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鑫,于丹丹
(1.吉林省人事考試中心,吉林 長春 130021;2.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淺談我國人才選拔制度的演變
楊 鑫1,于丹丹2
(1.吉林省人事考試中心,吉林 長春 130021;2.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中國的人才選撥制度歷經了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演變后,在新中國成立后實行了人事考試制度,這表明我國選拔人才制度逐步走上了規范化、合理化、法制化的道路。縱觀中國人才選拔制度的發展變化,每一種選拔制度都有其獨到之處和存在價值。
選拔人才;選拔制度演變;編制考試;合理性
人才是國家的棟梁與希望。從古到今,人才選撥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點之一。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人才選撥方法,幾經發展更革,最終形成了當今選撥人才的考試機制。
中國古代的選拔制度是歷代統治者圍繞著鞏固政權、穩定社會的目的而實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歷代的人才選拔制度凝聚著當時社會的選拔風氣和人事特征,有其存在的時代價值,但這些選撥人才制度歸根究底是森嚴的等級社會制度的產物,所以也不可避免地遺留著封建人事體制的種種弊端。
(一)世卿世祿制
春秋戰國時期的世卿世祿制,是早期封建社會的一種人才選撥制度,沿襲了夏商兩代奴隸制王朝將官職限定在貴族范圍內的選拔方式,所任命的官員絕大多數來自貴族,平民百姓幾乎沒有為官的機會。隨著貴族階級的日益腐化,“世卿世祿制”逐漸暴露出內在的弊端,一些新的選拔人才方式將其取而代之,如舉薦、學校、游說自薦、招賢、軍功等方式。《論衡·效力篇》中“入楚楚重,出齊齊輕,為趙趙完,畔魏魏傷”[1]的記載,正是統治者向選賢任能的選撥人才方式轉變。
(二)察舉制
到了漢代,封建專制政權得到進一步發展,以往的人才選撥制度不能滿足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于是采用了察舉和征辟等選官任人的方法。漢武帝就曾頒下“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諸侯王、眾卿、郡守舉賢良能言極諫者”[2]等詔令,大力推行察舉制。《宋書·百官志》也載:“漢武帝元年封四年,令諸州歲各舉秀才一人。”董仲舒、枚乘、張衡等人都是以察舉的方式入朝為官。漢代察舉有四條標準,史稱“四科取士”。在《后漢書·百官志》中對此有所記載:“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按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3]可見,“德”與“才”是漢代察舉制度的主要考察依據,“孝”和“廉”為其重要的考察項目。與世卿世祿制相比,察舉制的選拔范圍更加廣泛,任用對象更重德才,這對社會的進步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察舉”需要地方郡國的高級官員把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平民或下級官吏推薦給朝廷,地方官員的舉薦是整個機制的重要環節,這就導致有些“伯樂”不再以“才”為重點,而是以“財”為重點,出現了“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4]的局面。
(三)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選拔人才途徑:在各州郡選擇“賢有識見”的官員任“中正”,中正須為二品現任中央官,以簿世(譜牒家世)、行狀(才干、道德)、鄉品(中正鑒定)為標準查訪、評定州郡人士,將他們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這一制度著重解決朝廷選官和鄉里清議的統一問題,與察舉制一樣,都堅持重德、才的選拔標準。正如南朝梁沈約的《恩幸傳論》所載:“漢末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卒,權立九品,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這種制度實行初期,比較重視任人才能的優劣和社會輿論的褒貶,在一定程度上確實給了出身低微的寒門以出世的機會。而到了魏晉之際,九品中正制發生了變化,大小中正官均為世家大族所壟斷,有門第、有權勢的人才能為官,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已經成為了門閥士族的政治工具。
(四)科舉制度
隋唐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庶族地主經濟實力的增強促使他們要求政治上的相應地位。同時,門閥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權地位也阻礙了隋唐統治者的中央集權管理。為了削弱士族勢力,加強庶族參政,擴大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統治者將封建官吏選拔的權利歸集到中央,決定實施上至貴族地主,下到平民百姓均可參加考試的科舉考試制度,以便鞏固統治地位。隋朝作為科舉考試制度的萌芽期,雖然在內容、形式、規模等方面并不完善,但卻將讀書、考試、做官三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讀書做官”的思想觀念逐漸確立起來。科舉考試制度與以往的人才選拔制度相比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但仍留有察舉制的一些缺陷。考試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名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于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考官在評卷時,還兼顧考生在試場外的表現,出現士子與考官之間的利益瓜葛。到了唐末吏治敗壞時,弊病更甚。
科舉制度發展到宋代,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有較大的變化變化。王安石將考試內容加以改革,以經義、論、策取士,主張通經致用,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把《論語》、《孟子》稱為“兼經”,規定為考生必讀之書,還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進士主要考帖經、墨義和詩賦,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重視強記博誦,而輕視其義理發微。宋代的科舉考試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以示考試的公平公正。
蒙古族統治的元朝是科舉制度的中落期。在官吏人才的選拔、任用方面,以蒙古貴族子弟世代承襲宿衛之職、重要官員舉薦儒生和地方小吏補任空缺為主,存在著嚴重的民族歧視。忽必烈曾特別規定:“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制。”[5]在這種政策的指導下,官吏的選拔標準不再是任人唯賢,而是任人唯親。雖元朝仁宗重設科舉,考試內容罷免詩賦,重視經學,并在制度規定上具有極其強烈的民族傾向。
明朝建立以后,科舉制度進入鼎盛階段。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考試內容主要考四書五經,答題時采用八股文的模式,套用先人的行文特點和思路,這就使人們的思想日益僵化。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對此批判道:“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八股之害,甚于焚書”。
清代科舉考試與明代基本相同,只是在考試流程上更為嚴格,想考科舉的人需要先進行童試、歲試、科試,最后進行鄉試、會試和殿試。1905年,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至此,在中國延續了1300年的科舉制度終止了。
(一)文官制
民國時期,孫中山將國內外的人才選拔制度相結合,創建了以考試權獨立為核心的文官考試制度。文官制分為高等文官制和普通文官制。高等文官考試是國家最高一級考試,由考試院舉辦,及格者被分發到中央和地方機關以薦任級任用。普通文官考試由各省舉辦,及格者由舉辦單位以委任職務分配到地方各機關任用。但是,由于政局動蕩、戰亂不斷,文官制依然被專制統治的人為因素所困擾。民國文官考試制度實施情況遠未達到其制度設計的預期效果,通過考試選拔的文官數量十分有限。
(二)編制考試制度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用人制度上尚未形成合理科學的體制,無論是政府工作人員還是企業單位、學校工作人員都統稱為“國家干部”。1992年,中共中央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了適應市場經濟建設的需求,對人事干部制度進行改革,以一種科學、靈活的選拔人才形式——編制考試的方式選才任能。編制通常是指組織機構的設置及其人員數量的定額和職務的分配,由財政撥款的編制數額由各級機構編制管理部門確定,各級組織人事部門根據編制調配人員,財政部門據此撥款。編制通常分為行政編制和事業編制。因此編制考試也主要分為兩種:行政編制考試和事業編制考試。如公務員就是行政編制最主要的一種。編制考試制度以公開、公正、競爭、擇優為總原則,出題、考試、閱卷、查分、復試、入職都有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規范管理,保證考試的嚴肅性、客觀性、公正性和權威性。
編制考試制度成為現代最主要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從政治上看,編制體制符合國家機關的管理設置。從文化上看,編制考試涉及到的文化領域很多。編制考試是集開拓思想與發展思維、時事政治與百姓民生、理論文化知識和實際應用相結合為一體的新型考試模式。編制考生要求卷面分數和面試分數同時合格者才可錄用,需要考生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這樣的考試方式,既可以測試出考生的能力,同時也兼顧到考試的公正公平。
古代的選拔人才制度為國家選拔出大量優秀人才,如王維、韓愈、顏真卿、歐陽修、蘇軾、王安石、朱熹、左宗棠等人,他們既是官員,也是文學、政治、哲學等不同領域的杰出代表。與此同時,這些制度雖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變化,但卻始終跳不出等級制度的閉鎖缺陷、道德倫理的約束和封建經濟的影響。歷代人才選拔制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漏洞,貴族世襲、任人唯親、賣官鬻爵、民族歧視等現象屢見不鮮。再如科舉考試制度的實行,使得文官與武官的配比平衡失調,重文輕武的思想使得國家軍隊受到輕視,人們紛紛背書科考,無心參軍訓練,國家邊境經常戰亂,國家的安定受到嚴重侵擾;另外,這種考試使得文人利欲熏心,一味追求讀書的實用價值,不再追求作文的創作價值等。
當今的人事考試制度建立在古代的人才選拔制度的基礎上,有繼承,有變革。“德才兼備”是古今人才選拔制度中不變的評定準則。道德品質的高尚、業務能力的突出、人際關系的協調仍然是人才選拔的考察重點。但當今的人事考試制度更加民主,是在法律的監督下實行的公開、公平的考試形式,具有古代考試制度不可比擬的先進性。可見,當下市場經濟社會中的人事考試制度承襲了古代人才選拔制度的優良之處,摒棄其封建落后的弊漏,更能順應民意,更加公正合理。
[1]王充.論衡.效力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班固.漢書.文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應劭.漢官儀[M].順德龍氏,1891.
[4]葛洪.抱樸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2014-02-15
楊 鑫(1974- ),女,吉林長春人,吉林省人事考試中心副研究員,從事人事考試研究。
C964
A
2095-7602(2014)04-00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