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貞
(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美術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促進智力發展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的組成部分。通過美術教學,可以逐步培養學生對自然之美、社會人文之美以及藝術之美的感受、愛好和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對藝術創造的興趣和才能,能夠提高學生對造型藝術作品的欣賞能力,逐步培養崇高的道德品質和高尚情操。小學美術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是現代教育的基礎,民間美術的教學,不僅僅是作為一種普通美術教學,更重要的是將中國民間美術進行傳承。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美術課程的開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它的目的是為國家培養具有人文精神、創新能力、審美品位和美術素養的現代公民[1]。此外,美術課程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小學生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我們此時向小學生教授民間美術,不僅僅是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傳承祖國的優秀文化。
民間美術是什么?就其歷史意義而言,民間美術是一切民族美術傳統的萬川之源[2]。民間美術是我國原始藝術的延續,直接繼承了原始藝術實用與審美共存的性質。從新石器文化中彩陶藝術的出現,到商周的青銅藝術、戰國的漆器藝術、秦漢的民間生活日用品與陶俑藝術,再到魏晉的民間服飾與印染、織造藝術、唐宋的陶瓷藝術、明清的民間版刻印刷、剪紙、家具、雕塑、織繡藝術,這些絢麗多彩的民間美術滲透于人們生活的中,不斷積累與傳承,構成中華文明的重要篇章。
從社會階層來看,民間美術是相對于宮廷美術而言的,泛指由身處社會底層普通群眾根據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創造的[3]。從制作者來看,民間美術作品的制作者不是專門的工藝家,而是農閑時,有勞動群眾創造的。從制作材料來看,民間美術作品的制作材料不是專門的特制材料,而是普通的或許是隨處可見的。就其消費群體而言,民間美術作品的消費者大多是普通群眾。從用法來看,民間美術作品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品,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而不是博物館中藏品。
民間美術大多由身處社會底層普通群眾所創造,而義務教育還沒開始前,身處社會底層普通群眾能段文嚼字不多,能將民間美術系統成冊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以前,民間美術的傳承主要依靠言傳、物傳與身教。在歷史的長河中,戰爭與自然災害,對民間美術的傳承具有極大的破壞性。
民間美術作品的制作材料大多是隨地取材的,價格不高,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很強,如靠海的貝殼工藝品等。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越來越快,民間美術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到了極大的損壞,一些民間美術工藝由于多方面原因而逐漸消亡。
民間美術作品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品,針對的大多是普通群眾,價格低廉。隨著全球化進程加速,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一去不返,農業手工業文明正在被工業文明取代。因為機器作業,可以大批量生產,制作時間短,更降低了人力資本,所以成品價格更為低廉,這對民間美術作品造成了極大的沖擊。
小學美術教育作為美術教育的基礎,對現代教育的具有重大意義,民間美術的教學,不僅僅是作為一種普通美術教學,有利于培養養學生的審美與創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將中國民間美術制作工藝與中華傳統道德進行傳承,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藝術教育的本質是審美,藝術教育就是審美教育[4]?!睹绹囆g教育新臺階》將1~12年級的藝術教育劃分為五個階段,其中小學教育包含兩個階段,1~3年級的感知審美特性與4~6年級的提高感知的敏感性[5]。
感知審美特性階段意在引導學生發現事物的品質直觀性,培養學生的感知習慣。民間美術作品的創作題材多根據淺顯易懂的神話傳說改編而來,民間藝人將神話傳說通過民間美術形式清晰的表達出來,神話傳說通過人為的加工,形象更為具體、飽滿。教師通過民間美術的教學更容易將學生引入藝術的殿堂,使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到視覺藝術領域審美的特性是供人欣賞感知的。
提高感知的敏感性階段意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感性意識,使能夠仔細觀察和描述審美對象。民間美術作品形式多樣,色彩絢麗豐富,造型獨特與新穎,給教師提高學生感知的敏感性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
創造與超越一直是美術教育的核心內容。小學美術教育,不但是讓學生掌握美術的基本知識與基礎技能,更應該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民間美術的傳承,一直是一個層層積累的動態發展過程,如新石器時期的彩陶工藝、商周的原始瓷工藝、秦漢的陶俑工藝、魏晉的青瓷工藝、唐代的唐三彩工藝、宋代的宋瓷。
民間藝人大多是由身處社會底層普通群眾,他們沒有系統的對民間美術進行學習探究,所創作的作品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并沒有嚴謹的規范性,這給學生留下大片的空白思維空間,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每一件民間美術作品的構思與創作,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民間美術的學習重視構思與創作的獨特性,鼓勵創造與進步,無固定的思維框架,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就像民間美術中的風箏工藝,有中規中矩的飛鳥、昆蟲、幾何體等形狀,有可拆裝的軟翅風箏,有龍頭蜈蚣長串風箏,有宮燈、花瓶、火箭等桶行形風箏等等。
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倡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逼湟庠谟?,強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中國民間美術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期的彩陶文化,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
中國民間美術作品題材深受中華歷史的影響,如“門神”的發展史,遠古時期,庶物崇拜,秦朝,“門神”名將白起、蒙恬,漢代,“門神”有黃帝大將神荼與郁壘,東晉,“門神”有名將溫嶠,唐代,“門神”有大將秦瓊、尉遲恭和文臣魏徵、徐茂功,宋代,“門神”有名將岳飛、文臣包拯,到抗日戰爭時期,民間藝人與時俱進,把傳統門神換成了抗日軍民。
中國民間美術來自民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藝術作品中甚至包含了生活中常用的壇子、碗筷等。在中國,在眾多藝術作品中,只有民間美術作品,才如此貼近生活。民間美術不像文人書畫過于強調意境,他們更擅長的是情感的表達,在作品中以清晰明了的形式表達對忠貞愛國、百善孝為先、義薄云天等美好情感的向往。
中國民間美術不是建立在西方教育體系的基礎之上的,它富有我國濃郁的民族氣息與我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緊密相連,是獨一無二的,在民間美術的學習中,無疑能增強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在小學教育中開展民間美術教學,更有利于學生能更早的樹立民族自信心,對中華文明有更為深刻的印象。
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美育》中,指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適當之行為,即以德育為中心是也”。且在《美育》中,強調“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6]。
美術教育歸屬于教育的大范籌,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尤其是的德育的發展。在義務教育開始之前,我國民間藝人大多是身處社會底層普通群眾,文化水平不高,他們的創作題材多來源于生活與先祖們代代相傳的故事,所以民間美術作品在構思與創作過程中深受中華文明與傳統道德的感染。民間藝人通過匠心獨運的制作,將中華文明與傳統道德的精粹融入到民間美術作品的制作中,我們可以在民間美術作品上常常見到:象征“孝”的臥冰求鯉,象征“悌”的孔融讓梨,象征“信”的曾子殺豬,象征“敬”的程門立雪等題材。這些民間美術作品蘊含中華文明傳統美德,使人在欣賞的同時受到中華文明與傳統道德的熏陶,起一定宣傳教育作用。
民間美術以圖畫、剪紙、皮影等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中華文明傳統美德,具有教化作用,使學生在欣賞、娛樂之余能夠更直觀的了解中華文明。
[1]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易 心,肖翺子.中國民間美術[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
[3]周 旭.中國民間美術概要[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4]郭聲健.藝術教育的審美品格[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王柯平,楊 平,李中澤,等.美國藝術教育新臺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6]文藝美學叢書編輯委員會.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