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珠
摘要:新課改提出探究性學習后,這一學習方式被教育工作者廣泛接受和重視,而接受性學習作為一種傳統的學習方式卻被一部分教師視為過時、落伍,在課堂教學中盲目回避。結合經驗和實踐,我認為高中語文涉及面廣,而且有了一定的難度,教師應根據課文融合這兩種學習方式,使其相輔相成,達到最佳教學效果,而不是使其相互抵觸。
關鍵詞:高中語文 接受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
近些年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認為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是對立的,彼此不能統一,也有很多教師認為接受性學習已經不再適合社會發展要求,終究會被探究性學習所取代。結合經驗和實踐,本文通過分析探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各自的特點,提出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兩種模式應有機整合的觀點。
一、接受性語文學習的優勢與局限性
在接受性高中語文學習中,教師將課文中涉及的重要知識點進行總結歸納,重視給學生提供完整的知識,滿足于學生對教師所講知識的應知應會,從而使學生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較為系統、全面地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尤其是需要背誦記憶的知識。同時,在接受性語文教學中,教師主導課堂進程,便于教師組織和控制教學活動。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接受性學習也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
(一)單一、封閉式學習,學生能力發展易被忽視
接受性學習以語文基礎知識掌握為重要的評價標準,教學內容側重于現成的、系統的固化知識,教學模式單一、封閉,未能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親自感悟的機會,長期下來,學生只是僵硬地掌握了字詞句的基本意思,而不能很好地從這些字、詞、句所組成的優美作品中感悟到鮮活的情感與靈動的思想,在運用精確的文字去傳達自己的情感與思想時更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囿于教材、拘于課堂等缺點,使接受性學習不能引導學生探究語文知識對于自我完善和社會發展的價值。
(二)學生的情感培養易被忽視
在接受性學習中,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認知的工具,情感、價值、潛能的感受與發掘受到限制。如在《荷塘月色》的課后練習中,有“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說說為什么作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樣一道題,在接受性學習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向學生介紹作者的時代背景和生活境遇,然后由學生根據教師的介紹總結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反映了作者對嚴酷現實的不滿與苦悶彷徨的思想感情”,這個問題也就得以解決了。如果我們本著“把薄書讀厚”的原則,多問幾個為什么,讓學生自己動手多查閱相關資料,答案也許就不會這么簡單直接,學生對這個問題的感悟也會更加豐富和真實。
二、探究性語文學習的優勢與局限性
(一)以問題為中心,拓寬學生知識面
探究性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價值在于其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以問題為中心,涉及范圍很廣。探究性語文學習的問題既可以來源于課文本身,又可來源于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社會生活,或者是具有時事性的社會熱點問題。在探究性的學習過程中,包含著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結合、跨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結合以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結合。在這一開放式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接觸和了解到多方面、多學科的知識,綜合運用多種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增強。
(二)參與過程性,學生充分、能動地參與語文學習過程
探究性語文學習改變學生以往被動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和提出解決問題方案的能力,表述思想以及交流成果的能力。通過探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學生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體驗,能夠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通過自我體驗、自我探究和自我發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得到發展。
(三)實踐性,激活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
探究性語文學習的優勢之一是能夠在實際運用中提高語文學科知識的價值。探究性語文學習強調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關注社會重點、熱點問題,如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方式的影響等。這種學習方式能夠將學生的學習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有利于學生激活學習中的各種知識儲存,能夠促進學生運用知識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探究性學習還有利于促進學生理解社會,增強社會責任心與使命感。
雖然探究性學習具有以上多方面的優勢,但探究性學習更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難以使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語文學科基礎知識,與教學目標相背。
三、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整合
(一)課堂教學應注重教師引導與學生主動學習的結合
在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融合的過程中,可以先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掌握一些基礎知識,同時應注意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語文課堂中,我們應該“少講多問”,通過提出適宜的、開放性的問題,放手讓學生獨立探索、獨立思考。在語文課堂中,凡是需要讀的就讓學生去讀,凡是需要寫的就讓學生去寫,凡是需要討論的就讓學生去討論,凡是需要歸納總結的就讓學生自己去歸納總結,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討論、思考和總結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
(二)在課堂中建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
在整合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這兩種學習方式時,應改變傳統高中語文課堂中教師單向輸出知識,學生作為被動的接受者學習知識的師生關系。從注重“教師主體”向注重“學生為中心”改變是整合這兩種學習方式的重要方面。教師的重要職責在于引導、啟發和鼓勵,教師不是課堂的權威主導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共同體,教師與學生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教師在課堂中,要努力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和探究意識,讓學生積極、能動地求知。
(三)創新教學模式,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要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僅僅讓學生獨立思考是不夠的,一則思考單一,二則有時容易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通過討論、小組學習等方式,讓學生圍繞一個話題集思廣益,相互交流,互為補充,既可以更好地解決問題,又可以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交際能力。以上教學方式是對接受式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補充和突破,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它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滿足學生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倡導學習模式的科學化與多樣化,要根據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發展程度、教師的教學風格、外部環境支持條件等因素有效整合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