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琳,劉云佳
(1.長春師范大學外語學院,吉林 長春130032;2.長春建筑學院 基礎教育部,吉林長春130699)
后經典敘事學在國際學術界如火如荼地展開,其在中國的存在、發展和走向也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其中的聚焦理論(又稱敘事聚焦理論)也逐漸發展和完善起來,成為敘事學的核心概念之一。這個概念的思想來源于亨利·詹姆斯提出的“中心意識”[1],當時被定義為“視點”(point of view),后來又被稱為“視角”、“焦點”等。1969年,熱拉爾·熱奈特在前人的理論基礎上,首次提出了“聚焦”這一概念,并且于1972年出版的《敘事話語》中詳加闡釋,區分了“誰看”和“誰說”的問題,其意義在于第一次解決了敘述視角研究問題上的混亂。后來經過敘事學家里蒙·凱南、威廉·尼爾斯等人的認可和傳播,尤其是米克·巴爾等人的補充、完善,這一術語得到進一步發展。米克·巴爾于1977年在《敘事學——故事的進程:四部當代小說敘事意義散論》中不僅更加清晰地區分了“誰看”和“誰說”;還大膽地放棄了熱奈特所進行的認知式分類,提出了聚焦者和聚焦對象這一新的概念。
中國知網1979至2013年發表的期刊論文中,以“聚焦”為主題并以“敘事”出現在摘要中所涉及的論文共有570余篇。單年度論文發表數量大有不斷上升的態勢,從20世紀90年代的個位數上升至目前的數十篇。最早的一篇聚焦研究的論文《論小說創作的視點——投影、聚焦、變異和多語式》發表于1985年,部分節選自熱奈特的《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的譯文。1990年,王文融翻譯并出版了《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一書。1993年,申丹發表了《從安德森的<雞蛋>看聚焦越界的問題》;1994年,馮季慶發表了《現代主義小說中的聚焦、變焦與意識流》;1995年,譚君強發表《論魯迅小說的外聚焦敘事》。這些學者將聚焦理論引進中國,同時帶來了詹姆斯、盧伯克、熱奈特和米克·巴爾等第一批敘事學家的思想,為中國學界了解和研究敘事學奠定了基礎。不難看出,中國初期的聚焦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即對國外的敘事學家聚焦理論的推廣沿用和脈絡梳理,以及對敘事文本進行聚焦理論分析這一方法的運用。聚焦理論在國外先于中國提出并發展起來,引進經典理論成果有助于國內學者與國際接軌,達到思想層面的統一,因此中國學者以普及和吸收這些成果(尤其是集敘事學大成的熱奈特的理論)為主,思考和質疑該理論的過程非常短暫;另一方面,無論是亨利·詹姆斯對《包法利夫人》的分析,還是熱奈特對《追憶似水年華》的分析,聚焦研究都是以敘事文本為基礎,從而發現聚焦形式的共性和普遍意義[2]。雖然中國學者從文本的敘事手法、思想內涵、主題和對現當代中國文學所產生的影響等角度著手,著眼點不盡相同,但是對該理論的吸收和推廣確實起到很大作用。如譚君強的《論魯迅小說的外聚焦敘事》一文,以嶄新的角度探索魯迅小說的敘事手法和對白話文的影響;又如趙克忠的《新的形式新的感情——論約翰·契弗短篇小說的敘事藝術》一文,指出采用內聚焦的手法可以淋漓盡致地傳達出美國中產階級的精神世界。但是不難看出,中國學術界這些敘事學的先驅主要集中在用先進的文學理論來證實文本作品,而對聚焦理論本身的探索鮮有貢獻。誠然,這些不僅是中國聚焦研究的特點,同時是國際聚焦研究部分特點的呈現。
在普榮的視野劃分法和托多羅夫的信息劃分法基礎上,熱奈特將聚焦劃分成了內聚焦(即敘述者只說某個人物知道的情況)、外聚焦(即敘述者知道的比人物知道的少)和零聚焦(即無所不知的敘事者)。他提出的敘事理論在中國學界大有影響。中國學者大部分都是用該理論來分析某個文本,以展現小說思想、敘事特色等。尤其是內聚焦理論所細化出來的固定式聚焦、不定式聚焦和多重聚焦理論更適于分析20世紀文學作品的重要特點,于是該理論受到大力追捧,關注聚焦理論的中國學者也較以前有所增加。除了熱奈特的理論思想,荷蘭敘事學家米克·巴爾對中國學界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她不僅繼承和批判熱奈特的“聚焦”術語,明確區分了“誰看”和“誰說”,更提出了聚焦者和聚焦對象這一新的概念,徹底地將“敘述”和“聚焦”分離開來,由此引申出“嵌入式敘述聚焦”這一新理論[3]。由于她合理地修正并進一步完善了熱奈特的聚焦理論,其思想在短時間內被中國學者接受和應用。如1998年王麗亞發表在《外國文學評論》上的論文《聚焦折射下的人際關系——亨利·詹姆斯<金碗>聚焦模式評析》,從聚焦者、聚焦人物的角度來闡釋作品的意義。此外,有些敘事學家對熱奈特和米克·巴爾持有反對聲音,如查特曼就認為聚焦這一術語存在缺陷,因為它不能解釋人物和敘述者的心理過程。為此,他建議用“看法”(slant)來表示敘述者的態度以及適合于話語報道功能的其他心理方式,而用過濾器來“折射人物”(reflector)的心理過程,其中包括感知、認知、態度、記憶、幻想等[4]。雖然他的思想在中國沒有得到極大普及,但是也的確產生了影響。又如里蒙·凱南,認為熱奈特提出的“感知”層可以細化為心理層、意識形態層等,而這些細化的層因可能同時出現在一個聚焦者身上,也可能出現在不同的甚至沖突的聚焦者身上[5]。這一時期出現的“百家爭鳴”的局面不僅使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關注聚焦理論發展的動態,加速了國外先進敘事思潮的引介,更重要的是使國內學者從簡單的普及吸收、單一運用過渡到探索、質疑、評介等新的思想高度。雖然思想體系還不夠成熟,但是中國學者已經不滿足只做理論傳播者和推廣者,還要做積極的參與者,對聚焦理論開始了批評過程。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經典敘事學和后經典敘事學交叉發展的時期,聚焦理論再次成為敘事學研究的關鍵之一。聚焦理論和其他相關學科交織在一起,如女性主義、解構主義、新歷史主義、后現代主義、修辭學、社會學等,推動了后經典敘事學的發展。在這種國際大趨勢下,國內學者不僅吸收國外大家的理論成果,也敢于提出自己的見地,這期間對理論的梳理、探索以及批評性的文章要遠遠多于以前。中國學者在積極參與并產生話語聲音的同時,還在積極窺探后經典敘事學視閾下聚焦的發展。在聚焦這一問題上,修辭性敘事理論家詹姆斯·費倫提出的“敘述者可以作為聚焦者。確定敘事聚焦的問題實質就是回答誰感知的問題”[6]的思想為國內敘事理論的建構與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照,于是關于敘事者和聚焦者的評介大量涌出。2002年、2003年,申丹相繼發表了《多維進程互動——評詹姆斯·費倫的后經典修辭性敘事理論》及《語境、規約、話語——評卡恩斯的修辭性敘事學》兩篇論文,作者聚焦于后經典修辭性敘事理論,剖析其理論的不足之處,敢于糾正修辭性敘事理論的部分偏誤。尚必武在其《詹姆斯·費倫的修辭性敘事理論研究》一文中,更是細致評析和探討了費倫修辭性敘事理論,解讀其六個核心論題:敘事進程、人物敘述者、不可靠敘述、敘述聚焦、敘事判斷、敘事倫理,為中國學界的修辭性敘事學理論研究明確了思路。此外,后經典敘事學的先鋒女性主義敘事學在聚焦研究上也頗有建樹,代表人物美國的敘事學家蘇珊·蘭瑟在《敘述行為:小說的敘述視角》一書中,將重點放在研究意識形態和敘述視角上,把女性主義和聚焦理論交叉結合。盡管文中沒有出現敘事聚焦或者聚焦理論的字樣,但她所提出的不同性別的敘述者、講話人的話語權力、敘述者的價值觀,以及作者所處的環境(信仰)同文本敘述結構之間的關系等,對敘述視角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強調性別化的敘事聚焦使中國學界相應出現了很多關于伍爾夫、凱特·肖邦、薇拉·凱瑟、萊辛的作品分析,對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意識形態等都進行了拓展,重新詮釋了女性主義思想。跨學科多層次的發展使聚焦理論得到了重新歸類和拓展,填補了經典敘事學時期的部分空白,也使這一學科更加朝氣蓬勃,富有生命力。
中國學界最初以普及、接受國外先進的聚焦理論為主,漸漸地開始質疑、批評和運用該理論,目前伴隨著后經典敘事學的盛行,更是開闊思路進一步參與到完善該理論的進程。部分中國學者一直努力緊跟國際步伐,以求進一步推進該理論在國內學界的傳播,并為國際聚焦理論的發展做出貢獻。敘事離不開聚焦,聚焦也離不開敘事。敘事聚焦理論隨著學者的重視和努力勢必會得到新發展。
[1]亨利·詹姆斯.小說的藝術[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2]陳芳.聚焦研究——多重敘事媒介中的聚焦呈現[D].昆明:云南大學,2011.
[3]米克·巴爾.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尚必武.敘述聚焦研究的嬗變與態勢[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6).
[5]里蒙·凱南.敘事虛構作品[M].上海:三聯書店,1989.
[6]尚必武.敘述者聚集、雙重聚焦與倫理取位[J].江西社會科學,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