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素香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人類的使命在于自強不息地追求完美?!保逃宜官e塞在他的《教育論》中也提出了“為完滿生活做準備”的教育思想。的確如此,教育與人息息相關,教育指向人、為了人、提升人,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沒有完美的個人,但可以有追求完美的教育。所謂完美教育,就是不斷追求、不斷超越、全心全意為學生的發展而提供細致服務的教育過程。為此,學校提出“培育陽光生命,奠基智慧人生”的辦學思想,秉承“教育即服務、質量即生命、特色即品牌”的辦學理念,明確“把學生培養成愛生活、善思辨、有道德、敢擔當的現代中國人”的育人目標。在簡單樸素的愿望中,蘊含我們對每一個孩子完美發展的殷切期望。因為我們深知,只有不斷追求完美,教育才能日新月異,持久彌新。
“完美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想,需要嵌入到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為此,學校構建了完美教育的“五大支柱”,以期在和諧友愛、民主平等、創新超越的氛圍中,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在個性化的多元課程中追求一種止于至善的效應,追求一種“以人為本、和諧發展、仁愛盡責、追求卓越”的境界。
教育者應該是時代的思想者,墨守成規,教育便會沉睡;喚醒全體教師的民主意識,使之成為自覺且能覺他的人,教育這棵常青樹才會蓬勃參天。
高效運行,讓管理機制扁平化。為了最大限度的調動全體師生的民主意識,讓每位中層領導、項目負責人盡快成為具有校長品質的管理者,我們構筑了以扁平化管理為核心的高效低位運行機制,不設副校長,不設副主任,所有中層管理者都具有副校長的職能,直接對校長負責,使各位領導之間形成“合作共同體”,每位管理者在所屬項目管理中,都能代表校長實施“首腦級”管理。
為實現無縫隙、無疏漏的扁平化管理,學校根據實際需要設立教師發展服務中心,學生發展服務中心等多個發展服務中心,把日常教育教學管理、監控、指導和部分評價等權力分別下放給各發展中心,使管理重心下移,各中心職責明確,管理順暢,運行高效。例如,三個年級發展中心主任與其智囊團成員一起全面負責年級教育教學工作,擁有對本年級所有教師的考核權、評優推薦權等,直接對校長負責,同時又與學校其他發展中心構成互助協作、指導監督、合作共贏的關系。
在具體運行過程中,我們又輔以值周校長責任制和“今日我當家”值班制度。每周由一名中層干部擔任值周校長,行使校長職責;每日一中層干部作為組長,帶領幾位老師直接參與學校管理。每天的重點工作即是“走課”(行走式觀察課堂),以“一線工作法”提高工作效益(掌握第一手資料,問題在一線發現,困難在一線解決,亮點在一線發掘,經驗在一線推廣,特色在一線總結)。
日清雙規,讓自主管理落地生根。為使自主管理落到實處,學校實行“日清雙軌制”。“日清”指各部門負責人和值日組長對當天的管理情況進行表格化梳理,并于當日反饋給校長和值周校長,做到當日事當日畢?!半p軌”指“學校自主管理和學生自主管理”兩個軌道。(學校自主管理的“三架馬車”即值周校長制、今日我當家、干部走課;學生自主管理的“三架馬車”即學生會、學生社團、學生智囊團),“日清雙軌制”實現了“人人有崗位,人人有責任,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事憑效果,管事憑考核,問題要糾偏,結果要兌現,亮點要發現,經驗要推廣”的自主管理目標,極大提高了管理效能,使自主管理處于不斷向上的良性循環之中。
責任推動,讓教師真正成為當家人。學校以“人人是主人、師師班主任、生生班干部”為目標,實現全程全員責任管理,形成了學校領導抓大事搞協調,中層干部上一線抓項目,班級、教研組創特色爭一流的低位運行責任推動新格局。為增進全校師生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實行“項目負責制”,將學校日常工作以項目形式呈現,鼓勵干部師生根據各發展中心和自身的專長進行項目申報和實施,讓廣大干部師生真正成為學校管理工作的參與者、支持者、評價者。如藝體組、語文組、信息組分別申報并指導學生承辦學校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詩文吟誦節等,讓師生們共享了當家作主的責任感、使命感、幸福感,受到廣泛的好評。
高效課堂必定是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共融共生的課堂。我校積極打造“問題導學”高效課堂,6人一組圍桌而坐,組員人人參與自學、參與討論、參與展示、參與評價,開展合作式探究學習。通過長期實踐,形成問題導入、呈現目標、釋疑鞏固、盤點提升、達標檢測“問題導學”五環節教學模式。這一模式旨在每堂課都讓學生處于積極、愉快的學習狀態,當堂訓練,人人達標。這樣,除語、數、英學科課后各有不超過20分鐘的作業外,其他學科均實現課外“零作業”?!皢栴}導學”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究習慣以及把知識轉變成智慧的能力,保證了學習的深度和質量。
為確保問題導學課堂的高效實施,我們又以培養學生“十大良好學習習慣”為突破口,落實實驗初中學生自主學習“七字訣”、高效課堂學生上課“十要”,以習慣養成促學習效益的提升。比如,為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我們在課堂上以問題為導向,以小社團的形式開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各項活動實施小組捆綁式評價,打造高效學習組織。通過干部走課反饋、班級日總結、級部周評比、學校月表彰等形式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與集體榮譽感,為學生愿學、會學、樂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沒有課程的多樣化,就沒有教育的個性化。為打造適合每個孩子發展的個性化教育,我們大膽進行課程整合、構建學科課程群,以課程多樣化促進教育個性化。
課時調整。將每學期的課時調整為自主學習和課程推進兩個階段。語數外學科課程實行選課走班,分層教學;語文學科以讀寫一體、名著閱讀、與地方課程“傳統文化”、藝體模塊中的書法、繪畫、話劇等有機融合為突破口進行教材整合;集中時間統一開設勞動技術課程,讓學生在木工、機床操作等方面都得到鍛煉;按照“教師自主申報——學校整合優化——學生網上自主選報——師生共享”的程序所開設的學科、健美、啟智、潤德等共四大類42門特色鮮明的學校課程,不僅促進了學生個性成長,還可能幫助學生確立未來發展方向。
行知結合。政史地生學科把大自然、大社會做為“活教材”,將“整合教材,實行零作業”作為教研課題,進行小模塊化教學改革,總結出“學習內容模塊化、學習形式團隊化、人格教育活動化”的行知課程整合經驗。以“做中學、學中做”為目標,引導學生自主成立、自主參與、自主管理“機器人聯盟”、“小小志愿者”等四大類41個社團,學生會還自主策劃,開設“學生大講堂”,組建校園電視臺,創立學生報紙《捷報》,舉辦“知識樹電腦繪畫比賽”。社團活動成為學生個性成長的助推器,近兩年來,我校有100多名學生獲得國家專利局頒發的專利證書。
藝體整合。音體美教學結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和學校實際,整合三年的教學內容,開發了藝體課程群。體育分解為游泳、武術等十幾門體育活動化課程,音美分解為聲樂、剪紙等十多門藝術生活化課程?!澳K化雙環節”教學、選課走班、書畫展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為孩子藝術素養的提升開辟了廣闊空間。
課程的創生讓學生經歷了必不可少的學習過程,為學生自主、合作、創新能力的提升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要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實施完美教育,必須善于把時代賦予教育的有效教育手段吸納進來,使之成為推動學生發展的重大動力。在信息化的時代,我們抓住機遇,以“信息化智慧校園的構建”為主題,構建三大支持系統,全力打造“翻轉課堂”,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云架構數字化校園平臺系統。實現wifi校園全覆蓋。學校把自制、改編、精選的各類教育資源,整合到云架構數字化校園平臺上,通過備課中心、授課中心、云教室等模塊分類管理,通過網絡傳送到各種終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自主學習資源。每一名實中新生,入學后都可根據自己的用戶名和密碼登陸校園網站,開通個人及班級學習空間,實現即時自主、便捷交互的數字化、個性化學習。通過網絡開展遠程授課、網絡教研、學生遠程辯論等活動。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系統。我們實施電子書包課程,實驗班每位學生擁有一件數字化學習終端,教師基于數字資源和網絡學習工具來設計學習活動,充分發揮電子書包強大的即時交互和測評功能,讓學生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以自己感興趣的方式全程與學習,更好地滿足了學生差異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基于數字化環境的學習能力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微課知識樹助學系統。一是創造性地將“微課”嵌入“問題導學”課堂。以每學期開學初的“說課標說教材”活動提升教師把握教材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各教研組按知識點分工制作高質量微課,并按知識體系將各知識點微課鏈接成微課知識樹,上傳到校園網,教師上課可以隨時調用,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反復聽看。二是將微課與移動數字學習終端融合,構建“翻轉課堂”學習模式,讓微課成為誨人不倦的老師,讓學習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在學校,學生在聽講中如果有不理解之處,就可以操作云終端,打開老師講課的課件或者視頻,重新學習教師講課的內容;還可以把微課知識樹拷貝回家,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或回放復習或聽新課預習自學。同時,觀看教學視頻這種自我調節式的小步子學習,讓學習成為一種“甜蜜的負擔”,使“人人能成功”成為可能。“課堂翻轉”形成了一種新的學習文化,讓學生的學習真正成為一件實現自我需求的有意義活動。
學校教育,超越圍墻,與社會實踐接軌,讓社會各界都來支持教育,關注教育,參與教育,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態園,我們的教育才能在和諧的環境中健康發展。
挖掘社區資源,建立四大教育基地。充分挖掘社會資源,是推動學校健康快速發展不可或缺的教育策略。我校充分發揮高校資源,在中國石油大學建立了校外實踐基地;在黃海學院雷鋒紀念館、科普博物館建立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德育教育實踐基地;在海爾工業園、澳柯瑪等知名企業建立校外素質拓展基地;北京大學建立了學生素質教育拓展基地,青島市少年宮加盟辦學……通過走進石油大學、小小志愿者等系列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家校合作,讓家長成為學校管理的同盟軍。家委會是學校課程建設的參與者,是教育問題的應對者、家校關系的協調者。只有家校發揮合力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幸福成長。
學校支持并指導學校家委會全方位參與學校管理及民主監督,聯合成立了實驗初中家長學校家庭教育研究室,協助學校積極開發實施校本課程,建立完善“五級作業規范”制度(“每日走進校園”——我監督、我參與、我奉獻值班制度,每周一次主席團例會制度,每月一次校家委會會議制度,每學期一次三級家委會總結匯報會制度,每年一次總結表彰研討會制度)。設立“同文陽光”教育基金,建立校級家委會QQ群、班級家長QQ群等信息平臺,實施動態化的家校“聯動管理”。家校協作共同開展的社會實踐、社區服務、評選書香家庭、家長義工等活動,拓寬了家校教育的渠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學校資源向社會開放。學校與青島泳聯匯游泳俱樂部合作,開設游泳課,使學生中的游泳人才脫穎而出。學校心系社會,在平日放學后、周末、節假日把游泳館和羽毛球館等面向社會開放,提高了周邊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
完美教育具有豐富的內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將一如既往潛心思考,大膽實踐,認真汲取各方智慧,融合各方力量,在追求完美教育的道路上執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