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本存,張文靜,宋文忠
(1.東北林業(yè)大學 學生處,黑龍江 哈爾濱150040;2.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北海校區(qū),廣西 北海536000)
學生工作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文化理念的指導下,“學生工作者、學生、兩者的關聯這三個要素發(fā)生‘化學反應’,使傳統(tǒng)的學生工作內容以一種全新的工作方式運作產生‘新物質’——制度文化重組物質文化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積淀,‘聚變’出新的精神文化,再對學生工作文化各要素產生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引導、示范、教育等‘催化作用’或者‘腌咸菜式’的‘浸泡’,催生出嶄新的行為文化。這種行為文化,是對學生工作文化的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反映,最終實現學生工作的‘無為而治’、學生工作者的職業(yè)化和專業(yè)化,以及學生的成長成才(全面發(fā)展)。”[1]
提出明確的學生工作文化理念,實際上,就是解決在學生工作文化視角的觀照下,開展什么樣的學生工作和怎樣開展學生工作的問題;形成共同價值觀,實質上就是發(fā)揮學生工作文化的激勵、導向和凝聚力的作用,讓激勵賦予活力,導向賦予價值意義,凝聚力賦予組織效能,從而全面激活全校學生工作者和學生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奮斗。學生工作文化,與學校文化一脈相承,確立高校獨特的學生工作文化,要深深地植入各自高校文化的沃土。
“任何文化現象,往往都是制度引導的結果。”[2]制度文化是學生工作文化的動力源泉,如果說文化觀念是火花塞,那么制度文化就是馬達。
按照國內大多數學者對學生工作的研究,國內學生工作大致經歷了傳統(tǒng)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或稱柔性化管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躍進,都是以前一個階段為基礎的,例如,傳統(tǒng)管理中最常用的“談話”這一工作方式,仍然是國內學生工作最常用的工作方式之一;文化管理,仍然需要制度作為管理手段的,只是由于管理水平和層次的提升,可以將制度管理以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在制度管理的基礎上實現文化管理,是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實施學生工作文化規(guī)范不可逾越的階段。
通過一系列制度文件,完善“黨委統(tǒng)一領導、校院(系)兩級負責、院(系)為工作基點、黨政群齊抓共管、專兼職隊伍相結合、全校緊密配合、學生自我教育”的育人機制,發(fā)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作用,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不斷提高學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和導師等專兼職隊伍的能力。
認真貫徹中央“穩(wěn)定壓倒一切”的方針,強調“發(fā)展是業(yè)績、穩(wěn)定也是業(yè)績”的業(yè)績觀,組成學校主要領導牽頭,院、系、部、處主要負責同志參加的學校安全領導小組、安全委員會、校園綜合治理委員會、校園網絡安全管理委員會,形成由上至下的領導體系,為全面落實安全和綜合治理的措施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制定工作預案,提高學校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本著“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簽訂治安、防火、政保、技安、交通五個方面為內容的安全責任狀,以確保校園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全面落實,確保學校不發(fā)生有政治影響的重大刑事及治安案件。
堅持“預防為主、打防結合”原則,加強校園治安秩序和學生安全管理工作。以保衛(wèi)處、學工部門為主導,各部門協調配合,堅持采取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手段,落實重點要害部位的防范措施,不斷拓展技術防范的覆蓋面,深化“打、防、控”一體化建設,形成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校園安全防范體系。
堅持“快捷、準確、保密、全面”原則,建立健全信息報送機制。依靠教職工、學工干部、保衛(wèi)人員、學生黨員骨干等信息員隊伍,發(fā)揮黨政、保衛(wèi)、學工、后勤、網絡五條線的動態(tài)信息網絡作用,努力挖掘深層次、高質量的情報信息。對具有煽動性、滲透性或威脅性的情報信息,及時上報學校和上級有關部門。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建立院系心理教育聯絡員和學生朋輩輔導員制度,開展新生心理普查活動,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關口前移。
堅持“嚴密周到,分工明確,反應迅速,處置得當”原則,遇有突發(fā)事件,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切實做好學生安全管理工作,使整個事件處理做到“發(fā)現得早,控制得住,處置得當”。
通過一系列的規(guī)章制度,建立“預防教育—鑒別排查—危機干預—跟蹤監(jiān)控”四位一體的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積極開展日常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形成“校外有心理督導、校內有心理專家、學院有心理聯絡員、學生有朋輩輔導員”的四級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隊伍的網絡層級結構。
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拓展心理咨詢功能,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營造健康向上的氛圍,服務學生健康成長。
學生健康成長是學生工作的底線,是進行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前提。建立學情報告制度,力圖將每一名學生都納入學生工作關注的視野,使每一名學生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能得到充分關愛。學情報告包括開學學情報告、日常雙周學情報告、突發(fā)事件學情報告、學情案例分析會等部分,涉及學生在學業(yè)、思想、經濟、心理、身體健康、網絡成癮、人際關系等方面的狀態(tài)及程度。通過學情報告,對全體學生情況做到了心中有數。對于嚴重學情,及時組織學情案例分析會,逐一分析學情,進行個別化處理。通過學情報告制度,及早發(fā)現問題,提早介入幫扶,做到“重心下移”“關口前移”,有力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通過學情報告制度,在全面掌握學生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特點,采取幫扶措施,使得學生工作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
注重營造關愛學生成長的良好氛圍,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在充滿關愛的氛圍中實現人的成長成才和全面發(fā)展。在教育、管理和服務中堅持“寧可自己千辛萬苦,不讓學生一事為難”的理念,使得學生工作機構和學生組織都成為構建育人體系的牢固基點,確保每一名學生的成長都得到關愛,構建和諧校園,實現柔性化管理。
通過組織報告會、開展主題教育和網絡宣傳等多種形式,努力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正能量文化體系。啟動“榜樣庫”工程,通過學生工作平臺,根據事跡特點,將全校師生中的先進典型、青春榜樣分類建立校、院兩級的動態(tài)榜樣庫。采取“校級英模集中宣傳,院級先進分類引導,身邊榜樣不斷發(fā)掘”的方式,不斷探索發(fā)現典型、培育典型、宣傳典型、關愛典型的做法和模式,逐漸形成“學校有英模、院系有先進、身邊有榜樣”的校、院、班級三級典型群落,營造濃厚的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催化”和“浸泡”全校師生,催生出精神狀態(tài)昂揚向上的行為文化。
根據學生工作文化理論的定義,學生工作者是學生工作文化的三要素之一。這里的學生工作者,不僅僅是指思想政治輔導員,還包括跟學生工作密切相關的教職工。除重視整個思想政治輔導員隊伍的建設外,還要重視“大”學生工作者概念的整合,對于推動整個學生工作提供極其有力的智力支持。
以思想政治輔導員為主體,構建“大”學生工作者隊伍,如招生就業(yè)、后勤(尤其公寓、食堂)、武裝部等部門的教職工,雖不屬于學生工作系統(tǒng),但與學生工作密切相關,能夠發(fā)揮重要的育人作用,應納入“大”學生工作者隊伍中來。
以業(yè)務培訓、學工沙龍、課程建設、調研交流為主要途徑,構建多層次、分類別、開放式、研究型、重實效的能力素質提升平臺,通過培訓從整體上提升學生工作者的專業(yè)化水平,通過學工沙龍促進學生工作者的職業(yè)化水平,通過課程建設加強學生工作者專家化水平,通過調研交流提高學生工作者國際化水平。
抓好輔導員選聘工作,落實入口關;積極開展以崗前培訓、工作交流會、外出培訓、崗位交流等為主要內容的輔導員隊伍培訓;為配合整個學生工作目標的實現,重視輔導員學歷與所帶學生的專業(yè)的契合程度,不斷提高輔導員對學生學業(yè)發(fā)展的指導能力;革新輔導員考核體系,以客觀和量化為基礎,與教務部門、招生就業(yè)部門等數據庫相連采集大學英語四六級過級率、學習成績優(yōu)良率、考研率、就業(yè)率、獎勵處分等數據,構成考核基礎,再結合學生打分、領導考核等方式綜合評定,避免因輔導員個人表達能力和人際關系的強弱而導致輔導員業(yè)績評價的偏差,讓輔導員考核工作全面走向標準化、科學化和規(guī)范化,最大程度地調動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目前,國內學生工作文化實踐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不重構物質資源,通過改變制度文化實踐學生工作文化。一種是在重構物質資源基礎上通過制度文化重構物質文化,催生新的精神文化。2005年起,西安交通大學、蘇州大學和復旦大學的書院制屬于此類[1]。
作為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公寓在學生成長中占有重要地位,日益成為思想政治工作新的陣地和服務育人的重要窗口。推進思想政治工作進公寓,加強公寓文化建設,實施社區(qū)化管理,重視發(fā)揮學生工作機構、學生機構和學生團體在學生活動中的作用,以班級、黨支部、團支部、社團為單位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讀書會、文明寢室評比、“文化墻”建設、黨員寢室掛牌、輔導員工作室等,堅持以學生為本,教育、管理、服務相結合,繼承和創(chuàng)新相結合,推崇科研、科技創(chuàng)新和社會實踐活動,積極開展高層次的學術活動、出國留學項目、獎學金項目、校友捐贈活動、校際交流、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注重對典型人物或事跡的宣傳,注重以科研帶動學習的榜樣的樹立、宣傳和引導,在公寓形成良好的風氣,營造讓學生舒心的溫馨氛圍。
整個學校的學生工作文化,不是從學校到各個院部都是整齊劃一的、一成不變的,也不是各院系學生工作文化的簡單疊加,而應該是各院系學生工作文化的復合體,如火山熔巖一樣在不斷的熔化和被熔化過程中獲得重生。
每一所高校,在建立和發(fā)展過程中都會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和特色,到一定的階段,又會實現突破和飛越,這些文化傳統(tǒng)和特色、突破和飛越,往往凝聚在一些典型的人和事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育、宣傳典型的機制,在開學典禮、授位儀式、畢業(yè)典禮、校慶等重大活動中,都安排先進典型精彩亮相、發(fā)言領誓,這些典型和先進帶動全校學生心懷夢想、勇于追夢、志在圓夢,形成“學校有英模、院系有榜樣、身邊有先進”的局面,形成“崇尚典型、關愛典型、爭當典型”的濃厚氛圍,營造一種“追求卓越,趕超先進,崇尚榮譽”的校園文化,使得全校師生接受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引導、示范、教育等“催化作用”或者“腌咸菜式”的“浸泡”,使得學生工作文化的優(yōu)秀基因在一代代人身上得到繼承、發(fā)揚和光大,推動一大批先進集體和個人的涌現,促進整個學校的生機與活力,將“人應該有一點精神”的理念撒播在全校師生的心田;有文化精神的高校,也一定會帶給國家和民族更多的成就與驚喜。
[1]宋文忠,潘忠文,邱艷.國內高校學生工作文化研究文獻綜述[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20-22.
[2]劉珂珂.大學育人文化芻議[J].高校教育管理,2013(4):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