這種種植結構的不合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態公益林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2 毀林現象限制公益林建設
靈川縣在積極建設生態公益林的同時,也面臨著如何更好的落實和完善對公益林管護工作的難題。一方面,建設生態公益林勢必會影響到林區農民的增收,俗話說“靠山吃山”,林區人民的經濟收入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出售木材獲得,增收困難的林區人民很容易出現對建設生態公益林的抵觸心理,進而對林區大肆砍伐,給管護工作帶來很大壓力。另一方面,根據政策規定,生態公益林不得進行商業砍伐,但生態公益林也不可避免的會因為盜伐或火災等原因而出現毀壞,由于沒有可觀的經濟效益,所以很難有人愿意承包受毀山林進行再造林活動,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過程。
2.3 缺少科學的生態公益林利用機制
建設完善的生態公益林不僅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還有很多林地、林木、景觀等資源可以利用,但出于更好的保護對生態公益林的生物多樣性的目的,靈川縣基本禁止對生態公益林的采伐利用。這使得很多其他資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也直接影響到公益林的收益情況。公益林相比于商品林巨大的收益落差使得很多林權單位出現了對公益林建設不支持的聲音,參與工作的態度和積極性也每況愈下,限制了生態公益林的穩定發展。
2.4 林區人民參與生態公益林建設的積極性不高
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工作想要得到長遠的發展,必須得到林區人民的廣泛響應和支持。雖然我國政府對生態公益林的建設越發重視,并頒布了多項政策和法規為生態公益林的建設保駕護航。但目前看來,林區人民對生態公益林的建設積極性普遍不高,不僅沒有形成全民參與保護生態公益林的良好氛圍,反而出現了部分林民為了眼前利益大肆破壞生態林,給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2.5 補償資金投入過少
目前,靈川縣公益林的補償金是由政府核撥,每年每畝補助金額為14.75元,但這與人們的期望標準相差甚遠,與商品林每年每畝收益500元左右相比也存在較大差異。在商品物價持續居高不下的今天,補償資金的欠缺直接影響到林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挫傷了林農保護生態公益林的積極性。另外,對于補償金的發放缺乏相應的監管機制,導致部分補償金被挪用、擠占,未能真正到達林農手中,使得本就不滿的林農對生態公益林的建設更加漠不關心。
3 生態公益林建設過程中存在問題的相應對策
3.1 提高林分質量,改善種植結構
一方面,對于現有的種植結構不合理,林分過于單一,防護效果不佳的生態公益林要適當的加大經濟投入力度,并有針對性的制定管理方案,對林區進行封育、補植、撫育等技術措施進行改造,提高其生態防護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公益林建設的科技投入,尤其一些地貌條件復雜、自然氣候惡劣的地區,給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帶來了巨大的困難。此時必須要憑借科技的力量加以解決,提高建設過程中的科技含量,努力建設林分質量高、種植結構合理的生態公益林。
3.2 加大管護投入,完善管護體系
在生態公益林林木所有權穩定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建立主體落實、有效監管、合理補償的責權利相統一的管護機制對其進行創新和完善。生態公益林有著含蓄水土、防風固沙、凈化空氣等生態功能,但在實現生態公益林的生態價值的同時,也要保障其外部經濟效益。只有保障了生產經營者的經濟效益,才能提高他們的經營積極性,才能使生態公益林的管護進入一個良性循環之中。與此同時,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生態公益林資源的具體狀況和林農的個人情況,實行相對集中委托管護、股份均山聯戶管護、責任承包專業管護等管護模式。確切落實了管護主體之后,相關林業管理部門應認真監督管理,定期進行檢查工作。對玩忽職守、監守自盜的護林員和監管員,要嚴肅依法處理,對盜伐生態公益林的非法分子,要給予嚴厲打擊。使生態公益林的管護工作真正落實到位,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3.3 改變傳統觀念,實現科學利用
在保護生態公益林的前提下,可以積極探索公益林在非木質資源方面的利用,充分發揮公益林的效益。一方面可以多角度非木質利用,科學利用現有豐富的林木和景觀資源,同時引導林農在公益林下種植食用菌、中藥材,養殖家禽,如有條件更可開發生態旅游項目,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要限制木質性利用。在不同區位實行不同的分級管理方式,對于那些生態區位重要,更新慢的區域應禁止采伐。而對于一般的區域則采取擇伐、小塊皆伐的方式合理利用,利用后不忘補種一定數量的闊葉樹,改善林分結構,增強生態公益林防護效果。
3.4 增加林農收入,改善補償機制
建立完善的生態公益林補償金制度,需要政府投入為主,受益者承擔為輔,從不同的渠道來籌集生態公益林補償金。首先,需要政府加大投入,逐步增加對生態公益林補償金的投入,提高補償標準,從而調動起林農的管護積極性。其次,受益者應合理承擔費用,比如從水電企業或依托公益林開展旅游經營的個體或企業的收入中合理抽取一部分作為生態公益林補償金。另外,要鼓勵社會各界通過冠名、認養等方式,出資出力來保護建設生態公益林。還要明確生態公益林補償費用的用途,使費用切實的用于林農補償和護林員管護費、林業組織監管費的發放中,嚴禁任何人員、單位挪用或擠占補償金。
4 結語
雖然我國現階段的生態公益林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但相信隨著林分質量的提高、管護制度和補償金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生態公益林建設一定會向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生態公益林也會在維持生態平衡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茅史亮,張履勤.生態公益林區劃及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華東森林經理,2002,(02).
[2] 楊金海.建設生態公益林 打造新化綠色屏障[J].林業與生態,2011,(09).
[3] 馬景財.生態公益林的撫育與管理[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