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海賓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神圣職責;“為人師表”更是對教師的根本要求。因此,教師要完成自己的光榮使命,必須個個“身正”“學高”。
“身正”“學高”不是四個簡單的字眼,不是輕松可以達到的,也是永遠達不到頂點的。只有不斷努力,不斷提升,才能做到
更好。
我們認為,所謂“身正”即:有高尚的師德,有不朽的師魂,有端正的師風,也就是較高的思想道德修養。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師德是教師的根本。要使學生成為道德高尚的人,教師道德應具備高尚的師德。“樹師德”,不光要從前人身上去學,從書中去找,從社會生活中去培養,還要從法律條款中去汲取、提高。要認真領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精神,要仔細品《教師道德規范》的要求。從而真正做到:崇德敬業、愛崗愛生、甘于清貧、樂于奉獻、默默無聞、孜孜不倦、諄諄教導、循循
善誘。
“魂”是“靈魂”,也指心靈、精神、品質、情操等。教師要塑造學生的靈魂,自己的靈魂必須是純潔的、不朽的。要“鑄師魂”就要求教師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保持力爭上游的拼搏精神。能經得起不良現象的沖擊,經得起來勢兇猛的考驗。以正確的理論武裝自己,以先進的文化鼓舞自己,永遠富有正義感、同情心、責任感,始終做到自重、自省、自勉。從而以自己巨大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學生。
“師風”就是教師的工作作風。“正師風”就要求教師端正自己的工作態度,切實履行崗位職責,規范自己的教學行為。認真學習《教育法》《教師法》,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堅持以法執教,以身作則,積累工作經驗,改進工作方法,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正如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就是說教師“身正”了,學生才可能“身正”。同時,教師必須有“育人第一”的思想,加大對學生品德教育的力度,真正使學生也“身正”。
“學高”顯而易見,即學識淵博。新時代的教師要達到“學高”的境界,我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
教師由學生變為老師的時候,已經經歷了漫長的求學生涯,在學校里掌握了許多知識,但這些東西,若不更新,不擴展,將成為“一潭死水”,再加上今天的學生,在課堂外的耳聞目睹將越來越豐富,這就給課堂上的教師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學生求知欲增強,教師則更需教學相長。教師自己要積極主動發展,謙虛接受繼續教育,努力加強專業自修,擁有一股川流不息的泉水,才能居高臨下,才能及時澆灌每位學生的心田。
二、具備較廣的鄰科知識
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的深入,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學科知識的教學將不再是單純的學科課堂。它將逐步成為實踐活動課,成為綜合課程。眾多相鄰學科知識的滲透與傳授,將會使專業教師舉步維艱。因此,教師必須大量涉獵其他學科知識,掌握各類社會常識,要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全才”。
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與較強的教研教改能力
教師的“學高”不僅在于自己“高”,更重要的在于使學生“高”。這就是對教學基本功與教學方法的要求。也就是怎樣使學生“高”的學問。今日教師需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要吸收傳統教學模式中的精華。同時,更需掌握順應時代發展的教師語言、信息技術等。要多渠道博納先進理念,主動參與教學改革,使自己的課堂意趣橫生,使自己的教學風格新穎獨特,真正做到“不光授之以魚,并且教之會‘漁”。
總之,新時代的教師需要有新概念的“身正”與“學高”,才能播下新時代的種子,耕出新世紀的田野。
參考文獻:
胡文龍.志高思遠 敬業愛生 心善身正 手勤事成[J].上海教育科研,2005(02).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