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晶 劉艷麗
摘 要:目前,我國部分省市及教育部都在舉行“微課”比賽,究竟什么是“微課”?作為課外學習的工具,將其引入課堂教學是否可行呢?可從“微課”的概念、主要特點以及其在課堂教學中的利弊等幾個方面來闡述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微課;地理;課堂教學
教育信息化的迅速發展、轉變傳統教學模式的需求及網絡的全面普及,讓網絡信息資源與地理課程的整合得到了不斷加強,微課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也就應運而生了。
一、微課的起源與定義
在國外,“微課程”(microlecture)這個概念最早是由位于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戴維·彭羅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創的。在國內,是在2010年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鐵生率先提出來的。隨著微課研究的不斷深入,各方對微課給出的定義也逐漸增多,但其本質內涵未見改變,總結如下:
1.以視頻為主要載體和呈現方式,是微課的核心
2.是一種新型在線網絡教學視頻
3.是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展開記錄的教育資源
4.體現了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自主學習,并實現了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
二、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優勢與應用
1.微課輔助高中地理教學實現了分層教學
由于學生的遺傳基因、學習興趣和基礎、所處的生活環境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所以學生學習高中地理的起點是有差異的。教師面向全班的授課無法關注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而“微課”教學視頻可讓學生在課后多次重復觀看,這樣便彌補了學生的基礎較差或空間想象能力較弱的缺陷,并讓每個獨特的個體均得到發展。
2.微課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地理教學方式
長期以來的地理教學,常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教學時間、教學空間極為有限。基于網絡視頻環境的微課學習,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可根據自身學習需要和實際情況,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彌補知識上的不足。
3.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用于課前自主導學
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沃納.J.賽佛林博士與小詹姆.W.卡德博士的傳播理論認為在課堂中運用視頻資源進行教學可以突出視覺和聽覺在傳播中的地位。因此,運用微課視頻導學比傳統紙質學案導學效果更好。教師可根據教學進度提前制作好微課視頻,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了解學習任務,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
(2)用于課中重難點知識的突破
利用微課視頻代替枯燥講解突破教學重難點,能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這也正體現了建構主義學習觀,它強調新知識的學習應在已有的知識儲備基礎上通過自我建構而取得。微課資源可以為學習者創設實現建構而需要的自然以及社會等各方面的背景。
(3)用于課后補差及鞏固
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得課堂教學效果參差不齊。借助微課教學視頻,學生可根據自身的學習效果和基礎,在課后自主選擇進行學習和鞏固,通過多次重復觀看,幫助學生理解了課堂上遺漏的知識點,有效地提升了學習的效果,縮小了個體差異。
三、微課教學存在的不足和改進對策
1.微課質量良莠不齊
現在的微課視頻參差不齊,有些是由于錄制過程中拍攝、制作和編輯環節存在技術性問題;有些是因為內容粗糙空洞,資料素材膚淺,或者出現知識性錯誤,不能體現“微而精”。
可以有針對性地培訓地理教師學習現代信息技術,掌握制作微課的各種軟件和儀器等,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同時要提高制作者的意識,對每個微知識進行深入講解。
2.微課形式略顯單一
目前微課制作的方式多采用攝像機室內拍攝,教師講授,微課作品形式上不夠鮮活,樣式還不夠多樣。對此,可以選擇合適的教學場景,不同的教學方式。比如講工業區位的時候就可以進入當地的工廠,用參觀或是采訪的形式創設一個真實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是在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3.微課應用效果較弱
由于不少微課作品的設計、開發與制作并不主要以應用為目標,很多是為了參賽,過多的展示技術或精美的畫面而忽略了對教學內容的精心設計,導致現有不少微課作品在應用上普遍較弱。教育部門應該加強微課的應用環境平臺的開發,選擇專業的地理教師對整個區域的微課資源進行甄選、整合和匯聚,形成相對完整的系列化、專題化的微課集。
微課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藝術形式,還面臨著實踐應用中更多的考驗,相信隨著理論研究的不斷完善和一線地理教師的大膽踐行,微課會成為高中地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高紅海,朱學堯.“微課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中國現代教育裝備[J].2014(14):62.
[2]賽佛林,坦卡德.傳播理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59.
[3]孟靜.高中地理多媒體情境教學研究[D].碩士論文,上海師范大學,2012:5.
編輯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