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樂
教學之所以稱為一門藝術,是因為課堂教學給予學生充分自由發展的余地,學生可以像美術家、音樂家、文學家和詩人那樣進行藝術創造。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讓我們的課堂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取得最高的效率呢?
一、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深入發展,教育技術媒體越來越廣泛地被老師接受,也越來越廣泛地發揮了作用。它那聲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創設了優美的課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在語文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使語文教學煥發出奪目的光輝,產生了偉大的藝術魅力。
1. 吸引學生,導入課題。
進行新課的學習時,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樣緊緊吸引著學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再見了,親人》這一課,老師可先用CAI課件放映錄像片,展示1950年6月份,美帝國主義發動朝鮮戰爭,中國人民派出優秀兒女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進行抗美援朝戰爭等實況。接著繼續展示中朝軍民并肩作戰,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的事跡。那么志愿軍即將離開朝鮮分批回國,與日夜戰斗在一起的朝鮮人民告別時會是一番什么情景呢?這時停止課件放映,而學生在課件的引導下,都急切地想知道當時的情景,那么就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課,而學生則會興致高漲、聚精會神。
2. 創設課堂情境。
運用圖畫、攝影、幻燈、音樂、語言描述和動作演示等方式,創造與渲染氣氛,有效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把教材中的語言文字演化成有聲有色的客觀世界和真切生動的人類生活。
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是一篇描寫景物的課文。在教學時,可以根據課文的結構層次,首先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彩圖,讓學生感知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懂得它“是我國的海防前哨”,“是鑲嵌在祖國大陸南邊的一顆明珠”。接著放映一組組彩色幻燈片和動畫片,帶學生做一次到西沙群島的假象旅游。課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銀幕上五彩斑斕的圖像,向學生們揭開了海底的奧秘:五光十色的海水,豐富的海產品和島上旖旎的風光……使學生直接感受到那里“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熱愛祖國寶島——西沙群島的激情油然而生。最后用出示兩張新聞照片,介紹英雄兒女建設西沙、保衛西沙的生活情景。
這樣,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抓住了課文中的形象,把學生引入情境,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陶冶學生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
二、充分運用情境教學策略
情境教學將傳統教學所淡化的情感、意志、品質、興趣、價值觀等人的因素的重要方面重新確定為語文教學的有機構成,通過創設各種生動、具體、形象的語言環境,拉近學生語言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距離。
1. 把情境演示出來。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而產生的。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利用實物直觀地演示,創設特定情境的技能。實物演示情境的特點是直觀性強,具體可感。它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和驗證間接知識,形成明確概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教學《新型玻璃》中的“藕斷絲連”一詞時,我不是機械地去講解,而是請一位學生上臺折斷一節蓮藕,這時同學們經過仔細觀察就明白了“藕斷絲連”的原義,再理解比喻義自然也就容易多了。由此可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既能幫助學生明白事理,也能增進學生的實感體驗,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節省教學時間。
2. 把情境渲染出來。
音樂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和塑造出的音樂形象作用于人們的感官,將聽者帶入特定的情境。音樂具有開發性、暗示性、審美性,能幫助大腦放松,激活大腦接收新信息,幫助將信息移入長期記憶中,還能極大地增強回憶力和激發靈感。因而,運用音樂渲染情境是創設語文教學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在教學《月光曲》時,課前,我播放貝多芬的著名鋼琴曲——《月光曲》,學生們凝神屏息地聽著,他們的興奮點都集中在這美妙的琴聲上。這時,教師望著學生用莊重而舒緩的語調說:“同學們,一百多年前,德國有個偉大的音樂家,叫貝多芬。他曾經這樣說過:‘我的音樂只應該為勞苦大眾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他的一生譜寫了許多曲子。我們現在聽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叫做《月光曲》。片刻之后,教師把音量放小,接著說:“《月光曲》是怎樣譜寫的——”美妙的琴聲和教師動情的講述,扣響了學生的情感之弦,營造了一個和諧的、富有暗示性的美好情境,也為課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調。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