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靜
任務驅動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符合探究教學模式,屬于啟發式、探究式的學習,適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相對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題意識。《神奇的復制》是由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中山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編寫的小學四年級信息技術教材第一單元第四課的內容。在學生初步了解畫圖程序、掌握了基本的畫圖方法、懂得了畫簡單圖形的基礎上,學習巧用技巧畫圖的功能。內容操作不難,具有生活性和創造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大的想象和設計空間。
一、采用“任務驅動法”應注意的問題
一節課上,如果單純枯燥地給學生灌輸理論知識的話,學生的反應以及接受程度一般都會比較慢,興趣點也不濃厚,但若把一節課的內容以及要點分配成一個個任務,讓學生參與進去,這樣的效果會更佳。在計算機課中,任務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任務的設計、編排非常關鍵。
1. 任務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必須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容易讓學生調動原有的智力背景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年齡、興趣等特點,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等原則。下達任務后,教師要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在操作過程中把握知識點,在完成任務中指導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后共同小結。
2. 任務內容要真實有趣。講授《神奇的復制》時,結合四年級學生對《西游記》這部名著都有了解的特點,我將孫悟空變化的本領設計成三個任務:變出一模一樣的孫悟空、變出一大一小的孫悟空、根據素材進行創作繪畫。學生興趣性極高,課堂效果就體現出來了。
3. 任務難易要適度。《神奇的復制》的前兩個任務是教學重難點的體現,最后一個任務是創作,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點自由發揮想象選一題材創作,這樣不同程度的學生不僅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務,還給了他們更大的創新空間。
二、設計與實施
1. 導入主題。以學生熟識的人物“孫悟空”為主導線,通過實現孫悟空的不斷變化這樣一個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具體任務,讓學生在探究學習,嘗試操作的過程中逐步掌握知識和操作技能,從而完成任務,體現成就感。
2. 提出任務。把本節課的教學分成三個任務:變出幾個一模一樣的孫悟空;變一個大的、一個小的孫悟空;根據素材進行創作畫畫。
3. 學生完成任務。根據教師提出的任務以及任務完成的標準,學生自選一主題自由創作,并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完成。
4. 教師參與評價任務。和學生一同交流討論各自所選主題中所用到的知識點,并總結復制的幾種方法,特別介紹復制的快捷方法,引導學生在完成主題創作時可以大膽發揮想象。學生提交作品時,我以“評價方案—看誰得到的星星最多”來引導學生自評、互評、全班一起評。
三、教學效果分析
上課時大部分學生表現比較活躍。當每個分階段的任務完成后,我讓學生互相討論、交流、評價。大部分學生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他人的優點,從而接納他人的觀點,達到了讓學生自主協作完成任務的教學效果。當我把新的知識理論引導給學生時,他們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對信息技術課程展開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教學實踐證明,在運用了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之后,選擇難易適度、符合學生生理、心理發展水平的生活實例,通過完成典型任務,達到了教學目標的實現和學科結構體系的建立,把感知、理解、鞏固、運用融為一體,比較容易被學生接受,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
總之,在信息技術課堂上運用任務驅動法不僅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掌握了知識、技能和方法,真正的體現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各種創造性思維得到訓練,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將與廣大教育者一起,繼續在實踐的基礎上認真總結,特別是要用新課程的理念來指導這種教學法,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使其不斷完善與發展。
責任編輯 魏文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