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蘭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多數亞洲國家的外語教學都嘗試使用任務型教學法,中國也不例外。隨著該教學法在中國的推廣,任務型教學法的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為了幫助中國教英語師更加全面地了解任務型教學法及其應用,本文主要對中國環境下的任務型教學進行全面分析,以期幫助中國英語教師更好地理解和運用任務型教學法。
任務型教學法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90年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交際教學法日趨興盛。交際教學法的本質特征是“學用一致”,強調教學過程交際化。但在如何看待交際與教學的關系問題上,卻出現了“激進派”與“溫和派”兩種觀點。“激進派”強調“通過交際來學”即“在運用中學習英語(using English to learn it)”;“溫和派”則認為要“為了交際而學”,或者說“要學會用英語(learning to use English)”。“激進派”代表人物英籍印度語言學家N.S.Prabhu在印度南部班加羅爾(Bangalore)地區的實驗旨在改革“語言結構為本”的傳統教學,教學內容摒棄了傳統的結構大綱或者功能--意念大綱,而代之以任務大綱。教學單元由一個一個任務組成,課堂教學圍繞完成具體的交際任務,強調在實踐中學習語言,學生專注于完成任務,而語言的學習是在任務的執行過程中發生的,或者說是完成交際任務的副產品(by-product),即“通過交際(在無意識中)學英語”[1]。1982年,Prbhu向英國文化協會提交了班加羅爾試驗情況的報告,并于1983年提出了任務型教學方法(task-based approach)。
任務是任務型教學的靈魂。什么樣的任務符合任務型教學的要求?Skchan[2]認為任務應該具備下列五個主要特點:a)意義是首要的;b)有某個交際問題需要解決,而不是語言問題;c)與真實世界中類似的活動有一定的聯系,即任務是人們日常交際過程的再現;d)完成任務是首要的;e)根據任務的結果評估任務的執行情況;換句話說,“任務”首先關注的是學生如何用語言溝通信息,進行有真實意義的交際,而不是強調使用何種語言形式;任務具有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可能性;學生應該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如何完成任務上;評估的標準時任務是否成功完成。
任務型教學是通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教學,它是交際教學法的一種新的形態,而不是交際教學法的替代物。也就是說,任務型教學強調教學過程,力圖讓學生通過完成真實的生活任務而參與學習過程,從而形成運用英語的能力;任務型教學強調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強調以真實生活任務為教學活動中心,要求教學活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任務型教學法因為其獨特之處深受中國外語教師及學生的喜歡,學者們更是針對這種教學法進行了多方位的研究,但也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
受傳統語言教學的影響,中國的英語教學無論從教學過程、教學目的、教學內容都與任務型教學相背離。在教學過程中,一切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絕對的權威。教師決定講授什么材料,講授多少,如何講授等。學生在課堂上扮演的完全是被動的聽眾角色。學生的實際需求得不到真實的反映,學生對教學決策過程沒有參與的機會,學生真正參與語言交際的機會也不多。教學目的都以應試教學為導向,考試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學生的最終目的不是為培養他們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是為了在各種考試中得高分。教學內容上也完全以考試為準繩,教師完全按照考試大綱的要求進行教學,以此來提高升學率,確保學生能在考試中獲得高分。這樣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學生對語言學習本質的理解,誤導了學生學習外語的方法。他們認為,只要掌握、記憶、背誦了語言規則就可以把這些規則直接應用到語言實際中。語言學習就是一個學習語言知識、記憶語言規則的過程。
“任務”與“練習”是語言教學課堂上必不可少的活動形式,但兩者又不能等同。“練習”的側重點是語言形式,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而“任務”的側重點取決于該任務是否有意義,并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存在。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的教學設計表面上都是由一個個的“任務”組成,但實際上很多情況下學生都是在完成一個個的練習,沒有充分體現出任務型教學法的教學原則,即真實性和交互性原則。
任務型教學法研究已經成為外語教學研究的熱點,在第二語言習得領域受到廣泛關注,為第二語言和外語教學的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雖然現在的外語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或多或少都使用了一些任務型教學,但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因此,如何真正把任務型教學貫穿到外語課堂教學中就成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一,任務的設計要合理。任務是任務型教學法的中心內容。任務的設計既要難易適中,使學生感興趣,又要注重信息交流,避免表演味太濃。任務型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互動性原則,因此,教師設計任務時就要注意任務的真實性、生活性和趣味性[3],使學生能直接接觸目的語文化,獲得真實體驗。另外,教師應引導學生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如何完成任務上,即重視任務過程,避免任務結果。傳統的外語教學忽視過程性,一味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學習結果。而任務型教學法倡導,有效的語言學習不是通過傳授,而是通過親身經歷,由學生在完成任務中體驗語言、參與各種任務,在用目的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交際。
第二,倡導新的語言學習觀和教學觀。傳統教學法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而在任務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傳授或講解語言知識,而更應是學生的幫助者、促進者、支持者。全新的學習觀和教學觀要求課堂上師生角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1]。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和中心,把學習看作是自己的責任。教師要從“學”的角度設計課堂,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精心選擇語言素材,確定難度適宜的交際任務;努力營造愉快的課堂氣氛以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任務型教學法是交際教學法的延伸和發展,它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語言材料的真實性和任務與現實生活的相關性拉近了課堂與生活的距離,學生在學會合作、學會共處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其意義遠遠超越了語言學習活動本身。
[1]束定方,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2]Skehan,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于薇.任務型教學法中的問題分析和對策[J].2008(8):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