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慧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培訓處,廣東廣州510303)
專業是高校的基本元素,它是“構成大學制度的主干,是大學科學研究的載體,是培養人才的基地”[1]。本科專業設置是高校人才培養和專業教育的首要環節,在高等教育質量與管理中占據重要地位。專業設置一定遵循著某種質量依據,而在動態的發展進程中所產生的事實和問題是尋找真相的關鍵點,基于歷史的考察是尋找我國高校本科專業設置依據的發展軌跡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是怎樣產生的”[2]。考察我國高校本科專業的設置,可以計劃經濟時期(1949~1992年)和市場經濟轉型時期(1993年~)兩個階段來梳理考察。
建國以后,我國借鑒了前蘇聯的以專業為基礎組織形式的高等教育模式。全國高校共設置了215種專業,涉及文、理、工、農、醫五大門類,但主要是以國家緊缺人才培養為導向,偏重工科類專業與師范類專業,對于財經、政法、管理等專業重視不足。
此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進步,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也在不斷變化發展。1963年發布了對于高校本科專業目錄的第一次修訂。這次的本科專業目錄中共設置了510種專業,其中《高等學校通用專業目錄》設置的專業有432種,《高等學校絕密和機密專業目錄》設置的專業有78種,初步形成了與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文化水平相適應的高等教育學科專業體系,也為以后的專業目錄的制定與修訂提供了基礎。專業所對應的行業更加豐富,對于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規定也越來越明確。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期間,國家規定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已經完全體現不出高等教育的自身發展規律,徹底喪失了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性質和功能。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高等教育發展混亂,專業設置隨心所欲,學科門類界限不清,專業名稱極不規范,專業數量急速擴張,文革后已經達到了1 343種。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事業逐步規范,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問題也受到關注。1978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做好高等學校專業設置和改造工作的意見》,提出了高等學校專業設置與改造的原則:第一,要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處理好需要與可能、普及與提高、重點與一般、當前與長遠、數量與質量、學科與產品工藝等關系,專業設置不宜過窄,要注意變化與穩定,要具有先進性、科學性和適應性;第二,要全面規劃,突出重點,有領導、有步驟地進行;第三,專業設置和調整是一項復雜的工程,要慎重,要進行試點。同時,教育部還為此專門成立了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設置與調整辦公室[3]。經過初步調整,到1980年,全國高等學校共設有專業1 039種。
1985年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對于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直接規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工業、農業、商業等各行各業的行業服務之間的對應關系。《決定》又進一步明確:“要造就數以千萬計的具有現代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具有開拓能力的廠長、經理、工程師、農藝師、經濟師、會計師、統計師和其他經濟、技術工作人員。還要造就數以千萬計的能夠適應現代科學文化發展和新技術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學工作者、醫務工作者、理論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聞和編輯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軍事工作者和各方面黨政工作者。”[4]《決定》將教育改革的目標集中在人才的數量(多出人才)和質量(出好人才)上,對于人才在行業和職業的規定上已十分廣泛,反映出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經濟的有序、有效發展對人才的現實需求,并對這些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進行了規定:“所有這些人才,都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都應該不斷追求新知,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科學精神。這就向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育體制的改革,提出了偉大而又艱巨的任務。”[5]在《決定》的指導下,我國高校本科專業設置進一步發展,涉及的學科也更加豐富,除了傳統的文、理、工、農、醫門類,對于培養“經濟師、會計師、統計師”等的經濟類、培養“具有開拓能力的廠長、經理”等的管理類、培養“法律工作者”的法學類等學科門類的本科專業設置給予了重點關注和扶持。
1982年到1987年之間,教育部開展了新一輪本科專業目錄的修訂與調整工作。主要背景是第五屆人大五次會議提出了“要調整高校的專業設置,改進教學方法,過去的專業劃分過細,學生知識面窄,不能適應各項建設工作和繼續深造的需求,對畢業后的就業和轉移工作領域往往造成困難,這種狀況必須加以改變。”[6]1987年頒布的本科專業目錄已將本科專業減少到了671種,解決了“十年動亂”所造成的專業設置混亂的局面,專業名稱和專業內涵得到整理和規范。
1.2.1 國家政策是高校本科專業設置的直接依據
從該時期我國高校本科專業設置的發展歷程來看,國家的政策規定對于高校專業設置的影響最為直接,甚至起了決定性作用。每一次專業設置類型與結構的變遷,都是在政府出臺某個具階段性指導意義的重要政策規定之后對此所作出的反應。
1.2.2 人才培養是高校專業設置的基本依據
不難看出,政府主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于特定人才的類別、層次、規格的要求,制定相關教育政策。也就是說,人才數量(多出人才)、人才結構(各行各業人才)和人才質量(出好人才)的人才培養標準是高校專業設置的內在依據。
除了上述兩點之外,高校專業設置的其它依據并不明顯。如不涉及高校自身條件的問題,因為當時國家是高校資源條件的唯一承擔者和分配者。也不涉及就業市場的選擇問題,因為當時國家正處于發展的初期和急速上升階段,急需各類人才,且高校的數量和培養規模都不大,實行“統招統分”的人事分配制度,可以說,因為影響因素較少,高校專業設置的質量問題并不明顯。總體而言,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完全是一種政府行為,高校只是負責人才培養的執行機構。專業設置依據非常單一,全部依賴政府對于國家發展規劃和人才需求的判斷。當政府的判斷符合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時,高校專業設置就是有質量的,如1963年左右和1985年左右的專業設置,能夠切合實際的推動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反之,當政府的判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抵觸時,高校專業設置就會走向嚴重錯誤,如文革時期高校專業設置的混亂與畸形。
這種高校專業設置的依據比較適合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尤其是行業發展集中而明確、高校培養能力比較有限、急需技術型人才的情況,可以強調專業對口,甚至設立以單個產品、單項技術為對象的專業,如拖拉機專業、陶瓷專業、鑄造專業、汽車制造專業等。希望大學畢業生能像“螺絲釘”一樣“擰”在機器上[7]。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現代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和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這種專業設置方式就會暴露出明顯的局限性和不適應性,高校本科專業設置依據也必須隨著社會發展而發生變化。
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要根據社會需要培養專門人才,主張規模適當、結構合理、效益提高的內涵式發展,同時提出了基礎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基本界定,利于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類型的區分和基本方向的把握。國家教委積極貫徹《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精神,在深入調查、充分醞釀的基礎上重新修訂了本科專業目錄,分設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十大門類,下設二級類71個,共504種專業,比修訂前的專業數減少309種。總體而言,這次目錄修訂重點解決了專業歸并和總體優化的問題,形成了體系完整、統一規范、比較科學合理的本科專業目錄。
接著,我國在1997年4月15日發布了《關于進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的通知》,提出在目錄的修訂工作過程中,要注意處理好本科專業目錄與研究生專業目錄,學科建設與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與專業設置,依靠專家和行政決策,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等多方面的關系。專業目錄要有利于國家對專業設置的宏觀管理,有利于增強高等學校辦學的能力和活力[8]。該通知掀起了新一次本科專業調整與修訂的序幕。第四次修訂目錄于1998年頒布實施,學科門類達到11個(增加了管理學),專業類71個,專業種數由504種調減到249種。并且對需要控制布點的62種專業加注了標識。除了在本科專業總數上的縮減,新目錄也對各專業的內涵進行了較大調整與改革,改變了過去過分強調“專業對口”的教育觀念和模式,滲入了拓寬專業口徑的思想,增設了管理學科門類,調整了重復設置的專業,撤銷了不適合在本科教育階段設置的專業。這是一次合理的、合事宜的重大調整,對我國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性作用,在實踐中也取得了明顯成效。
2012年,為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要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的要求,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新目錄建立學科門類12個(增加了藝術學),分為基本專業(352種)和特設專業(154種),國家控制布點專業62種。秉承了科學規范、主動適應和繼承發展的修訂原則,正在接受實踐的進一步檢驗。
自我國進入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發展時期,專業設置行為的普遍活躍和數量的顯著增長,與計劃經濟時期的專業設置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階段專業設置的主要依據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2.2.1 政府政策仍是高校本科專業設置的直接依據
政府出臺的具有階段性指導意義的政策規定仍然是指導專業設置工作的重要依據,且具有較強的約束力。但該時期高校專業設置參考的國家政策范圍非常廣泛。
(1)關于專業設置的直接規定,以及其它與之相關的教育系統內部政策。如:2007年國家教育部提出對如下16種本科專業設置加以控制,包括:財政學、法學、治安學、偵查學、運動訓練、運動人體科學、民族傳統體育、刑事科學技術、工商管理、會計學、旅游管理、金融學、宗教學、飛行技術、社會工作、社會學。高等院校在進行本科專業設置時就會慎重考慮此類意見。
(2)重要的國民經濟發展和科技文化發展的宏觀政策。如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這些政策信息是黨和國家根據我國國情和國際發展經驗提出的戰略性安排,指明了未來國家經濟發展重點和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方向,在不遠的將來必將需要大批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實質上為高校開設新的本科專業提供了明確導向。近幾年我國高校在與這些重點產業相關的專業設置上力度明顯加強。
(3)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促進本區域的經濟發展,地方性本科院校更為明顯。因此,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和重點是當地高校專業設置的重要依據。以珠三角經濟發展區域為例,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要“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相融合,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建設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的主體產業群。”并對這些重點戰略發展的產業內部進行了更詳細的表述,如針對高技術產業,指出:“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環保、新能源、海洋等產業。”“電子信息領域重點發展軟件及集成電路設計、新型平板顯示、半導體照明、新一代寬帶無限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數字家庭等產業。”“生物領域重點加強干細胞、轉基因、生物信息等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研制,大力發展生物醫學、生物育種等產業。”這些要求都為珠三角高校的本科專業設置提供了豐富的資訊和方向上的指引。與規劃綱要中的現代產業體系相關的對應專業也成了珠三角高校專業設置與申報的重點考慮內容。
2.2.2 市場人才需求成為專業設置最關鍵的依據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用人單位和大學畢業生雙向選擇,不再有固定的行業和專業完全對應的模式和概念。市場在教育資源分配和人力資源就業上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功能。就業市場上用人單位對于人才數量、專業結構與質量規格的要求,是高校專業設置的最重要的導向。例如我國加入WTO以后,國際貿易等專業就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市場人才需求也是政府做出專業設置相關決策的重點參考依據。教育部于1998年4月6日發出《關于加強專業結構調整力度,盡快緩解本專科畢業生供求矛盾的通知》,就高等學校專業設置、招生和就業等有關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調減長線專業。要求高等學校通過本科專業目錄修訂和現設專業的調整,切實調減一批辦學條件差、畢業生供求狀況不好的專業。二是嚴格控制新設立專業。1998-1999兩年,高等學校原則上不再新設專業布點已過多、社會吸納能力有限的部分文科、財經、管理、法學類專業。三是控制長線專業招生數目。調減一批本專科專業的招生規模。四是要求加快專科專業的調整工作,從1998年起,本科院校暫不增設專科專業。五是提供信息服務,加強宏觀指導。教育部擬于每年上半年公布高等學校本專科畢業生就業狀況信息和經教育部備案或批準的年度新增本科專業名單[9]。這些基于就業市場供求關系的重要決定,直接影響了高校本科專業設置的調整與優化。
2.2.3 高校自身條件是專業設置的前提性依據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設置和調整專業明確了高校自身應該具備的師資、設備等必要條件。高校準備設置新專業的申報材料時,也必須對此做出明確說明。這已經成為一個公認的前提性依據。
簡要地說,目前我國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存在以下問題:(1)專業設置結構不合理而造成的特定專業人才供求嚴重失衡的問題;(2)專業培養質量不高造成的人才規格社會適用性差的問題;(3)專業設置不重視自身條件而導致學生不滿的問題。這些問題對當前我國高校本科專業設置質量提出了警示:盡管我國高校本科專業設置遵循了一定的依據,但仍然存在較為突出的質量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國高校專業設置依據的不充分,以及設置依據執行的不徹底。
3.2.1 應該關注專業結構和對未來人才結構的預測
高校中的“熱門專業”并非是過時的專業,也并非社會需求量少,而是我國高校設置的專業布點過多,培養的學生規模過大,嚴重過剩于人才市場的需求,因而造成了“雞肋”和“紅牌”現象。這說明專業設置不能僅僅寬泛的遵循市場人才需求的依據,更應側重專業結構與人才結構的匹配性。對此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入手:一是把握市場人才結構需求的總態勢。包括對于國家或區域的經濟發展戰略,特別是對于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建立準確的理解;對于科學技術最新發展的追蹤;對于行業及職業最新動態的把握;對于地區經濟發展的資源優勢和支柱產業的分析;再結合人才培養的周期,科學預測社會需求的人才數量及類型,使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做到前瞻性的判斷,發揮引領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二是對于既有專業結構的判斷與分析。如果僅從宏觀人才需求的角度去分析專業發展的前景,專業設置就未免會盲目樂觀。為了優化專業結構,減少部分專業布點過剩而部分專業又緊缺不足的矛盾,必須要對其它院校已有專業的情況給予關注。也就是說,同行信息應該成為專業設置依據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就目前我國高校進行本科專業設置申報的論證報告[10]來看,在人才需求論證方面,往往以全國或所在區域對該專業的人才需求總量為指引,就此簡單認為市場需求量大,就業形勢喜人,并沒有涉及同行院校已經開辦該專業的規模、質量與就業情況的調查與說明,致使就此問題的論證非常不具科學性,沒有意義。對于同行現狀的了解是出于掌握信息以完善決策的需要,即通過對同行相關數據的收集,了解專業布點和該專業本科生的就業率。對于區域內專業布點超過一定數目的、或者連續就業形勢不好的專業,就應該慎重考慮,避免專業重復建設可能導致的生源分流、就業困難等問題。
3.2.2 應該基于真實、有效的信息和規范、嚴格的程序
有些高校在自身條件不足的情況下仍然能夠通過專業設置的審批,這說明僅僅按相關規定走完審批程序,憑據高校自身填報的材料來判斷專業設置的條件,還不盡完善,具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一是保證高校申報信息的真實、有效。高校要認真分析自身具備的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包括真正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如是否有匹配的教師資源從事高質量教學,是否有充足的教學設備和實驗條件支撐專業研究,等等。否則,即使專業設置的想法和方案設計得再好,在真正落實時也會遇到困境,沒有辦法運作實施。本科專業設置必須要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中的要求,在申報新專業過程中一定要認真搜集資料,全面掌握信息,不能主觀臆斷,也不能把全校的相關資源都夸大充當新專業的可利用資源。這里要遵循一個量力而行的思路,切實符合自身的辦學基礎、辦學起點和辦學條件,不能好高騖遠、盲目跟風,不加判斷地上馬條件不足的本科專業。二是程序要細致、嚴格,減少“鉆空子”的空間。對于政府來說,不僅要在相關政策規定中明確審批程序,還要強化審批機構和人員的態度和素質,提高在評審過程中各項具體操作程序的規范性、方法運用的合理性以及審批結果的公正性。對于高校內部來說,要建立詳細程序以確保信息收集的準確性、可行性論證的嚴肅性,以及專業申報決策的科學性。
3.2.3 應該反映專業質量管理的相關機制
諸如利益相關者的有效參與,專業設置與發展的評價與反饋機制等應該成為高校本科專業設置的重要依據。用人單位和大學生對于專業設置及培養的情況不夠滿意。從側面上反映出,我國高校本科專業設置過程中較少考慮他們的利益和意見。瑪格麗特·M·布萊爾在針對企業利益相關者的治理結構時指出:“這一系列規則的重要性在于,它們決定著每一個參與者所享有的控制權、收益權和所承擔的風險是否匹配,以及誰在什么狀態下實施控制,如何控制,風險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業成員間分配等這樣一些問題。”[11]社會用人單位是高校專業人才培養的最終吸納者,學生是直接接受高校專業教育的主體,他們對專業培養的過程和結果不滿意,說明專業設置與發展的質量確實有問題。如何提高他們的滿意度,如何保障他們在專業設置中應該具有的權利,是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必須要考慮的重要依據。對此,一方面要明確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機制,一方面要關注他們對于專業設置效果的評價和反饋,切實利用這些反饋結果修正和改進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
[1]關愛和.經濟全球化視野下的大學學科制度創新[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3(1):4-8.
[2]列寧.論國家[C]//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林蕙青.高等學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6.
[4]涂乃登.試析我國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教育方針[J].中國教育學刊,1991(5):18-22.
[5]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J].民主與科學,2009(5):44-46.
[6]馬飆.本科專業設置與發展的歷史考察與趨勢分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6):66-71.
[7]汪曉村,鮑健強.我國大學本科專業設置與調整的歷史演變和現實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32-37.
[8]中國教育年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9]中國教育年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0]王冬冬,李澤群,周平.湖南農業大學設置表演本科專業(體育藝術表演方向)論證報告[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10):36-38.
[11]瑪格麗特·M·布萊爾.所有權與控制:面向21世紀的公司治理探索[M].張榮剛,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