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桂芳
我國推行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已有十幾年的時間,但到目前為止仍面臨重重困難。要使校本課程開發走出困境,需要及時轉變現有的“政府放手讓學校自己開發”的推進思路,采取政府部門輔助校本課程開發的新思路,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在區域校本課程開發中的作用,正確處理政府部門和學校的關系,通過政府部門高位入手,合理定位,積極作為,來推動和促進我國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
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確立,校本課程開發開始在國內興起。十幾年來,我國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上均取得了成績,積累了經驗,形成了一批成果。但總體來看,我國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無論在實際推行中,還是在取得的效果上都不甚理想,進一步推行校本課程開發仍面臨重重困難。
根據對河北省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現狀的調查,在被調查的470名教師中,只有4.3%的教師所在的學校開設了4門以上的校本課程,29.2%的教師所在的學校開設了1-3門校本課程,仍有66.5%的教師所在的學校沒有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大多數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只是停留在口頭或者一紙計劃上。
綜合國內有關方面的研究,更加感到我國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的實際狀況不容樂觀,基本可概括為“無所適從”、“流于形式”、“自我封閉”、“盲目跟風”。具體表現在:有些學校面對獨立開發校本課程的要求,感到無法適應,甚至“無所適從”,在實踐中持觀望態度,沒有實際的作為;有些學校把校本課程開發出來,但并未在實踐中落實,更談不上對校本課程的修改和完善,教師更多關心必考科目的教學,校本課程往往成為花架子,用來應付上級檢查,校本課程開發往往“流于形式”;有些學校沒有用開放的思想接納多種資源為開發校本課程服務,而是停留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搞開發,基本上是“閉門造車”,出現了投入大、耗時多,但效果不佳的情況;有些學校在缺乏開發校本課程基本條件和充分思想準備的情況下 “盲目跟風”,出現了興趣主義、不規范、隨意化等問題。[1]
剖析造成校本課程開發困境的原因,發現制約校本課程開發的因素普遍而大量地存在。(1)對校本課程的認識不到位。50%的被調查者對于校本課程的認識不是特別清楚;(2)校長的校本課程開發意識和課程領導力不夠。只有20%的被調查者認為校長注意組織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學習,只有40%的被調查者相信校長有足夠的能力領導校本課程開發;(3)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不足。只有23.9%的被調查教師相信自己有足夠能力進行校本課程開發;(4)校本課程開發資源和經費不足。67%的教師表示在組織校本課程內容時感覺課程資源匱乏,60%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學校開發校本課程時所需經費不足;(5)中高考制度的制約。65%的被調查者表示中高考制約著校本課程的正常開展;(6)教育行政部門監督指導不到位。只有9.3%的被調查者認為教育行政部門對校本課程開發經常進行監督指導;(7)缺少培訓。只有22.4%的被調查者認為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組織過校本課程開發培訓;(8)專家指導不到位。只有10%左右的學校會與課程專家建立聯系并開展合作;(9)家長、社區參與度不夠。僅有24.2%的家長支持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僅有5.9%的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經常有社區組織參與。
反思我國十余年來中小學的校本課程開發,仿佛陷入了一個誤區,即認為既然將課程決策的權力下放給了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就是學校自己的事,開發得好壞關鍵在各學校,政府部門無需過多地介入,應盡量放手讓學校自己開發。這種誤區在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中,致使各學校單兵作戰、各自為政、自我封閉,一遇到困難和問題往往處于十分無助的境地。根據課題組在河北省范圍內的問卷調查,校本課程開發作為新生事物,在發展中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影響和制約,而真正影響校本課程開發的因素往往是各學校都普遍而大量地存在的共性問題,比如對校本課程的認識、校長的校本課程開發意識、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能力、經費的投入、資源的保障、考試評價制度的影響、政府部門的支持、專家的指導、家長和社區的參與等等,尤其是一些深層次的制約因素,比如現行考試評價制度的影響、教師負擔過重、經費投入和資源不足等,這些問題單靠各學校自己的力量很難解決,而如果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就會使校本課程開發遇到的困難和阻力越來越大。
當前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的困境,迫使我們重新思考新的推進校本課程開發的思路。要真正使校本課程開發走出困境,就必須及時消除認識誤區,重新思考政府部門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礎上,應盡快放棄“政府放手讓學校自己開發”的推進思路,采取政府部門輔助校本課程開發的新思路。政府部門輔助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內涵是:在各學校自己無力解決校本課程開發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的情況下,依靠政府部門力量,消除共同影響和制約校本課程開發的障礙因素,通過政府部門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與政策支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推動和促進我國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走出困境。
校本課程開發作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部分,是在一個集權體制下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其順利推進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我國文化傳統與基本國情的影響,需要政府部門介入并發揮管理、規劃、指導等作用。這是因為:第一,由于長期實行中央集權式的課程管理體制,部分學校和教師養成較為嚴重的依賴心理與被動等待、照章辦事、機械執行的不良習慣,突然面對獨立開發校本課程感到無法適應、無所適從,需要政府部門介入并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第二,在我國要成功地開發校本課程,需要整合與協調區域內各種資源和力量,這客觀上需要政府部門的作為。第三,要保證我國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朝著正確方向發展,提高校本課程開發質量,避免出現一哄而上、重復開發、不規范、隨意化等問題,也離不開政府部門的規劃、指導和監管。
從國內外校本課程開發的經驗來看,凡是校本課程開發成功的國家和地區都離不開政府部門的積極介入與作用發揮。國外校本課程開發項目實際上都是政府驅動的,如新加坡、澳大利亞等。新加坡在推進校本課程發展過程中取得了明顯實效,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部門的介入,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策略:輔助教師,為校本課程發展提供智力保障;改善條件,為校本課程發展提供物質保障;獎勵資助,為校本課程發展提供經費保障。[2]香港作為我國最早推行校本課程開發的地區,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在教育統籌委員會的領導下,展開了“校本課程剪裁計劃”等多項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政府部門除了制定校本課程改革政策和提供財政支持外,還給予學校專業支持,這些措施強有力地推進了香港地區校本課程的發展。[3]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區校本課程開發也取得了較好效果,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部門作用的發揮。如北京市在校本課程開發的推進過程中,建立起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研究項目組,召開市級校本課程開發現場研討會,通過典型經驗的引領帶動了學校課程建設,還制定了《北京市有關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的指導意見》,作為開發與管理中小學校本課程的基本政策依據,這些措施推動了該市中小學校本課程建設規范、有序的開展。[4]
政府部門輔助校本課程開發要得到成功實施,關鍵在于政府部門正確處理好和學校的關系,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找準定位,做到不缺位,不越位,有所為,有所不為。政府部門的定位可概括為:
第一,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作用與尊重學校、教師的首創精神相結合,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本文提出政府部門輔助校本課程開發新思路并不是要否定學校和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作用。學校和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政府部門應尊重學校和教師的主體地位,做到既不包辦、代替,也不隨意干預學校和教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但是政府部門也不能像過去那樣放手不管,而是應當充分發揮作用,從高位入手,做好頂層設計,引領學校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第二,政府部門應以“使學校和教師‘想開發’、‘能開發’和‘有序開發’校本課程”為目標,提供一系列支持,并建立相應的支持系統。“想開發”是指學校和教師開發校本課程既有內在動力,又有外部壓力;“能開發”是指學校和教師有權力、有能力,并有相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開發校本課程;“有序開發”是指依法規范地開發校本課程。
根據以上定位,政府部門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應重點發揮好三個方面的職能作用:
行政,從其產生至今,從來都自然地具有服務的本質屬性。政府的行政權力是公眾賦予的,為“公眾的幸福而服務是一種天生的使命”。教育是公共事業,政府部門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和管理,主要就是為學校做好服務工作。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政府部門為各學校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是其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一是建立制度框架。制度是組織運行的基礎,校本課程開發的順利進行需要制度上的保證。第一,建立校本課程開發賦權制度,進一步明確教師、學校、政府部門等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權力和責任,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前提;第二,建立校本課程開發投入制度,保證對校本課程開發有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第三,建立校本課程開發激勵和評估制度,調動學校、教師的積極性,使各學校開發校本課程既有動力又有壓力;第四,建立校本課程開發申報與審議制度,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
二是組織校本課程開發培訓。這是促進校本課程開發的關鍵,政府部門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安排,有計劃分階段培養、培訓教育行政人員、學校校長和教師。第一,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理論和實踐方法學習,要確立責任意識,不斷提高自身領導校本課程開發的水平;第二,要加強校長隊伍的培訓,增強校長的課程意識,提高課程領導水平;第三,要抓住教師隊伍培訓這個中心,提升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能力。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協調解決制約校本課程開發的深層次問題。在這場深刻變革中,政府部門擔負著重要使命,必須充分發揮推動、協調、指導的作用,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順利進行。
一是當好推動者。第一,大力宣傳和推廣校本課程開發理念,營造濃厚的校本課程開發氛圍;第二,充分發揮示范學校的引領作用,增強校際的交流與合作,帶動校本課程開發;第三,定期開展評比表彰活動,激勵學校和教師開發校本課程。
二是當好協調者。第一,協調好中小學校之間的關系,鼓勵校際間聯合開發校本課程;第二,協調好中小學與大學及科研院所的關系,支持中小學與大學、科研院所建立戰略協作關系,提高校本課程開發質量;第三,協調好學校與校外機構的關系,鼓勵家長和社區組織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第四,協調好校內外課程資源的共享關系,建立校本課程開發的資源共享機制。
三是當好指導者。第一,組織制訂本地區校本課程開發的總體規劃,為學校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提供指南;第二,定期組織課程專家深入學校,指導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努力建構富有鮮明個性的校本課程。
雖然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學校和教師,但并不意味著政府部門就可以放手不管。校本課程開發是課程權力下放的一個重要部分,權力下放需要一種相配套的管理機制,要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則政府部門的監管不可或缺。
一是組織開展對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審議。各學校應將《校本課程規劃方案》上報上級政府主管部門,政府部門應成立專門的審議小組,著重從課程定位、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評價、課程資源的利用等方面對各學校上報的方案進行集體審議。各學校《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只有經過上級政府部門審議通過后方可實施。
二是組織開展對校本課程開發過程的評估。各級政府部門要著重從校本課程開發程序、開發的效果等方面對各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情況進行定期評估,及時掌握各學校《校本課程規劃方案》的實施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確保校本課程開發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1]范蔚,李寶慶.校本課程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4-48.
[2]施學君,張旺華.建立促進校本課程發展的支持體系—新加坡中小學校本課程發展實踐及其啟示[J].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報,2007,(2).
[3]沈蘭,孫青華.任重道遠—香港推動校本課程開發的經驗與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2,(7).
[4]“北京市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研究“項目組.對北京市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推進策略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