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韜,王利娟
(1.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湘潭411201;2.東莞市大朗東明學校,廣東東莞523000)
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成功合作,對后來中國政黨制度的形成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政治民主化進程和中國社會的進步。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內的階級矛盾和國共兩大政治集團的矛盾已取代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合作關系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是主張走中間路線,與共產黨為共同的政治目標而奮斗。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共兩黨在和平、民主與內戰、獨裁以及建立什么樣的國家問題上的斗爭十分尖銳,而在這個緊要關頭,深為中華民族的前途與命運和嚴重的內戰危機而擔心和不安的各民主黨派表現的十分活躍。面對中國的出路這一重大問題,他們從自己所代表的階級利益的立場出發,提出了完全不同于國共兩黨的政治主張,即“第三條道路”主張,希望在中國建立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具體內容是:在政治制度的選擇上,主張以英美為“榜樣”,在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基礎上,建立資產階級的議會制度;在對時局的判斷上,民主黨派過高的估計了美國和蔣介石集團的力量,過低的估計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力量。他們認為,“國民黨不能用武力消滅共產黨,共產黨也不能用武力消滅國民黨……在這種情勢之下,唯一可能的正確道路,就是恢復中間性的政協路線”[1]。在建立政治制度的方式上,各民主黨派反對一切暴力革命,主張走所謂的和平、改良、漸進道路;在經濟上,各民主黨派提倡經濟民主化,主張在保證私有制的前提下,建立所謂的新式資本主義。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各民主黨派的政治主張與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論在本質上存在著差別,但在斗爭目標上與共產黨卻是基本一致的,在此基礎上,各民主黨派與共產黨一起開展了一系列的斗爭,如共同開展在舊政協會議內外的斗爭,共同抵制偽國大,并肩站在第二條戰線上等。
二是中間路線破產,各民主黨派發生歷史性的轉折。1947年10月,在蔣介石集團的壓迫下民盟總部被迫解散,這宣告第三條道路的破產。嚴酷的斗爭現實迫使中間勢力做出抉擇:要么接近共產黨,要么接近國民黨,兩者必居其一,不能有其他的道路。民盟的被迫解散,以事實證明了“中間路線真正走不通”,各民主黨派“和南京國民黨獨裁政府之間,實已達到了無法并存的境地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各民主黨派想靠和平合法的斗爭去爭取民主,必然要遭到失敗。隨后各民主黨派在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鼓舞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拋棄了中間路線,轉變成支持新民主主義,實現了歷史性的轉折。民主黨派的歷史性轉折,使各民主黨派與共產黨的合作建立在新民主主義的基礎之上。
三是支持新民主主義革命路線,與共產黨為建立新中國而斗爭。1948年春天,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土地改革運動的蓬勃發展以及國民黨統治區的愛國民主運動如火如荼,使得各民主黨派的政治態度發生了重大變化。4月30日,中國共產黨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緊接著各民主黨派便紛紛發表聲明響應號召,這意味著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合作關系進一步加深,這主要表現在:第一,各民主黨派徹底倒向中國共產黨一邊。共產黨的“五一口號”是想號召更多的人來加入反帝、反封、反官僚的統一戰線,為共同的政治目標——建立新中國而奮斗;第二,各民主黨派徹底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并公開表示愿意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1948年下半年,國民黨統治集團由于有悖于人民利益的反動統治而遭到全國人民的抵制,陷入絕境。為擺脫困境,蔣介石便費盡心機玩弄起“隱退陰謀”,表示愿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希望通過其個人下臺換回早已喪失的民心,保存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借談判爭取喘息的時間,重整軍備,想等待時機卷土重來。中國共產黨迅速揭穿了國民黨的陰謀,毛澤東在1949年元旦發出了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號召,還提出了八項和平條件,號召各民主黨派及全國人民為實現真正的和平而奮斗。各民主黨派發表聲明、宣言和談話,揭露國民黨的和平陰謀,堅決地表示要和共產黨一起將革命進行到底,擁護八項和平條件。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針對當時的形勢和任務,利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徑與各民主黨派進行了密切的合作。
首先,利用座談、聚餐等方式,相互交流,增進了解。由于各種社會條件的限制,很多民主黨派里都有一部分成員對中國共產黨的情況知之甚少,為了加強彼此成員間和雙方政治主張等方面的交流和了解,為了宣傳共產黨的政策主張,共產黨經常采用座談、聚餐等方式,加深和各民主黨派的聯系。周恩來同志就經常主動邀請各民主黨派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進行座談,了解他們對時局的看法,同時也讓他們了解共產黨針對時局做出的對策,從而聯系和團結了很多愛國民主人士。
其次,通過相互走訪增加彼此了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干部盡可能利用各種機會走訪民主黨派的負責人,就重大時局及國內外重大事件交換看法,以加深彼此的了解;如在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就曾3次光顧特園走訪民盟的負責人。1945年9月,毛澤東、周恩來又到了特園和民盟負責人進行談話。此外,毛澤東等領導人還與“青年黨”“小民革”“國社黨”的負責人進行了走訪、約見,分別進行了詳細的談話,為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樣,各民主黨派也不時地派遣代表到解放區、延安進行訪問。如1945年7月1日至5日,黃炎培、褚輔成、左舜生等7人在延安進行了會談、參觀和訪問,加深了對中國共產黨及解放區情況的了解[2]。
第三,雙方交換情報和資料,共享信息。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在進行密切合作的同時,在許多方面相互支持。1945年10月19日,民盟代表鄧初民與中共代表進行了會談,雙方達成了相互交換情報和資料的共識,民盟將給新華日報資料室另行抄送一份他們收集到的有關各地政治、軍事情報及有關教育、文化、農民等的資料,確保資料信息的共享。同樣,共產黨也將《新華日報》刊發的有關重大社會問題、政治問題等資料送給民盟的刊社。另外,民盟的地方支部也可以與共產黨的地方支部交換情報。
第四,允許民主黨派人士到國家政權中任職。讓民主黨派人士在國家政權中任職這一方式使得民主黨派與共產黨的合作又更進了一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共產黨產生了積極作用。當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后,中國共產黨經過深入的國內形勢分析,認為這個時候應該要籌備建立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政府,于是中共召集各民主黨派和其他民主團體,于1949年9月召開了新政治協商會議,會議通過了《共同綱領》,并對其它建國方面的事情達成了協議,這種民主政治協商會議也被廣大群眾所認可,并以法律形式確定了下來,至此新的政黨制度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就有一批民主黨派人士進入到國家政權,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開端。
第五,訂立協定,建立穩定的政治聯盟。1945年11月,中國共產黨為了聯合各民主黨派共同對付國民黨,在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前夕,同民盟訂立了一個合作協定:1)雙方不得單獨與國民黨妥協合作,如有談判,得相互通知,并取得雙方同意后,始于國民黨成立協議;……3)民主同盟各分子不受共產黨主張之任何束縛,唯遇有與共產黨主張完全相左者,可不公開發表……[3]。政協會議上,雙方都遵照約定,秉承共同協商、民主決議的原則,雙方達成了5項決議,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間的政治聯盟也正式成立。
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合作在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新中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形成了革命統一戰線,削弱了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內百廢待興,尤其是國統區內由于國民黨的內戰獨裁統治而導致工商業破產、物價上漲,人們難以維持生計。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中共地下組織帶領北平、上海、南京等地的學生進行了愛國運動。在南京舉行的游行示威活動遭到南京國民政府的殘暴鎮壓,釀成“五二〇慘案”。此后,國民黨的許多暴行逆施都遭到了各民主黨派的強烈抗議,各民主黨派還公開聲明支持學生的反內戰斗爭。民主黨派還在一系列的事情中揭露蔣介石國民政府假和談、真內戰的真面目,轉而積極聯合起來反對蔣介石集團,愛國力量進一步匯集。隨后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力量進一步擴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二條戰線也在民主黨派的參與及支持下蓬勃發展,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就這樣,各民主黨派與共產黨變得更加團結,一起反對蔣介石的內戰獨裁政策,使蔣介石集團失去了民心,陷入政治危機,并從各個方面削弱了國民黨政府的統治。
二是鞏固了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推進了政治民主化進程。隨著人民解放戰爭進入重要的戰略決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各民主黨派的領導地位逐漸凸顯出來,這時,大多人都認識到: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革命才能取得成功。而各民主黨派則能為中國共產黨提供比較中肯的意見和批評,對共產黨進行監督與幫助,這對幫助共產黨更科學、民主的領導人民和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二者的合作能鞏固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在解放戰爭后期,各民主黨派積極響應共產黨的號召,參加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共同建立起了人民政權,并以法律形式確定了政協制度。新的政協會議的召開,推進了中國的政治民主化進程,對國內和國外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三是促進了新中國的誕生,初步奠定了中國的政黨格局。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各民主黨派,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參與力量,在許多方面都發揮了特有的作用。正是由于民主黨派的積極配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也促進了新中國的誕生,并初步奠定了中國特色的多黨合作的政黨制度的基礎。解放戰爭時期,民主黨派最終放棄中間路線,與共產黨一起為反對美蔣、建立新中國而團結奮斗,最后完成了合作建國的偉大事業。各民主黨派與共產黨之間的團結合作,促成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勝利召開,也決定了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基本政黨格局和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
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進行了團結合作,為中國民主事業而共同奮斗,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4.1.1 政治前提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在一系列的民主革命斗爭中逐漸被全國人民認可并形成的,也是由當時的形勢及共產黨自身的優越性所決定的。共產黨提出的革命綱領,代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也從根本上反映了民主黨派的正確主張。而中國共產黨制定的正確的戰略方針以及具體的政策,則保證了把中共產黨處于領導者地位從理論變為現實。眾所周知,各民主黨派大都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成立和發展起來的,在不斷的斗爭實踐中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大力幫助,并加深了對共產黨的了解,實現了歷史性的轉折,即從中間路線向新民主主義路線轉變。解放戰爭時期,中國革命能夠取得勝利是與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分不開的,因而從中國革命的實踐來看,中國共產黨是名副其實的領導者,各民主黨派接受共產黨的領導是十分正確的選擇。因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合作的政治前提。
4.1.2 政治基礎是堅持正確的統戰政策
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單獨依靠哪一個階級或集團都是不可能的,因而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憑借統一戰線,團結了除國民黨以外的所有海內外民主勢力,致使國民黨變得孤立無援。當時,中國共產黨為適應新的形勢發展需要,提出建立一個團結所有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和為新中國而奮斗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主張,聯合的對象包括了工人、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級、各民主黨派、愛國民主人士、開明紳士、少數民族同胞和海外僑胞。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形成與發展,徹底地孤立了國民黨在大陸的勢力,致使國民黨最終因喪失民心而丟失大陸政權。中國共產黨也正是通過統一戰線政策爭取了民心,為革命的勝利獲得了所有能夠聯合的力量支持。因此,我們可以說堅持正確的統戰政策是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合作的政治基礎。
4.1.3 重要策略是堅持團結和斗爭相結合
共產黨出于鞏固和擴大革命統一戰線的考慮,堅持了黨在統一戰線中具有獨立自主權力,以及對統一戰線的絕對領導權,實行了“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毛澤東曾經明確提出:“中國無產階級雖然是一個最有覺悟性和組織性的階級,但是如果單憑自己一個階級的力量,是不可能勝利的,要勝利,就必須在各種不同的情形下團結一切可能的階級和階層,組織革命的統一戰線”[4]毛澤東還說:“斗爭是團結的手段,團結是斗爭的目的”,“統一戰線的原則有兩個:第一個是團結,第二個是批評、教育、改造。”[5]在這里我們要正確處理好團結和斗爭的關系,“團結是有原則的團結,斗爭是有限制的斗爭,要以團結為主,斗爭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團結。”正確地運用這個策略,中國共產黨爭取到了各民主黨派最廣泛的支持,最大限度地孤立了蔣介石集團,奪取了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創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團結又斗爭”的策略原則被實踐證明了,是對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發展有利的正確原則。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正是堅持了這一正確的策略,讓各民主黨派對共產黨支持和信任更進了一步,各民主黨派與共產黨的合作也變得更加成功。
十八大召開后,中國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在這個新的階段里國內外局勢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中國共產黨在各方面都面臨著很大的挑戰。針對新的局勢與挑戰,我們必須總結并吸取歷史經驗,大膽探索新思路,創造新方法。
4.2.1 充分把握時代主題,堅持與時俱進
眾所周知,時代的主題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不同的歷史階段就會有不同的主題。在新的世紀,我們面臨的形勢和任務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就要求我們緊跟時代步伐,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永遠保持黨的先進性,這是我們開展各項工作的動力之源。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們要抓住這一新的戰略機遇期,大膽迎接新的挑戰,尋求新的發展,團結友好、積極進取,不斷創新,不斷提高共產黨的領導能力和各民主黨派的政治參與水平。
4.2.2 始終堅持和完善政治協商制度
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解放戰爭時期進行了全面而又成功的合作,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而在新世紀新的歷史階段,我們依然要高度重視各民主黨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在各個方面支持與幫助民主黨派的工作,鼓勵其發展。同樣我們在重視中央各項政策的同時,也要幫助宣傳民主黨派的工作。對民主黨派的宣傳,是為了肯定他們為國家的建設事業做出的貢獻,和提高其工作的積極性。幫助、支持民主黨派的工作,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因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也需要加強對民主黨派的社會宣傳工作。同時宣傳民主黨派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民主建設成果,增強與世界的溝通,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特色,也有利于擴大中國對世界的影響。
4.2.3 充分發揮民主黨派的作用
解放戰爭時期,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利益的各民主黨派,具有十分廣泛的社會代表性,允許他們參政議政可以使共產黨制定的方針政策更加民主與科學,也更能反映各階層人民群眾的利益與要求,為共產黨積累更多的群眾基礎。同時,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由各民主黨派向他們所代表的階級階層宣傳,能使這些方針政策得到更有效的貫徹與實施。改革開放以來,新的階級階層和利益團體也在不斷出現,這必然要求我們創造出更多的方式和途徑來滿足他們對民主權利的要求。這個時候,民主黨派的廣泛代表性就使得他們在這項工作中具有其他黨派不能比擬的優勢,發揮他們的作用可以擴大社會民主,增強共產黨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4.2.4 注意合作方式和方法的多樣化與靈活化
縱觀整個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堅持以人為本,團結和互助的合作主題,遵守民主協商、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等基本原則,促成了和各民主黨派的密切合作。新世紀新階段,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之間的合作也呈現出與時代相對應的新特點,如開放化、信息化、網絡化和社會化等,合作的領域和范圍在不斷擴大,這些都對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國共產黨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充分關注廣大群眾的利益,一切從為人民服務出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盡可能消除消極因素,加快中國的政治民主建設。同時,各部門在開展各項工作時注意領導藝術、多采取靈活多變的方式和方法。堅持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充分依靠各民主黨派的力量,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1]文史資料編寫組.中國民主同盟歷史文獻(1941-1949)[M].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
[2]黃炎培.八十年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2.
[3]姜 平.中國民主黨派史[M].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
[4]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澤東選集(合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