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興
摘 要:高等教育的均衡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必然需求。當前,我國教育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城鄉、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高等教育仍處于非均衡發展狀態。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不僅區域間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甚至同一區域內的不同地區之間高等教育水平還存在非常大的發展差距。如何破解深層次矛盾,尋求發展的平衡支點,切實提升高等教育質量,促進高等教育公平,這成為當前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現狀;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022-01
一、高等教育發展狀況
1、高等教育經費問題
高等教育經費嚴重不足一直是困繞我們的問題。財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總值4%的目標始終沒有達到,近年來一直在3%左右徘徊。另外,一些地方院校,收費是辦學經費的主要來源,甚至占到了總經費的70%~80%,在收費標準不可能再有大的提升的情況下,許多學校已經陷入了經費嚴重不足的困境。據了解,教育部的學校在經費問題上情況還是比較好的,但是教育部所管的學校2006年年底貸款余額已經超過了200億,其中個別規模龐大的大學貸款余額超過了30億,每年僅僅還利息就要將近2個億,這個數字相當于國家每年給它的撥款。在我國高等教育財政狀況比較好的江蘇省,高等學校貸款余額也超過了100個億,這個問題非常突出。
2、教師隊伍建設問題
教師的數量和質量不能滿足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高等學校的師資數量逐年有所增加, 2008年全國高等學校的專任教師是80多萬,2010年達到126多萬。盡管如此,還是趕不上學生的增長數,和學生人數不成比例。并且,許多大學教師還擔任成人高等教育和許多非學歷教育工作,實際負擔更重。另外,縱觀國內各高等學校,整體上尚缺乏一批學貫中西的拔尖人才,師資隊伍的國際性程度不高。還有,教師的學術精神倒退、學術風氣不正、學術道德失范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導致教師隊伍學歷職稱上升,而學術和教學水平下降。
3、高等教育質量問題
從1999年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高等學校和社會關注的重點是教育質量問題。調查結果發現,目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些問題較為突出,有1/3以上的學生認為“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至少1/4的學生有考試不及格的現象;有5O%以上的教師認為目前高校教師數量不足,工作負擔較重。一些權威專家教授認為,因為擴招過快,教育資源的增量遠低于學生數量的增長,生均教育資源占有率下降,尤其是教師數量不足,導致教師負擔過重,加上管理力量分散,因此,這些學校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教學質量肯定有所下降。
4、高等教育機會公平問題
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入學機會,使得高等教育惠及普通人群,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等教育需求。從這個角度而言,大眾化對高等教育公平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不容忽視的是,大眾化對高等教育公平的促進作用僅僅反映在總體層面,事實上,在短期內大眾化并沒有緩解不同區域和社會階層在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及其質量上的差異。就區域差異而言:一看各地區普通高中升學率,經濟發展好的地區升學率較高,經濟落后的貧困地區則升學率較低。教育機會向著經濟發達地區傾斜,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二、高等教育發展對策
1、加強高等教育的資金投入
加強教育的資金投入,為促進了教育事業科學發展,保證了教育經費管理和使用始終沿著科學規范的軌道運行。由于教育經費項目繁多,首先要加強預算到校編制工作,增強預算約束力。其次,要科學合理地制定學校各項經費支出管理辦法,根據各學校的情況,邊遠學校分類別核定支出項目、支出標準,如學校招待費、購置費等,通過實施項目標準控制,節約資金,用于改善教學設施,提高教學水平。第三,要強化支出控制,控制和減少不合理的開支,使有限的教育經費發揮最大的使用效益。
2、建立知識取向的高等教育功能觀
知識取向的高等教育功能觀以認識論高等教育哲學為基礎,強調高等教育對知識的保存、選擇、傳授、探究和創新功能,起初這種認識論以“閑逸的好奇”精神去追求知識作為目的,力求了解自我生存的世界,知識本身即為目的,并不給知識外加其他的目的。如維布倫(Thorstein Veblen)所說,探討深奧的實際知識是學術事業不證自明的目的,與它可能對上帝的榮譽和人類的利益所產生的任何影響都毫不相關。后來對知識的研究中逐漸增加了一些應用性的取向。
3、建立人本取向的高等教育功能觀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智能。通過教育的方式,達到智能發展的目的。一個學院或大學不應當做些別的機構也能做得好的事情,這是教育行政的一個很好的原則。并且在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德行的培養和熏陶。《大學》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論述,看重的均為人的德行修養。
三、結論與建議
發揮高等教育的優勢,促進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的建設。高等教育處于國民教育體系的頂端,與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建立終身教育體系并不是重構一個新的教育體系,而是把國民教育體系的內容傳輸給社會,讓社會各界共享學校教育資源,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建立。高等教育由于其地位、作用的特殊性,在建立終身教育體系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迫切需要打破高等教育資源的壁壘和封閉性,加強各類學歷教育、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的相互溝通和銜接,為社會成員的終身學習提供更加方便、靈活、開放和多樣的高等教育學習機會,建立高校辦學與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高校要進一步向社會開放,向受教育者開放,調整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改革課程體系和管理制度,從而更好地滿足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周 濟.實施質量工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DB/OL].
[2] 張汝倫.海德格爾與大學改革[J].讀書,2006(12):128—135.
[3] 涂又光.中國高等教育史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108一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