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祖
摘 要:環保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是我國長期的基本國策,也是初中歷史教學承擔的重任。因為,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既是當前的國情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旨在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環保教育;德育滲透;初中歷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379-01
環保教育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工程,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之一。2001年6月,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要使學生具有環境意識。黨的十八大報告也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是時代賦予我們歷史教師的職責,也是歷史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因此,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開發課程資源,挖掘教育潛能,轉變傳統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促進學生環境道德的內化,從而激活、教好初中歷史課。
那么,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環保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資源,滲透環保教育。
目前的歷史教材只是史實的羅列,那些嚴峻的環境問題,在歷史教科書中沒有完整、系統地體現出來,更沒有深入分析講解,便使得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的環保內容具有隱蔽性,但是,我們歷史教師只要用心去尋找、挖掘,就不難發現,教材中滲透了很多的環保內容。例如:世界歷史教材中設有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專題。教師通過提供酸雨、核污染等觸目驚心的環境危機實例。可以使學生內心產生巨大的情感震撼,使學生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峻性。又如,在蔡倫東漢改進造紙術,使用爛漁網,樹皮,破布,麻頭作為造紙原料,既降低了成本,又加強了資源的利用,環境的保護,體現了古人充分利用資源并且保護環境的思想。教師在教學時可聯系環保知識,教育學生從我做起,從節約每一張紙做起,保護森林。總之,歷史學與環境保護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歷史教科書為環境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史實和依據,歷史教師應通過有機的滲透教育,發揮歷史教育特殊的環境教育作用。
二、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效率。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實施,教育教學更強調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已經是一種共識。民主的開放式教學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受教育過程,必須要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使學生在自我表現思想道德素質和觀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電教手段,盡量使用投影片、幻燈片、錄像帶、計算機軟件等直觀教具進行教學。此外,環境問題的廣泛性和綜合性,決定了環保教育絕非某一學科的任務,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深挖歷史與其它學科環保內容的交叉點、結合點,如把歷史學科與政治、地理、語文、生物等諸學科通力合作,豐富、擴大環保教育的內容,強化環保教育。
三、學習法制條文,強化環保觀念。
利用歷史教材中重視環保的典型史實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在中國古代歷史教學中,還可對學生滲透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秦朝的《田律》是世界上第一部環境保護法典;唐朝的《唐律》用法律保護自然環境開了先例;而南北朝時對亂砍亂伐林木者依法懲處;宋朝時保護農業發展和用植樹造林的辦法保護河堤(春植樹、夏護堤,定為常制);元朝時保護林業、鳥類,維護生態平衡;明朝時的督促檢查執法制度;清朝時設官專管水利,設堡專門保護河堤的辦法,延續至今仍在施行。通過滲透教育,將這些歷代的環保思想、條例及做法滲透到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強化學生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確立起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協調發展的環境道德觀。有助于學生對中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制定《中國環境保護法制》和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環境法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環保法規的積極性,并以實際行動參與到保護環境中去。
四、開展實踐活動,增強環保意識。
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不是把環境知識作為教育的唯一目標,而是通過教師跨越學科、不局限于教材,去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環境教育是“為了環境的教育”,故環境教育十分強調實踐作用。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學生的環境意識會得到提高,發現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加強。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深入所在鄉鎮、村莊及社區進行實地考察,了解自己生活的周圍環境污染狀況,以及人們為此付出的代價,以培養學生那種環境憂患意識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
總之,創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個綠色世界,是人類共同的愿望。而且,環保教育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現實生活的需求,是貫徹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也是推動素質教育的需要。在現代社會,隨著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相互作用的不斷增強和現代生態文化思潮的興起,初中歷史教學中注重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勢在必行。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師應必須更新觀念,從“鑒往知來”的角度,挖掘教材內容,緊密有機地滲透環境教育,實現歷史科滲透環境教育的教學目標,使歷史教學更豐富、更精彩。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謝向紅.環境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滲透[J].杭州:教學在線,2003⑵.
[3] 鄧璟生.中學歷史教學與環境意識教育[J].桂林: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⑵.
[4] 廖帝成.論歷史教育應強化可持續發展意識與可持續發展知識[J].衡陽:南華大學學報,2001⑴.
[5] 沈玉蘭.環境意識教育——中學歷史教學應該補上的一課[J].池州:池州師專學報,2004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