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
摘要:戲曲表演中,鼓師具有重要的作用。鼓師根據劇情配合演員的表演,指揮整個樂隊的演奏,嚴格的作風要求,使得鼓師在整個演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文將簡析鼓師在武場中的作用。
關鍵詞:鼓師 武場 作用
戲曲的每一出戲,無論演員的唱、念、做、打多么過硬,舞臺燈光、道、效多么宏偉精湛,都離不開樂隊的伴奏。從某一方面講,樂隊的文、武場起到了支撐藝術整體完美的重要作用。文場叫做托腔保調,武場掌握整個一臺戲走向的節奏、情緒、起伏。尤其武場的打擊樂、鼓板、大鑼、鐃鈸、小鑼、齊鈸、堂鼓等。當然“板鼓”是樂隊所有聲部的總指揮。早些年間,人們稱樂隊為“場面”,也就是說過去習稱戲曲樂師為“場面上的”。鼓師稱為“鼓老”, “打鼓老”。而現在,均稱為鼓師。鼓師的別稱為“司鼓”。鼓師是戲曲樂隊的主要成員之一。鼓師必須有幾年的專業刻苦學練,又必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有較強的藝術派別的閱歷,又通曉演員的特長,總之,一個好的鼓師經常被劇團稱之為高級“說戲的”,“活劇本”,“資料庫”,“戲簍子”等。
鼓師是根據劇情配合演員的表演,指揮整個樂隊的演奏,左手執敲檀板,右手以鼓簽單擊皮鼓,有時雙手均執鼓簽,交替擊鼓。打擊樂和弦樂的起住、快慢、輕重均以鼓板的動作姿勢為準則。鼓師的任務不僅指揮樂隊演奏,對全劇的進行,掌握節奏,制造氣氛,襯托演員的表演,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鼓師應嚴格要求自己,特別是在“打擊”的技術方面,絕對過硬,雙手必有力度,板面朝下不前不后,才能使檀板發出最佳的響聲,在演員演唱時,板聲隨演員演唱而輕重,隨激昂而發響大小,決不可任意違規。另外,鼓師也必須有一個機靈善變的頭腦,有時文戲演員在演唱,念白,突發忘詞,行腔不夠板,這就需要鼓師有豐富的經驗“補救”以解脫演員在舞臺上出現的漏洞。
基功是司鼓的首要要求,這就需要我們的功夫需要練到家,只有強而有力的的基本功,才能在我們的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者用。我們要求我們的演奏者熟悉一切通常運用的唱腔、曲牌、鑼鼓經,這就是需要我們很好的明確一些傳統的曲目,對于我們把握現在的舞臺有著很好的幫助作用。我們通過學習鍛煉才能領悟其中精髓,才能實現我們的舞臺要求,最終實現曲目作者所要實現的的傳達的意見,在我們的舞臺予以表現,傳遞給觀眾以美感,實現良好的交流。這就是我們所需要達到的舞臺效果,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
鼓師要演奏的特定鼓點,這是我們演奏隊伍的靈魂與關鍵,是我們整體演奏的關鍵與核心,這種鼓點叫做底鼓。底鼓又有兩種表現手法,在司鼓藝術中稱之為“明介”和“暗介”。如評劇中的冷錘、走馬鑼、一鑼等,這些鑼鼓點稱之為“明介”,其節奏形式各有不同,并不能混淆。底鼓的輕重緩急,把鑼鼓點的表現要求交代的很清楚,這樣各位演奏員就能根據鼓師的提示通力合作,是樂隊的演奏與演員緊密結合。正如一句戲曲行話所說:“前場好鑼鼓,后場好身段”。這就要求我們的演奏者具備很好的音樂素養,需要我們一直對于音樂的理解、表達模式,這對我們所共同體現的音樂已經有著很好的表現。“暗介”是鼓師通過各種手勢做指示,有時只用手一抬即完成指揮的預令,如評劇的慢長錘.五擊頭.長尖等,這些鑼鼓點是鼓師用不同的手勢以示演奏不同的點子,讓演奏員能準確無誤地演奏。
司鼓必須了解樂隊中的所有成員的個性和演奏技能。現在專業劇團的樂隊陣容十分大,人員較多,而他們都要聽從司鼓的指揮。所以只有司鼓指揮得當,全體成員的技藝才能正確,充分地發揮,達到最佳效果。在一般情況下,基層劇團的樂隊人員藝術修養高低不齊,就更需要司鼓指揮時揚長避短,促成整個樂隊發揮出最佳效果。要全面了解全體成員的情況,司鼓必須深入樂隊,與演奏人員多接觸,多配合,多交流,同時還要讓樂隊人員熟悉司鼓者的指揮習慣。
首先是要加強和堅持文化學習,文化課程的學習對于我們的底蘊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樣才能實現我們對所需要表現的作品的深度把握。這對我們知識底蘊要求非常高。
其次要不斷加強手感培養和提高對音樂節奏、力度、速度、音色、曲體等的辨別能力。為我們需要在日常的學習中不斷的學習世界名曲,從中感悟詞曲作者、表演者所傳遞的音樂魅力,使我們在其中找到我們所需要的精髓,實現我們在具體演奏中對作品的把握。。
“藝無止境”“藝海無涯”,我們在實踐中需要有對藝術的追求,感悟,需要我們很好的底蘊、技藝,這就很好的關注我們的技術拓展,很好的感悟藝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