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英
(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00)
跨文化背景下英語口語教學策略探索
李貴英
(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00)
當前傳統英語一般側重語音、詞匯和語法的傳授以及機械的句型練習,忽略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英語學習者由于對英語的使用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缺乏必要的認知,想當然的以自己母語文化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所以在現今跨文化背景下的英語學習需要更加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筆者通過闡述我國學生英語口語現狀,并舉例說明在當今跨文化背景下,由于中西文化差異造成的跨文化交際障礙,強調語言和文化的密切關系,英語口語學習及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并試圖對跨文化背景下的英語口語教學策略進行探索.
跨文化交際;文化滲透;英語口語;教學策略
現今,由于世界的經濟相互接軌,而語言起著橋梁作用,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國際語言——英語.我國的英語學習者有很多,但是能真正運用英語實現良好的跨文化交際卻沒有那么多人了.中西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文化可以反映出人們的意識形態,包括價值觀、世界觀等.當意識形態不相同的人進行交流時,由于缺乏對彼此的文化習慣的了解就可能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失敗.由此可見,文化在口語交際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我國英語口語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卻一直被忽略.本文將闡述文化背景知識在跨文化交際過程的重要性,并探索具體英語口語教學策略.
傳統英語口語教學側重于英語語音語調的模仿教學及句子的表達,但英語口語教學卻沒有足夠重視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即使擁有一口流利純正發音的口語,卻不知自己的言語是否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是否表達得當、是否讓交際對方產生厭惡情緒,那也是不能完成有效的跨文化交際的.接下來筆者將簡單闡述由于中西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
如價值觀念的不同,以時間觀念為例.由于不同國家有著自己的意識形態,人們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念.時間觀念在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體現.在日本、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人們時間觀念十分強.該國家人們認為:Time is money.時間就是金錢.在這些國家有些工作是以小時收費.然而,對于印度人來講,情況就截然不同了.該國人們認為遲到是很平常的事情.假設交際雙方有著不同的時間觀念,卻不了解對方的文化習慣,那就很可能會造成交際的障礙,甚至是失敗.
又如禮儀方面.世界文化各不相同,禮儀文化各不相同.不同的禮儀文化也是造成交際障礙的一個原因.以做客禮儀為例,中國人在招待客人時,主人通常準備豐富的飯菜,然而對客人卻說沒有準備什么菜,請多包涵等.就餐時不能打嗝、嘴里有食物不能張嘴,吃飯時不能發出聲音.然而在日本,吃飯時如果客人嘴巴沒有發出聲音,主人會以為準備的事物不受客人喜愛.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言行總是體現著儒家思想,做人做事低調謙虛,中國人十分注重禮儀.在西方國家,以美國為例,主人在準備飯菜時會征求客人的意見,就餐時,每個人都自己的餐盤,每人分開就餐.這一點就和中國人的就餐形式不一樣了.當面對客人對食物的贊譽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做出的回應也不經相同.西方人,以美國為例,主人會回答 Thank you,而中國人卻回答哪里哪里,都是粗茶淡飯.通過以上闡述,筆者可以總結文化背景知識在跨文化交際中擔任十分重要的角色.交際的成功進行也是對交際對方文化的正確理解.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十分密切,語言之中蘊含著文化,而文化的豐富和發展也得益于語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必然有著不可捉摸的抽象語言.而優秀文化本身又會不斷發展語言,而這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對于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語言學家們做了許多精彩理論解釋.
著名美國人類學家及語言學家薩丕爾(Edward Sapir)提 出:“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他強調語言與文化必不可分的關系.語言學家古德諾夫在《cultural—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書中指出:“一個社會的語言該社會的文化的一方面,語言和文化都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明確強調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關系.另外,歐美的語言學家、文化人類學家們,如洪堡特(W·F·Humboldt)、馬林諾夫斯基 (B·Malinowski) 等也都有過精彩論述.洪堡特在他的作品《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一書中,有明確關于語言和文化關系的闡述,他借用瓜哇人語和印度語的例子,證明了了語言和文化的密切關系.
這些理論昭示了語言的文化屬性或人文性,使當代語言學家反思語言研究游離于社會,游離于人文世界的缺陷.當前英語口語教學側重教授學生語言系統知識,刻板的把文化與語言分開,學習內容嚴重脫離文化語境.這樣一來,學生要想學習地道的英語是不可能的.學生在外語習得過程中缺乏對你文化學習的認識,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想當然將自己的文化知識遷移到目的語中,即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文化負遷移,進而在跨文化交際中遇到極大障礙.
什么是母語負遷移?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母語影響著英語學習者的外語學習.母語影響二語習得的過程被稱作遷移 (transfer).遷移分為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和 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因母語和二語相似而促進二語習得的遷移為正遷移;因母語和二語相異而阻礙二語習得的遷移為負遷移.
母語文化負遷移對英語口語學習的影響是什么呢?不少英語學習者認為,只要學習好英語語音、語調、詞匯、句法等就能說一口地道的英語.但事實卻大相近庭.在外語習得過程中由于缺乏文化學習意識,很多英語學習者不會用地道的英語表達,在與外國人交流時使用 Chinglish,讓對方不知所云.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將母語的習慣于規則生搬硬套的放在二語習得中產生不自然的表達,如:I only spoke a few sentences.又如,在交流話題選擇時,我們英語學習者經常選擇一些讓老外覺得不禮貌的話題.中國人常常遇見朋友打招呼的方式是詢問對方要去哪里?你吃飯沒?你今年多大了?而這些話題就是外國人認為的隱私,因此外國人通常認為這些是不禮貌的行為.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矛盾的現象呢?這就是缺乏文化背景知識的表現.正如筆者之前提到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斷然將文化與語言分開,造成了這種尷尬的境地.英語口語中還應該更加注重文化知識的滲透,培養孩子文化學習意識,讓學生養成這種習慣,學習地道的英語表達法,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常識,例如節日習俗、日常禮儀、禁忌語、告別語、做客禮儀、禮貌用語等.在英語口語教學中就應該教授學生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就形成中西文化差異意識,有利于學生在將來的跨文化交際中進行順利的交流.那我們又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口語和文化意識呢?二者如何結合呢?以下是筆者積累些許英語口語教學經驗,試圖對在跨文化背景下英語口語教學策略進行初步探索.
4.1 在英語口語課堂中介紹文化背景知識
英語口語課堂應該具有輕松愉悅英語學習環境,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才能放松自我,大膽開口說英語,這樣才是口語課堂的目的.哪些英語口語課堂內容有利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呢?現今英語口語課堂會介紹一些西方節日,但是都是泛泛而談,學生對節日背景知識沒有較為深刻的認知.如節日的由來,人們慶祝節日的方式,節日禁忌,節日飾品,這些與西方文化背景緊密相連的常識,學生沒有形成一定文化認知.針對此問題,筆者通過教授英語口語課總結出些許方法.筆者認為,英語口語課堂就是讓學生會使用與實際生活聯系十分緊密的地道的,并且簡單的英語表達語句.學生懂得什么時候、什么情景用什么語句,并且知曉語句使用是否得體.簡言之就是學生知曉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時候說好以及怎么表達才得體.筆者認為,在英語口語課堂中可以介紹節日具體由來,節日相關的歷史原因,人們如何慶祝節日.以萬圣節為例,在課堂上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模擬情景、按照西方萬圣節裝飾品裝飾教室,制造逼真的萬圣節氛圍.針對學生具有極大地好奇心與好動的特質,在設計萬圣節文化教學時,可以設計有趣的游戲.例如,動手做南瓜燈、用飾品將自己裝飾成鬼.在教學過程中將萬圣節與中國的鬼節相對比,引導學生認知中西節日文化的差異,增加文化常識.這樣,學生不光會表達語言也會形成對文化的認識.
4.2 全英文教學模式,培養異國英語環境
構建英語環境對于英語學習者十分重要.有了良好的環境,學生會適應并做出言語行為去適應這樣的環境.全英語教學既考驗教師英語水平,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挑戰.教師的標準發音對學生學習語言起到積極作用,學生這個年齡階段,學習語言能力正在提高,具有極大地語言模仿能力.全英語教學能促進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與有效性.另一方面全英語教學對于小學生又是一個挑戰,學生英語水平還未達到一定水平,在全英語課堂上會有聽不懂的.針對這樣的問題,筆者認為,針對不同學生年齡特征,教師應形成課堂基本英語幫助學生熟悉并適應英語環境.如:英語口令.隨著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會習得這些基本英語,從而適應這樣的全英語學習環境.一旦學生適應這樣的環境,開口說英語就不再那么困難了.
4.3 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異國文化材料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遍及各地.作為英語學習者,利用好網絡非常有助于教學活動的進行.利用網絡找出異國的文化材料,再結合多媒體技術展現給學生.筆者認為,教師在賽選教學文化材料時應尋找異國文化材料.如教授西方的感恩節時,賽選材料時應注意該材料是否與西方本土人民慶祝節日相關的.介紹感恩節的游行活動時可以下載真實的視頻或者圖片材料.這樣,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西方節日慶祝方式,有利于學生形成西方文化認識.從小培養學生西方文化意識有利于其在以后的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4.4 中西節日對比,培養學生中西文化差異意識
中西方有著不同的文化底蘊,譬如節日就各不相同.節日與本國歷史文化息息相關,節日的由來、慶祝方式、節日服飾都是與文化歷史相關.我國有著歷史悠久的文化,我國的節日也是各不同,例如中國的鬼節,人們會焚燒紙錢以寄托對逝世的親人的哀思.中西文化存在著差異,不可否認還是有相似之處.西方的萬圣節和中國的鬼節有著不同之處,當然也有相似之處.在英語口語課堂教學中,應該積極滲透文化背景知識,在教授文化常識時,應做一個中西文化的對比,直觀的讓學生了解西方與中國的不同,在習得過程中逐漸形成文化差異意識.在對比文化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光形成中西方文化的對比意識,還形成對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識的認知,如節日節日禁忌語.文化差異意識有利于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
4.5 針對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開展相關文化口語活動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心理年齡特征不同,例如,小學生好動,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對抽象的概念不感興趣,這也是小學生精力不能長時間集中的原因.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善于模仿,對生動有趣的事物非常感興趣.所以,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趣味性強的文化口語活動是小學英語口語課堂的必要內容.在傳統的英語口語教學過程中的趣味游戲較少涉及到文化這個主題.如單詞接龍,英語講故事這類游戲雖然趣味性也強,使課堂學習氣氛濃厚,但是卻未涉及到文化的滲透.筆者認為,英語口語活動應該添加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使文化與游戲結合,達到在寓教于樂的目的.如在萬圣節之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做南瓜燈.小學生好動,十分喜歡動手做東西,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做時還要進行文化滲透,如做南瓜燈的意義,讓學生深入的了解該節日背后的故事.教授在活動期間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給出問題讓孩子積極探索.如在介紹完萬圣節時,詢問孩子該節日與我國哪些節日相似或者不同.讓孩子自己去發現文化差異,從而有利于孩子形成文化差異意識.筆者認為這樣的文化滲透有趣簡單,比傳統的直接灌輸文化差異要簡單可行.在日后的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學生有能力進行良好的交際.
4.6 提供真實口語交際環境,培養學生“輸出”能力
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應提供真實的口語交際環境,培養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當前,英語學習者頗多,但真正會運用英語表達自如的卻少了.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能夠使用語言.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教師不光教授知識,還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輸出”能力.學生學會語言,并能運用語言表達思想,這才是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怎么樣才能自如運用語言?人們常說,要學習一門語言要到這樣的語言環境下學習,所以為學生提出真實的語言環境的非常重要的.在課堂口語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情景教學模擬語言環境,提供孩子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如詢問具體位置.教師可以模擬此情景,讓孩子用所學知識詢問具體建筑物的位置,并在游戲中設立獎懲制度,利用學生競爭意識強,好動的心理特征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另外,在英語口語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英語表達思維.學生在交際過程中的,教師應注意學生是否使用 Chinglish.由于學生使用英語時間和機會少,還沒有達到一定英語表達能力,常常會受到母語的影響.在表達過程中常常是中文表達思維,造成表達出的英語不是地道英語,這會影響交際能力的培養,在以后的跨文化交際遇到阻礙.所以,培養學生英語表達思維可以是英語口語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文化與語言息息相關,學習語言也要學習其文化.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文化滲透也是十分重要的.當前英語在跨文化交際中扮演中重要的角色,英語成為世界性的語言.培養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1〕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M].北京:商務印刷館,1997.
〔2〕中小龍.文化與語言的現狀思考[M].洛陽: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4〕曾萍.文化的障礙:跨文化交際實例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2).
G642.0
A
1673-260X(2014)08-0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