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明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積極主動地調整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從而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它的內涵可以通俗地概括為“想學”“會學”“能學”。具體是指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自主性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自主學習”是相對于“被動學習”而言的,這是一種高品質的學習狀態,最大的特點是以尊重學生為前提,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新課改的課堂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應該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水平、個性差異等,并結合學習內容,采用各種靈活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改理念,更加關注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那么,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怎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呢?
一、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習的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良好的師生關系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教材的豐富內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來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豐富的教學評價手段來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能全神貫注地積極思維;有了興趣,學生就能克服困難,積極探究科學的奧秘;有了興趣,學生就可以輕松學習。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下學習、掌握知識,提高教學效率。
二、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給學生創造各種學習機會,誘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教師要關愛每一個學生,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和不同觀點,要認真傾聽并適時地給予啟發和誘導。通過一個贊賞的眼神、一句熱情的鼓勵、一個支持的暗示,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強烈關愛和信任,從而在內心深處萌發參與的熱情,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三、要注重課堂活動多樣化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留有足夠的時間開展活動。這樣,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氛圍,另一方面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將自己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并且增長了見識,鍛煉了能力。比如,進行演講比賽,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這對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是很有裨益的。同時,就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動也是促進他們自主學習的動力,有了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就更強。
四、巧妙靈活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教學的內容和形式
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對于教學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對此,我們應該積極地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可讓學生從聲、形、色、圖等方面去感受體會,這樣會給課堂教學帶來生機與活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五、利用不同的學習任務,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課堂討論能集思廣益,在容易混淆的知識點處,組織討論,能夠使學生的學習狀態得到提升,并能使其產生成就感。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設計不同的教學任務。在布置教學任務時,對不同的小組,教師可以布置共同的學習任務,在針對共同學習任務的課堂交流中可以展示各個小組不同的理解和做法,然后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難度適中、變化多樣的課堂活動適合學生的需要,能更好地集中他們注意力,激發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得到主動發展。
總之,教師只有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其引導、指導、參與等作用,才能使學生真正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學習中正確有效地運用自主學習,從而更好發揮出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因此,關注每位學生,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盡情地在知識的海洋中去遨游,獲取豐富的養分,這才是現代教師應扮演的角色。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