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獻宙
一、校本課程與學生個性發展的關系
(一)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20世紀70年代在發達國家開始受到廣泛重視的一種課程形式,其概念的正式提出皆可以追溯到1973年的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召開的“校本課程開發”國際研討會上。它是由學校根據教育教學理論,結合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發展的需要,自主開發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是一種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關系。
(二)學生個性
“學生個性”是指學生身心、意志、品質、特長等方面的狀況。學生的個性,不僅包含學生個人個性,它還包括家庭、學校,社會、時代的特征。這里強調的個性,并不是自由放縱,而是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有創新精神,自強不息、積極進取,展示自己鮮明的個性。
(三)校本課程發展學生個性的理論基礎
1.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經常表現為不同的方式。加德納還認為人至少同時具有八種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及自然觀察智能。而大多數學生的很多潛在的智能有待于我們教師和他自己去認識、挖掘、開發。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改變課程管理過程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國家實行三級課程管理政策目的之一就是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課程資源,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四)實施校本課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學生的個性發展,可以由學生從自身的興趣和愛好出發,自主選擇校本課程的學習。教師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引導學生對事物充滿好奇心,激發興趣和求知欲;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勇于質難問疑;激活學生發展豐富的想象力和活躍的思維發散力。
二、發展學生個性的校本課程教學實踐
(一)重視學生個性,開設學生需要的校本課程
了解學生的需要是開發校本課程的基礎。鑒于此,為了保證校本課程開發切合實際,更能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我們實施了《高中化學校本課程開發問卷調查》,其中對學生需要的化學校本課程內容進行了統計。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1.實驗是化學的基礎,學生期望在校本課程的實驗中能觀察到豐富多彩的現象,獲得實驗成功的成就感,并且能就實驗中的問題,產生假設,不斷探究研究,最終解決問題。
2.化學知識廣泛、深刻地滲透進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校本課程,不僅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知識興趣的有效方法,更能鍛煉其觀察生活的能力,保持學生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
3.校本課程應該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存在。學生需要什么樣的校本課程,教師不能主觀臆斷,而要在充分研究調查的基礎上,選擇課程資源,開發以學生為本的課程。校本課程要以學生合理需要的滿足為前提,從學生的興趣與經驗出發,根據學生的需要而開發。
(二)關注學生差異,實施個性化的校本課程
1.選擇合適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環境。每個學生都可以對自己想學的內容作系統安排,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
在校本課程中,教師是組織者與指導者。教師必須了解和研究學生的需要及個性特征,注重個別指導,盡可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水平出發,提供有差異性和針對性的教育。而所有措施的共同目標是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幫助學生展示個性。
2.充分實踐因材施教。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得他們展現出不同的個性,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給予他們不同的指導與分析,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選擇合適的校本課程。例如,對于動手能力強、善于質疑和思考、化學基礎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我們開設了校本課程《生活中的化學》,課程設置了資料查找與整理、實驗設計和實踐、數據處理與分析等,著重培養這些學生創造性學習能力,關注其發現、提出、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與學習能力。
(三)引導交流合作,注重團隊化的校本課程
在校本課程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更自由的空間。有關研究表明,如果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心理氣氛,自由而沒有壓抑感,學生可以就相關問題與同伴自由地討論,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在研究學校垃圾資源回收調查時,我們讓學生自主組成學習調查小組,開展調查活動。學生調查小組中有的專門負責記錄學校一天垃圾產生總量;有的按照廢紙、金屬、塑料、樹葉等分類統計;有的根據收集的數據制表和繪制條形統計圖。最后小組成員匯總數據,集體分析學校垃圾產生的數量、分類情況、最終去向的統計圖。學生從中學會了分享成功與合作,培養尊重他人、克服困難、積極進取的意志品質,同時也關注校園里面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幾點啟示
(一)學生需求是校本課程的出發點
知其所想,才能給其所需。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學生的閱歷、認知能力、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正是這些不同的個性組成了完整的學生個體。我們應當承認這個差異,所以在校本課程實施中,我們要注意研究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差異,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需求情況,制定課程規劃,這樣的校本課程才具有生命力。
(二)發展個性是校本課程的制高點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學生個性發展是校本課程開發的終極追求。就校本課程開發而言,開始就要考慮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校本課程開發的制高點應該是:學生的個性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全面的發展。所以,校本課程開發應當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以學生個性的發展與張揚為根本,以學生潛能的充分發展為終極追求。
(三)與國家課程相輔相成是校本課程的落腳點
綠葉襯紅花,相得益彰。國家課程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在完成國家課程的同時,針對學科特點,積極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這是對國家課程的有益補充。這些校本課程的意義已超越了課本的范疇,它有助于實現國家課程中的課程目標。校本課程內容應當貼近學生實際,與教材緊密配合,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實用性,圍繞著教材進行適當的拓展和整合。這樣的校本課程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末。這樣的校本課程才能讓學生充分自由思考,自主探索,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