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飛
摘 要:研究自然現象及其相關規律是物理學科的的基本特征,物理實驗是研究這些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說實驗課在物理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作為農村的初中物理教師,應該如何順應新課標的要求,把初中物理實驗課上好呢?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在新課標下如何才能上好物理實驗課,做了較深的探討。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物理實驗課;上好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316-01
在山區由于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和應試教育的巨大壓力,致使物理課堂以“填鴨式”教學為主,課堂上老師主要通過講解物理規律、題海戰術來代替奇妙有趣的實驗教學。因此,物理實驗已成為農村學生可想而不可求的奢望。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推進,新的中考考綱對學生實驗探究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缺乏有效物理實驗課的農村學生來說對升中考試中的實驗題已經成為其取得高分的絆腳石。因此,如何根據初中物理新課標的要求,并結合我們山區學生的實際,進行有效的物理實驗教學,是我們山區物理教師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本人結合教學實踐,認為要想上好農村物理實驗課,可以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一、注重實驗方法,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
在山區由于實驗條簡陋,實驗器材有限,致使很多教師在具體的物理實驗課中,往往只是自己簡單演示一遍,或是形式地帶學生到實驗室走走。由于缺乏正確的實驗導向,導致山區學生對物理實驗的興趣不高,往往懶得去動手,懶得去探究。因此,面對新課標下的物理實驗操作題,是學生最頭疼的題。所以,要想山區學生的實驗操作題能得高分,我們物理教師就要轉變觀念,抓住有限的物理實驗資源在物理實驗課中講究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例如,在講授“大氣壓”這一節教學內容時,我叫一個學生上太來,把一個裝滿水的杯子,叫他用硬紙片把杯子蓋住,然后再倒過來,他猶豫了一下,問:水會倒出來,濺濕我衣服的。我笑著回答:“老師有魔力,保證不會。”他聽了以后把水杯倒過來,發現水沒有流出,而紙片也不會下落。使學生確信大氣壓的存在。但隨后,馬上有學生質疑:如果半杯水呢?學生的好奇心再也按耐不住了,幾個學生走上臺來又做起了實驗,結果證明半杯水倒過來紙片也不會下落。接著又讓兩個學生做馬德堡半球實驗,使他們感覺到巨大的大氣壓力,這樣就會使學生對這節課感興趣、印象深、易理解、記得牢。
以上設計的實驗,都不用什么器材,老師只要簡單的生活用品就可以做好,這說明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有心,多注意方法,簡簡單單的一個實驗也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二、注重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眾所周知,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和進行科學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然而在農村,學生所接觸的視野比較狹窄,沒有養成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久而久之,導致他們的觀察能力低下,而物理學科的很多實驗現象往往是建立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的。因此,農村物理實驗課的另一關鍵點,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而演示實驗是物理教學中非常重要的輔助手段,因為通過對實驗器材、裝置等移動、減少,看實驗手段或結果的變化情況演示,可以培養學生的洞察能力,進而更好地理解物理現象所蘊含的科學奧妙。例如,在做凸透鏡成像規律這一演示實驗時,深知這一演示實驗學生的觀察能力很重要,因此,我先讓學生細致觀察我演示這一實驗,為使學生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教師應該在沒有出示以上問題時就讓學生自由觀察。演示完后再出示以下問題:①你認為本實驗需要研究觀察什么?你是怎樣進行觀察?觀察過程中光屏、透鏡、火焰三者應有怎樣的位置關系?②在光屏上會出現什么樣的像?③適當改變距離后像的大小有何特點?光屏上是否一直都有像,若沒有是在什么情況下?待觀察一段時間后,老師再讓學生回答以上問題。肯定有部分學生觀察方法不當,老師可指導學生重新觀察,這樣做一定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演示實驗,實驗器材簡單,只要我們教師把這兩個實驗演示好,注重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懂得在演示中找變化規律,久而久之,就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觀察應變能力。
三、創設探究氛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九年義務教育物理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初中物理課程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但在農村,由于受傳統教學的影響根深蒂固,教師在課堂上不管是理論課還是實驗課,都一律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這嚴重束縛了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是與素質教育相悖的。因此,農村物理實驗課的關鍵突破還應在于,變“灌輸實驗”為“探究實驗”。因為探究性實驗由于其重視過程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探究“電流熱效應跟電阻的關系”這一實驗時,主要用的實驗器材是:煤油、電阻絲等。隨著實驗的推進,慢慢地就有學生就提出了疑問:為什么燈泡里面有電阻絲一通電就發亮,而電爐上的電阻絲通電雖亮,但亮度卻遠不如燈泡呢?也有學生疑問:為什么放在煤油里面的電阻絲通電也看不見亮呢?一連串的問題就被那些“好事者”提了出來。對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并不覺得無關要緊,反而是覺得這個實驗正是引導他們進行探究奧妙的絕好時機。于是,我引導學生結合相關課堂內容去思考探研,看那一小組能找出那些問題的癥結所在。所有的學生都參與了進來,所有學生興致高昂,積極發言,經過討論,統一意見,最后決定用另一個實驗來探究原因。于是學生想出用兩只燈泡串聯在電路中亮度相同,然后打碎一只燈泡的玻璃罩,閉合開關,完好的燈泡依然亮,而另一只的燈絲幾乎不發光。同學們很高興,說這肯定與玻璃罩有關,與燈絲的溫度有關等等。在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時,很多學生想出了新的辦法。
以上這個實驗,充分我們應適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提出新問題,充分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激發和帶動了更多的學生大膽質疑敢于創新的精神。
總之,我們農村的物理教師,應嚴格按照落實新課程標準,結合自己學生的實際,好好理解物理實驗課堂的精髓,在新課標指導思想中上好每一堂實驗課,并且要多想方法上好每一堂創新的物理實驗課,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