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晶,代愛萍,周安寧,劉向榮
(西安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陜西西安710054)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凸顯了高校在教學質量方面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成為新世紀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教學評價,改進、提高教學質量成為教學管理的一項日常工作。教學評價是確定教育目標實現程度的過程,目前國內外大學普遍使用的教學評價以學生、專家、督導評教,教師自評等方式為主,評價對象主要是教師教學指標和教學支持指標;評價指標直接指向教學實現的過程因素和具體的教學結果,而作為教育產品的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情況被關注較少。畢業生離校后在工作崗位上所體現出來的知識、技能、思想品質、綜合素質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佐證學校的教育水平,因此教育評價的過程應該貫穿于學生在校學習和離開學校社會實踐的過程[1]。
以畢業生跟蹤服務為核心內容的教育跟蹤是終身教育理念下的一種學校教育質量管理方法,是高等教育質量的保障途徑,是對學校質量監控體系的完善與補充,是對國家教育政策科學、有效的全面評價,是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重要途徑[2]。目前許多高校進行了畢業生的跟蹤調查,跟蹤調查側重對學生就業工作的評價以及對畢業生質量的評價,而對教學質量和效果的評價較少,且存在內容不夠深入、調查結果未能反饋到教育教學質量方面,沒有形成制度化等弊端。本文以畢業生跟蹤與服務的社會內涵為切入點,通過建立基于學科、專業的畢業生跟蹤信息數據庫,以訪談、問卷調查、廣泛動員宣傳等手段增強畢業生跟蹤服務的力度,形成以提升學生就業力為核心目標的多元化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指標,從而發揮畢業生跟蹤服務在教學評價中的引導作用。
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到大眾化教育階段的發展,構建終身教育理念下的學習化社會成為高等教育義不容辭的使命。高校在其文化、知識、精神、價值和理性力量的引領下,承擔著傳承、研究、融合、創新知識的神圣職責。高校在學習化社會中具有人才選拔與培養、學習與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國際交流與合作、繼續教育、引領教育發展的使命[3]。在終身學習時代,人們持續不斷的學習行為指向高層次和高學歷的教育,高校多樣化發展的課程在滿足人們的學歷需求和增長知識以及提高技能方面具有吸引力和價值。教育跟蹤針對教育的目標對象——學生,通過有效的方法與途徑開展的全面調查、分析、評價等人才培養質量管理活動,在拓展和完善教育測量、教育評價與質量監控等功能的同時,也為畢業學生的后續教育開辟了空間。高校畢業生的后續教育順應了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發展的需要,增強了畢業生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靈活反應能力和適應能力,拓寬了目前本科院校職業教育范圍,是高校終身教育理念下的一種教育質量管理方法。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認為,知識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并不是一種客觀存在,個體對客觀世界的理解都依賴于自身的“解釋結構”,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知識也在不斷地變化、更新。建構主義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對所學知識在原有經驗基礎上的實踐和探索,學校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加強學生在市場變化下對知識體系的建構和完善才是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教育的價值在畢業生離開學校、走入社會之后在工作崗位上才能真正體現出來,才能客觀、科學地評價教育體系,因此畢業生走向社會的考察、咨詢、再教育是教育跟蹤的主要內容,基于畢業生跟蹤調查與服務是教育跟蹤的核心。
目前許多高校都開展了畢業生跟蹤服務,畢業生跟蹤調查主要從畢業生個人評價和用人單位的評價兩方面著手,畢業生跟蹤與服務采用問卷調查、用人單位走訪、畢業生訪談等多種手段,從職業道德跟蹤、基礎知識跟蹤、專業素質跟蹤、情感跟蹤、個人能力幾個方面對畢業生在市場環境下的適應能力跟蹤。畢業生跟蹤與調查的目的不僅僅是對信息的反饋和教學的評價,更應該強調和重視對畢業生的服務。引導學生克服進入社會后浮躁、懼怕等心理,幫助學生在遇到挫折后樹立冷靜、堅強的心態,利用學校一些文獻、專業技術資源優勢為學生提供職業幫助。
畢業生跟蹤服務是一項系統化、專業化、持續化的工程,目前的畢業生跟蹤服務和調查存在形式單一、所調查人員不配合,調查結果利用率低,不能切實反映實際問題等弊端,同時調查結果往往突出了形式,缺少畢業生的情感交流,尤其沒有突出對畢業生職業生涯的服務。因此建立一個制度化的畢業跟蹤與服務的制度,發揮教育才能跟蹤的長效機制,才能避免畢業生跟蹤服務流于形式,才能構建和維護畢業生跟蹤信息數據庫;畢業生的和用人單位的定期回訪,專業教師、輔導員、管理人員的共同參與是開展此項工作的基礎,同時要在大四畢業生中宣傳畢業生跟蹤與服務的作用和意義,從而獲得被調查者的配合、支持,保證該項活動健康、有序的進行。
建立畢業生跟蹤系統的長效機制,需要科學化的手段來保障,信息化是畢業生跟蹤服務系統構建的技術保障,畢業生的數量較大,因此建立基于數據庫平臺的畢業生跟蹤服務系統,首先要建立畢業生的基本信息檔案,在校期間成績、獲獎經歷、畢業論文(設計)信息都應納入檔案庫中,畢業后要每年對畢業生的信息進行一次更新,如單位變動、崗位調離、職業技術培訓、職務職稱升遷、工作中的一些業績、繼續教育的經歷等信息,以及在職業發展中遇到的瓶頸都應該按照時間順序采集加工、整理后在數據庫上實現及時查詢,隨后應每年對信息進行一次總結,形成調研報告。
基于學校層面的畢業生跟蹤服務由于畢業生人數多,行業分布寬、單位分布廣,工作的實施難度很大,因此基于二級學院的畢業生跟蹤服務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就上升到了首要的位置。專業相關度高,畢業生就業行業集中,畢業生的跟蹤與服務針對性強,通過對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跟蹤調查和待業畢業生的個案研究與幫助,以及用人單位的調查和回訪,學院可以獲取有助于自己專業教育發展的信息。目前一些文獻通過對畢業生的調研來反饋專業的教學信息,筆者從課程設置、專業教師授課水平、教學方法手段、實踐教學體系、專業學習效果、畢業后繼續教育幾個方面對西安科技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2010~2012年的畢業生就行了調研,并對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集中的一些用人單位進行了回訪,提出了在當前煤炭企業經濟萎縮狀況下拓寬專業口徑、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一些對策[4]。季順寧等人對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1995~2004年畢業生跟蹤調查數據庫中工作崗位與學生學習的課程、重要技能信息,通過數據的挖掘分析了滿足行業多崗位轉換,崗位工作內涵變化、發展所需的知識和能力,給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提供了決策的依據[5]。
目前高校的教學評價體系主要以學生評教、專家評價、教師自評等方式為主,教育學者普遍關注諸如評價指標選擇、權重設計等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設置細節問題,忽略了當前教學評價與市場環境的不相容性問題,忽略了對導致教學質量問題市場需求原因的探究,主要表現為過分強調教師教學情況,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設置方面已出現了重大偏差;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過度關注歪曲了教學評價的基本內容。忽視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相互關系,忽略對導致教學質量問題的市場需求原因分析[6]。畢業生跟蹤下的教育評價指標面向學生、社會需求,兼顧教育產品市場、人才市場基本需求,評價內容由片面轉為全面,由早先只評價學生的學歷發展到評價課程到進一步發展為對教育活動的全方位評價。評價過程由封閉轉為開放,由高校內部的評價發展為非官方的權威機構對教育的評價;評價手段由定量轉為定量、定性相結合,從推崇各種客觀的、標準化的測量發展到提倡觀察、交談等定性分析,再進一步發展到廣泛收集信息、進行解析論證、作出價值判斷的一種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
就業率經常是用來評判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指標,然而就業率在和學校一些招生指標、專業辦學等基本利益掛鉤后充滿注水和造假現象,“被就業”等新詞匯在網絡和日常生活中就流行開來。要從根本上緩解就業難的壓力,應在提升大學生能力的視角下將大學生就業目標從“就業率”轉向“就業力”,與就業率相比,就業力這一質量概念重視的是大學生的競爭力而絕非只注重短期就業數量;它強調通過引導就業意向和拓寬求職渠道來提高大學生就業數量,也就是培養學生在專業發展基礎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相互協調的全面發展[7]。
在市場環境下,從業者將其自身擁有的特殊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專業服務,來換取社會聲望和經濟收入,因此專業服務的價值就轉化為知識和技能的價值,知識和技能成為從業者職業發展的重要途徑[8]。畢業生的繼續教育是在適應市場環境變化和發展下的一種表現,可以通過畢業后工作實踐、學歷提升、技術培訓等方式得到提升,且繼續教育往往是在畢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踐知識和技能后的學習,因而具有專業方向性強、理論實踐結合緊密等特點,繼續教育在提升畢業生專業能力的同時,亦是對學校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激勵和促進。
傳統教育一直強調受教育者在邏輯和語言兩方面的發展,但是人類的智能卻是多元化的。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內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這八種智能相對獨立或以不同方式、不同組合存在于每個學生身上。教學評價中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輕能力、重主導輕主體等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偏離了全面素質教育要求。創業教育立足于學生個性發展和社會職業需求的相互融合,注重學生就業能力和職業生涯規劃的持續培養,將已有知識轉化為個人的綜合能力,繼而作用于社會實踐,實現個體和社會的價值互相協調[9]。畢業生的創業數量和創業能力正在成為就業能力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
在我國傳統的評價體系中,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門系統內部的評價,屬于“自己評價自己”,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督和制約機制,無法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和公正,公信度不高。基于社會監督而非官方控制的第三方評價機構,以其較強的公眾權威性、客觀公正性和科學民主性已經逐漸成為教育創新評價的主體。這種評價模式有助于發展和完善我國的教育管理評估體系,而且更有助于為高校的專業發展政策制定提供更加科學、準確的信息參考[10]。目前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開展的高校專業認證就是以深入研究社會需求與學科內涵為目標,通過建設與改進、評估與反饋,推動專業科學地建立培養目標;通過畢業生全程的質量控制機制,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11]。
教育跟蹤是教育市場化的必然產物。在教育市場化背景下,教學質量是一種市場表現,忽略學生在實踐中的表現力的教學評價都是形式主義。以畢業生跟蹤與服務為核心內容的教育跟蹤針對學生展開教學評價,在滿足學生、社會需求,兼顧教育產品市場、人才市場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可引導教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的良性發展,根據市場的有效反饋,不斷修正和改進學校作為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教育活動的后續管理。建立基于學科、專業的畢業生信息跟蹤與服務數據庫,通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建立長效、科學的跟蹤體系,才能獲取客觀、真實的教育實踐信息,從而保證畢業生跟蹤信息對教育教學評價的正面引導作用。
[1]胡粥成,周蘭芳.論教育跟蹤[J].當代教育論壇,2012(2):4-9;
[2]李斌,胡粥成.教育跟蹤的運用——對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31(1):24-27.
[3]馬健生,孔令帥.學習化社會高等教育的使命[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4]左晶,代愛萍.畢業生跟蹤服務視角下的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建設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3(11):54-55.
[5]季順寧,李立鄉.基于畢業生跟蹤調查數據庫分析課程的相關性[J].職業技術教育,2006,27(26)32-34.
[6]張迪功,馬贊甫.市場關系對當前高等教育教學評價的影響[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133-136.
[7]周蘭芳.論教育跟蹤[D].長沙:湖南大學,2010.
[8]張英麗.博士生教育在學術職業發展中的價值[J].江蘇高教,2009(3):51-53.
[9]劉錢鳳.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3(11):99-100.
[10]李文君.教育管理引入第三方評價[J].教育與職業,2013(1):68-70.
[11]呂陽.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策略研究——基于主體性視角[J].邵陽學院學報,2014(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