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日前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對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稅收制度改革、財政體制改革等財稅體制改革的三個主要方面提出了要求,明確了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完善有利于結構調整的稅收政策、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三項工作重點和九項任務。其中,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既是財稅體制改革和財政工作的重點,也是財政績效的主要體現,務必構建長效機制確保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的目標得以實現。
財政資金用在什么地方,用得是否合理,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績效問題,還關系到政府公信力和治理國家能力認可度,關系到公平正義的實現程度和社會和諧。要充分認識到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的重大意義。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在經濟績效上造成了浪費、重復建設、產能過剩,而一般行政開支比重過大,“三公消費”浪費嚴重更影響政府形象。目前的財政支出結構還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說明財政工作應將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置于突出的地位。
財政支出應視為解決公共問題,實現有效治理的成本。公共問題的顯示要有開放、民主的機制,不能閉門造車,不能受部門利益的干擾,不能受制于利益集團制造的偽問題。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強調“預算公開透明”,“深入推進政府和部門預決算公開”正是符合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形成良好的公共問題顯示機制的舉措。如,當前一般性行政支出膨脹過快,“三公消費”方面群眾滿意度低,必須向群眾交實底并根據群眾意愿加以約束。
財政支出結構優化,要靠預算的科學合理來保障。財政預算的程序正義、決策民主至關重要。廣東省人大代表今年在審議財政預算前提前一周拿到政府預算草案報告。讓代表對預算草案報告“看得完”、“看得懂”,這種審議不走過場,提高了代表對財政預算審議、監督的實效,值得推廣。財政部提出,要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改進年度預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確的政府預算體系,建立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有助于財政預算更加科學、精細,是保障財政支出結構優化的制度努力。
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要突破舊的利益格局的束縛,要通過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來擺脫一些舊的機制、體制性問題。固有利益格局會對不合理的支出制度產生自我強化效應;以GDP 為主導的政績考核機制,會導致地方政府過度重視經濟建設支出,而長期忽視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政府職能邊界不清,政府責任模糊,會使財政支出缺乏剛性約束,使政府行為越位和缺位并存,與此相關,財政支出就會一邊產生浪費,一邊必要的財力安排又不足。因此,打破固有利益格局,改變不夠科學的政績考核機制,轉變政府職能是實現財政支出結構優化的難點,必須取得突破。
建立科學、規范、統一的財政績效評價制度,使財政支出有評估、反饋、責任追究的依據,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的必要措施。要制定績效評價規范、指標體系和合理的評價標準,要將評估結果和處罰結果向社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