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媛
(湖南婁底職業技術學院 財經貿易系,湖南 婁底417000)
高校擔負著“文化傳承創新”的重任,應當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和弘揚中發揮引領作用[1]。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高職院校發展勢頭良好,招生規模擴大,少數民族大學生占比增多,形成了多民族學生同校、多民族文化共存的局面。如何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校園和諧、凝聚校園精神、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必須實現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通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增進各民族同學之間的了解,接受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學會包容、理解,深刻領會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實現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標。
高校在人才培養工作中必須把立德樹人擺在最重要位置,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24 個字傳承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在社會轉型時期,思想多元、利益訴求多樣的今天,開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讓其更多地了解我國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校園民族文化交流,深刻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民族文化融合,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自覺性。
校園和諧是社會整體和諧的重要內容,是構 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更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條件。不同民族學生由于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他們身上既有中華民族文化的共性,如勤勞、勇敢、自信、自強等美德,同時在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區域特點、文化差異。因此,不同民族學生學習生活在一起,難免因不同的愛好興趣、生活方式產生互不理解、互不接受的心理,互不往來甚至產生小摩擦,使本來能取長補短、有利于不同民族學生健康成長的正能量變成互相排斥、同學關系緊張的負面影響。開展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使全體學生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特點,吸取有利于自身成長的優秀文化因子,增進相互了解,增進團結友誼,增進開放包容,形成和諧進取的校園文化。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也日益明顯。一些西方國家推行所謂的“優勢文化”,企圖造成文化同一性以操控不發達國家。他們還利用我們改革開放、引進文化的機會千方百計對我們進行文化滲透,企圖影響我們的意識形態和優秀的文化傳統。這對于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重要時期的大學生來說,會使他們面對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產生困惑,特別是由于青年學生對我國不同民族文化了解甚少,理解膚淺,因而對本民族認同弱化、邊緣化,帶來民族意識的淡化[2]。高校通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增進青年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全面了解,感受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了解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從而增強青年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提高傳承和創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提高文化辨別力,有效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襲。
每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具有本民族的精神特質,從而具有頑強的生命力[3]。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融入國際社會步伐的加快,我國的民族文化結構發生著急劇的轉變,對于民族文化現狀的認識缺失和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一些古老的民族文化正在離我們遠去。一些獨特的方言、文字和習俗正在消亡,另外一些依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各種技藝、習俗、禮儀等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青年學生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力軍,因此,高職院校通過民族文化融合,促進青年學子吸納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從而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與創新。
雖然眾多的高職院校意識到了校園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并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但現有的民族文化交流方式大多局限于課外的文藝性的校園活動,交流的方式單一且深度不夠,并未深入到日常的課堂中,導致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精髓沒有很好地理解,更加不能體會各民族文化融合對于本民族文化發展和繼承所帶來的好處,同時,各民族的學生缺乏對其他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因此,加強學生對于各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是高校實現校園民族文化融合需要解決的問題。
高職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職業性”的基本屬性。高職院校在實現教育目標的過程中,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規律,同時也要遵循職業技術教育的一般規律,最大限度地體現民族文化特色,而現在許多高職院校在開展民族文化融合工作中,缺乏對職業態度、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的培養,因此,我們必須把各民族人民的優秀品質如團結協作、勤勞勇敢、艱苦奮斗、誠實守信的精神,貫穿于民族文化交流活動中,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職業態度,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和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
在校園里我們通常可以見到在學生內部存在因民族或地區形成民族小團體,其團結度和集體認知程度更高,這種民族小團體由于缺少與外界交流,或是過分集中在團體內部交流,有時容易在本民族和小團體內部與外界造成隔離,一旦受到外界影響容易引發矛盾,影響著民族之間的關系。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校園內缺乏有效的民族文化交流平臺,使得各民族的學生由于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而不能夠很好地交流。而這種文化交流的缺失有礙于民族文化融合的進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校園的和諧穩定造成不穩定因素。
在民族文化融合交流中,高職院校要始終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主線,切實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深入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國情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改革開放教育、國防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強化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培育學生艱苦奮斗、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校園精神,營造和諧奮進的文化氛圍[4]。學校可以邀請知名專家、道德模范、成功人士舉辦以中國夢等弘揚社會主義民族大繁榮為主題的講座,讓不同民族學生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感悟不同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品味不同民族文化的博大情懷。同時,還可舉辦以大學生人生理想主題征文和演講等各類比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是注重各民族的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相結合。在民族文化的融合交流中,高職院校既要注重各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更要注重隱含其中的內在品質,從而提升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教育價值和影響力。如學院舉辦民族風采展、民族建筑特色展時,注重挖掘出這些藝術品里面所蘊含的民族風情、主題思想及文化底蘊等,對學生形成感性和思想的雙重影響。此外,應該發揮民族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可以在西藏、新疆、廣西、湘西等民族地區建立社會實踐基地,通過考察、調查、支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為不同民族學生接受文化熏陶提供平臺保障;二是注重中華民族的共性文化和不同民族個性文化相結合。在民族文化交流中,高職院校既要注重弘揚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彰顯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又要注重展示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等文化特色,彰顯各民族文化的個性,實現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統一。
一是思想互導。在民族文化融合中,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專題教育活動,采取學習、討論、交流的方式,使學生對各民族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積極引導各民族學生主動吸收其他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剔除其糟粕,確立符合民族特點和體現個性需求的價值取向,形成思想上共同進步的互導關系。二是學習互幫。在文化學習中,學校可以以社團活動為載體,開展社團活動月系列活動,積極引導各民族學生自主學習,主動交流,互相關心,形成學習上積極進取的互幫關系。三是生活互助。在日常生活中,以宿舍文化建設為著力點,開展宿舍文化建設活動月系列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尊重其他民族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性,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形成生活上和諧相處的合作關系。
一是建立多元互動機制。高職院校應該注意不斷健全民族文化交流互動機制,拓寬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間和渠道,實現了民族文化交流的多樣化。健全院系聯動機制,落實了民族文化交流的任務和要求。健全全員參與機制,強化了全院教職員工民族文化交流的意識。二是建立制度保障機制。為了推動民族文化融合交流工作,應該制定民族文化交流項目管理辦法,出臺民族文化交流協會章程,完善民族文化交流活動方案。同時,還可以成立精品文化建設領導小組,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全面加強項目管理。三是建立考核評價機制。把考核評價作為促進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制定了民族文化交流項目考核細則,堅持過程考核和績效考核相結合的原則,把民族文化交流開展情況納入系部學生工作考核指標體系,實現責、權、利統一。四是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堅持激勵和約束相結合,以激勵為主的原則,對在文化交流中涌現的先進集體和個人予以獎勵,對影響民族學生團結的言行予以制度約束。開展“文明標兵”、“自強之星”、“社會實踐典型”、“學習標兵”、“優秀學生干部”、“道德模范”等評選活動,組建先進事跡報告團在各系進行巡回演講[5]。
一是搭建融合交流平臺。在校園內建立民族文化融合基地為高職院校民族文化融合互動提供了強大的融合交流平臺。民族文化融合基地可以舉辦民族文化藝術節或民族風采展,向師生展示各民族風采及歷史文化[6];同時可以在舉辦的各級職業技能大賽中將民族文化作為比賽的內容之一,更好地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和校園民族文化的特色,為各民族的同學提供一個展示本民族職業技能特色的平臺,讓學生在民族文化互動中體驗民族文化融合的魅力;此外,民族文化融合基地還可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到少數民族地區開展調研活動、愛心助學活動和志愿者活動,讓學生在互幫互助的服務社會中成長成才。二是搭建實地考察平臺。組織少數民族學生參觀高職院校所在省市及鄰近省份的人文景觀和革命勝地,可以分批組織漢族和部分少數民族師生去少數民族聚居地進行實地考察,感受民族風土人情。讓學生既釋放了工作、學習與生活的壓力和疲憊,遠離了城市的嘈雜與喧囂,享受了一份心靈的澄明與寧靜;又開闊了視野,陶冶了情操,增長了見識,磨練了意志,更多的收獲是領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增強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偉大祖國的認同感。三是搭建課堂滲透平臺。我們把課堂作為文化育人的主要陣地,要求廣大教師牢固樹立文化育人思想,在課堂上滲透各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文化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容,加強對各民族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幫助他們規劃人生、規劃生活、規劃職業,并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存在的誤區進行具體指導和釋疑解惑。四是搭建網絡宣傳平臺。高職院校可以在學校層面建立民族文化交流網站,在班級、系部層面建立班群、系群,在網站上開展民族文化大討論和各種民族文化交流活動,讓每位同學在網上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廣泛開展討論和交流,增強各民族學生參與民族文化交流的積極性。五是搭建學術研討平臺。將民族文化融合交流列入科研課題予以重點支持,鼓勵教師對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內容、形式、方法進行創新研究,為民族文化交流更有效的開展提供策略參考。同時,還可以舉辦民族文化大學堂,邀請專家學者開設講座,促進學術交流和合作。
[1]金炳鎬.民族理論通論(修訂本)[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2]劉 瑜. 構建民族高校信任和諧民族關系的思考[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4(1):174 -177.
[3]張正芳.淺析我國民族文化的現狀及其發展[J]. 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4):186.
[4]楊建華.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培育師生民族品格——對高職院校民族文化建設目標的思考. 學園[J],2012(21):70 -71.
[5]譚 蘇. 高校傳承民族文化人才培養可行性分析[J].中國教科創新導刊,2013(32):50.
[6]劉 瑜. 構建民族高校信任和諧民族關系的思考[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4(1):174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