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歆
摘要:近年來,音樂審美在我國的兒童音樂教育中越來越受重視。我們在借鑒外國教育體系的教學方法基礎上,開展了一系列關于審美教育的研究和實踐,但是理念和思維上沒有新的突破,未能真正理解音樂教育中“美”的傳遞。本篇文章旨在從“美”的傳遞這個角度來探尋兒童音樂表演教學中相關實踐問題。
關鍵詞:美的傳遞 兒童音樂表演 教學 審美
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一直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承優秀的文明,豐富人類的情感和審美體驗,愉悅人們的身心,通過激活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音樂藝術教育正以其獨特的功能在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教育活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兒童階段是最適合教育的時期,音樂心里學家愛德華·戈登(Gordon)認為,音樂才能的發展大概是在9歲時達到平衡。音樂表演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作為聯系音樂創作與欣賞的中介環節,一方面擔負著創造性地再現作曲家的音樂作品,從而促進和推動音樂創作的繁榮和發展的使命;另一方面又通過自己的表演為聽眾提供審美享受,并進而影響和提高他們音樂審美能力與情趣。音樂表演的地位和作用正是在與這兩個環節的關系中顯現出來的。①在兒童這段重要的成長階段,通過歌唱、跳舞、樂器演奏、指揮以及即興表演等多種藝術活動,讓兒童的認知、心智、創造能力、道德品質、合作能力、審美能力都得到了較大的提高,為其綜合素質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我們始終要以“美”為指導,傳遞“美”,產生新的“美”。
近年來,音樂審美在我國的兒童音樂教育中越來越受重視,審美的含義也越來越科學。各教育研究機構都在大力推廣奧爾夫、柯達伊、戈登、鈴木等教育體系,開展了一系列關于審美教育的研究和實踐,我國兒童審美教育科學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我們也看到兒童音樂審美教育的方法、手段并沒有從本質上變革,大都是借用外國的教材,沒有明顯地體現我們國家的特色,缺乏創新、突破。追根溯源,主要是在理念和思維上沒有新的突破,在教學方法上沒有重視整合、融合,沒有對考慮不同年齡段的審美教育的適應性,過分注重音樂教育的傳授性,未能真正理解音樂教育中“美”的傳遞,忽視了對孩子綜合發展能力的培養。
一、因材施教,傳遞音樂的“美”
對兒童年齡范圍的界定有好幾種,一般所說的兒童年齡是0—14歲,這其中包括0—6歲的幼兒。除了學習樂器以外,孩子還可以參與音樂、唱歌、在音樂陪伴下做韻律性活動等,在音樂活動中學習音樂。引導孩子學習音樂,先要了解孩子學習的特點。
0—3歲兒童的音樂活動是人生最早的音樂活動,不僅是發展孩子的音樂素質和能力的需要,也是發展孩子的智力才能、陶冶性情和品格的需要。這個時期的音樂教育以家庭為主。0—3歲兒童有較強的敏感性,能夠吸收環境中各種事物的特征,獲得大量的印象。他們參與音樂活動的方式主要是聽音樂。從孩子出生開始就需要家長為他創造聽音樂的環境,培養“音樂的耳朵”,發展孩子辨別音準的聽覺能力、音樂感受能力、音樂記憶能力、對音樂內涵的領悟能力等。
3-6歲的幼兒,好奇心強,求知欲旺,是培養各種興趣才能的關鍵時期。由于音樂廣泛地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里,幼兒耳濡目染,耳聞目睹,也漸漸地喜歡甚至迷戀上了音樂。
幼兒到了4歲,便更愿意交際并參加集體活動,能很好地使用語言并喜歡那些無意義的音節朗誦、簡單的歌曲和短小的詩歌。這給教師提供了將音樂和語言融合在一起的機會。可以用一些新的方法來帶動孩子的學習。如:動覺上的表演帶動歌唱,加深對旋律移動的記憶;游戲的活動,體驗多變的節奏;以富于想象的方式去使用樂器,豐富視覺和觸覺的體驗;聽、動作、戲劇性表演相聯系的方法來欣賞音樂。
兒童在7到14歲間,大腦結構得到很大的發展,神經系統較幼兒期有了進一步的完善,抽象邏輯思維的心理技能逐漸成為個體思維的主導形式。②從整體發展狀況來看,它們完全有條件勝任音樂表演活動的能力。兒童音樂表演實踐僅限于課堂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營造一個整合的環境,讓音樂的“美”在師生,學生之間傳遞、流動,同時在這個過程教師要鼓勵兒童大膽創作,鼓勵他們用歌聲來“談”話,用跳舞來抒情,用演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二、“美”的傳遞,“美”的創造
音樂是善于表現感情的藝術,它的情感性特征說明了在音樂教學中必須注重情感交流。“音樂教育是通過培養對音響的內在表現力的反應進行的人的感覺教育。它最深刻的價值是通過豐富人的感覺體驗,來豐富他們的生活質量。”③
音樂“美”的傳遞需要綜合素質的老師,需要創新型的老師,需要創新的教學方式。我們認為,兒童藝術教育目標不是培養音樂家和少數的音樂天才,而是面向全體兒童,是每一個兒童的藝術潛能都得到開發,音樂素養、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都得到培養和提高的教育。兒童音樂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將滿足兒童的基本學習需要以及培養終身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質視為自己的使命。通過音樂的傳遞和音樂的創造,將音樂融入生活,豐富兒童的情感體驗,培養兒童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
奧爾夫認為:“教育應該順應兒童本性”、“兒童是音樂活動的源頭,一切音樂活動均產生于兒童的內在需要”。在音樂表演教學過程中乃至整個音樂教學中,教師必須有創造教育的意識,有強烈的創新精神,要注重兒童學習主動性、創造力的培養。以學生為中心,發掘潛在創造力,幫助他們產生創造欲望,實現創造結果。師生一起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共同來形成新的“美”,這種探索、創新的教學模式必定能引領學生感受、創造更多的音樂“美”。
注釋:
①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年。
②姚本先:《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③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哲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