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鑫淼 牛文霞
(1.河南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1; 2.安陽市第二十三中學 河南安陽 455000)
田徑類課程作為體育教育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在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中占據重要的地位。2004年9月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各類主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課程綱要》)中明確指出田徑類課程教學內容的構建,以競技性、健身性和實用性三大屬性為依據,主要由基礎運動能力、田徑主要技術和實用技能三大板塊構成。《課程綱要》為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修專培養模式的構建提供了重要依據。對綜合性大學與專業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專修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旨在發掘各自優勢,以達到優勢互補,共促發展的目的。
本研究以我國綜合性大學與15所專業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師資配備、課程內容與建設、專修年限等為對象,運用文獻法、數理統計法等方法對相關內容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2012年招生體育教育專業的高校有245所,其中專業體院13所(山東體院、沈陽體院沒有招生),綜合型大學135所,二者之比為1∶10.4。招生體育教育專業的專業體育院校分布在全國12個省(直轄市),綜合型大學分布于全國28個省(直轄市)。體育教育專業的分布之廣泛清晰可見,由此作為主干課程的田徑同樣擁有廣闊的分布區域。綜合性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分布區域的廣泛是其先天優勢,不同的文化環境、風俗習慣為田徑課程的內容注入了多元化、地方性的元素。但由于經濟條件的差異,綜合性大學缺少專業體院集中力量辦事的優勢,物質層面的缺失,不可避免的造成對人才培養的影響,同樣也會波及到田徑專修課程培養模式的完善。
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是保證培養效果的重要因素。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統計出表1(包括15所專業體育院校,以1∶3.7的比例選取綜合性院校中的39所)中數據。通過比較分析可知專業性體育院校田徑教師中中高級職稱比例要高于綜合性院校;在學歷層次中,博士學歷的比重專業體育院校遠高于綜合性大學。高層次的田徑體育人才更多的集中于專業性體育院校,這為專業體育院校田徑科研實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礎,進而能夠為田徑課程對學生的影響與培養提供理論支撐。但綜合性院校的田徑師資也逐漸趨向于高學歷高層次化,這對我國體育教育專業田徑人才培養的均衡化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田徑精品課程的設置是對田徑教學與田徑人才培養的肯定。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目前我國田徑國家級田徑精品課程2個,省級田徑精品課程13個。其中專業體育院校占有8個,其比例高達53.3%;綜合性院校占有6個,占招生院校的4.4%。由于綜合性院校基數的龐大,田徑精品課程的比例遠低于專業體院。但分析可知,綜合性高校田徑精品課程主要集中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或直轄市。其覆蓋區域比較狹窄,這也就造成田徑專修教學的差異,進而導致培養質量的參差不齊。專業體育院校田徑課程的優勢,再加之體育院校本身的優勢,為田徑人才的培養塑造了雙重的優勢環境。

表1 專業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師資構成一覽表(%)
田徑專修的教學內容可以從專業技術科與專業理論課來進行描述,專業技術課包括:(1)走跑類:競走、中長跑、短跑(接力跑)、跨欄跑;(2)跳躍類:跳高、跳遠、三級跳遠、撐桿跳高;(3)投擲類:鉛球、標槍、鐵餅。專業理論課包括:現代田徑發展趨勢;田徑訓練理論方法;田徑運動科研方法;主要項目技術分析與教法實踐;少年、女子及兒童田徑訓練特點;田徑教教練員的基本素質與技能;田徑運動員選材等。
分析可知無論是綜合性大學還是專業性體育院校在田徑專修內容上都存在著與田徑普修高度重復性的問題。這也是田徑課程枯燥無味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同時也為我國高校田徑專修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在北京體育大學和部分其他院校中已開設了定向越野等課程,正式這種嘗試推動田徑課程的不斷完善與發展。
田徑專修年限一直以來沒有統一的界定。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學校的硬件與軟件及政策存在密切的聯系。通過查閱相關文獻,我國田徑專修執行過1年、2年、2.5年、普修與專修并行等學制。目前田徑專修學制年限以“四、四制”占多數,即普修4學期,專修4學期。學制年限的差異對培養質量的影響不是絕對的,但對于“四、四制”來說時間的制約往往是影響田徑課程進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無論是專業性體育院校與綜合性大學都應致力于尋求一種最適合自身的學制,最適合學生培養的學制。
綜合性大學具有歷史悠久、基礎雄厚、學科齊全和文化深厚的特征。學科間的滲透與交融,為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更寬的口徑,為綜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對于專業體育院校,其在師資與科研及學科方面的優勢是同樣是顯而易見的。二者在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的同時,能夠實現優勢的共享與互補,是實現理想狀態的途徑之一。
體育教育專業的招生規模是巨大的,但我們要注意到的事實是245所高校中在全國范圍內招生的高校卻寥寥無幾。招生范圍的局限性以及專業體育院校與綜合型大學之間交流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人才流通的難度。拓寬田徑人才的流通渠道能夠為田徑課程的實施注入新鮮的血液,減弱區域差異對田徑體育人才培養的影響。
《課程綱要》明確指出田徑課程內容中實用技術包括:(1)越野跑,遠足,游戲性、休閑娛樂性跳躍和投擲;(2)定向越野;(3)野外生活生存。而現實情況是僅有少數高校能夠涉及到實用技術的教學,再加之其他各方面因素的綜合共同導致田徑課程乏味無趣的現象。提高學生對學練田徑的興趣與熱情,是田徑人才培養的先決條件。
田徑裁判培養,往往是與田徑教學分離進行,這也就導致了學生田徑裁判培養的相對滯后。二者的有機結合不僅能夠促進課程內容的豐富,而且能夠加深學生對田徑知識的學習。
本科田徑專修教學,面對科研能力空白的學生,積極地引導與啟示,對學生進入高層次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田徑科研課程的開設是培養田徑體育人才不可或缺的部分。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田徑體育課程的實施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地完善體系,這樣才能培養出滿足時代需求的人才。作為田徑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之一,田徑專修更應該發揮其自身的重要作用,能夠使田徑課程在普修的基礎之上內容更加的豐富,形式更加的多樣,實施更加的合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無論專業體育院校還是綜合性大學都要對現有田徑資源進行整合,達到優勢互補,交融滲透,以實現共同發展。
[1]時金鐘.高校體育院校田徑教學質量的影響要素及提高對策[J].體育學刊,2005,12(5):82-85.
[2]王成彥.我國高校運動訓練本科專業田徑專項學生培養現狀與對策研究[D].河南大學,2013.
[3]韓維群.體育教育專業田徑專修課教學內容改革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