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霞
新學期伊始,我接到新任務,代兩個高三班的化學課。可是半個月不到,我的嗓子造反了,又啞又疼得出不了聲,不能正常上課,而關鍵問題是高三的學生馬上就要參加高考,根本耽擱不起呀!挑戰就擺在眼前,我該如何辦,如何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呢?
辦法總比困難多。反復思考之后,我決定挑選一些學生組成一個小組代替我上課,緊接著我就選了幾個學習好、思維敏捷、口齒伶俐的學生,找他們談話,商量出一套方案。剛開始先讓他們互相討論、交流,個性問題他們之間相互解決,共性問題羅列出來,我和他們一起解決。上課之前他們中間要講課的學生先給我講,我覺得不妥的地方再讓他們做必要的補充和修正。然后他們輪流上講臺講課,基本上每節課的小老師都不同,有時一節課就有好幾個小老師輪流講課。
小老師們在教室前邊講課,我就站在教室后,注意觀察,講者講得投入,聽者聽得認真。有的學生不由自主地站起來,甚至有些坐在后邊的學生干脆搬著凳子坐到前邊去了。平日里睡覺、瞌睡的現象不見了,個個都生龍活虎,學生不斷亮出自己的觀點,有贊同的,有修正的,有提出另外方法的,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遇到有爭議的問題,學生們都不相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時爭得面紅耳赤,課堂氣氛很活躍。
例如,在一道有關“電解飽和食鹽水”的題目中,要求計算反應一段時間后溶液的pH值,一個學生展示的是用電解方程式來解決的問題,在他展示完后,馬上有兩個學生站起來,其中一個說用電子守恒解決更簡單,接著就把自己的思路展示出來了,而另外一個學生則指出第一個學生的電解方程式中沒有寫反應條件,那個學生趕緊把條件加上了。這樣不僅給了那個學生啟示,也讓別的學生引以為戒,而且一題多解,擴展了學生的解題思維。所以說我們要相信學生,千萬不要小看他們。最近在電視上熱播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有好幾次都是選手寫對了,而輔導教師卻判斷錯了。這不更證明了我們應該相信學生,相信學生的潛力很大嗎?
因嗓子問題我不能高聲講課,但我得去看學生的學習情況。我讓學生準備了高考備忘錄,也就是一個筆記本,美其名曰“高考備忘錄”,要求學生認真完成。學生做題過程中出錯的地方千差萬別,出錯的原因各不相同。我要求學生在備忘錄上先解決做題過程中會而做不對、對而答不全的問題,例如,字跡潦草、化學用語書寫不規范、文字表達不完整、不能一語中的、忽略細節等等,然后再解決確實不會的問題,例如,知識不清導致思維混亂、無從下手的題目,我就要求他們構建知識體系,準確理解記憶,形成一張有序、系統的知識網,并寫出在學習、交流討論過程中悟出的技巧和方法,總結出解題規律。在這期間我還讓學生時不時互評高考備忘錄,并寫下恰當評語,以便于讓他們相互鼓勵和借鑒,一起進步。我隔三差五收上來看一看,寫一些鼓勵、評價或好的建議。在學生自己整理時,如果有學生問我問題,我就找一個會的同學幫助他。然后,我就去找那個不會的學生讓他教我,如果他能把我教會,那么他就真的會了,他的問題也就解決了。能把別人教會才是真正的會!
我非常感激我的學生,他們都很懂事,課堂表現很好,幫了我很大忙。令我擔心的是我害怕他們成績因此下降,心里老是不安,在這樣的心情中煎熬了一個月。然而,讓我想不到的是一個月后奇跡出現了,我班的月考成績不論是平均分還是高分段都遙遙領先,甚至超過了重點班,尤其是那幾個小老師的月考成績更突出。謝天謝地,成績終于沒有下滑!興奮之余,我想著這可能只是一個偶然,并沒有太在意,也沒意識到這恰恰就是學生課堂主體的體現,學生在展示中充分發揮了主體能動性并提高了學習的能力。
在我的嗓子恢復后,壓抑了一個月的我重返講臺淋漓盡致地展示我的風采,再沒啟用我的小老師們。一是他們有時講得較慢,有時語言組織條理不太清,急得我“有口難言”,二是怕耽誤他們高三珍貴的時間。
意外的事情又發生了,此后的地區統考成績卻不理想,大不如從前。這是怎么回事呢?我更盡心用力了,怎么還不如小老師們呢?我不知所措了。
隨即,我們學校實行翻天覆地的課堂改革,要求教師走下講臺,走進學生,讓學生上臺展示。教師在耐心傾聽完學生的展示后進行科學點評和引導,去偽存真,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把課堂的主體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身體動起來,思維動起來。
我心中的謎團解開了,原來我啟用小老師的做法恰好與課改的觀點相符,在這種課堂中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成長進步,在兵教兵中學習能力強大了,這種課堂潛移默化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學習的創造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能力。而傳統的課堂中(例如我嗓子恢復后的課堂),教師總是以學科知識的化身出現并且霸占著課堂,教師,是權威的象征,而且教師只顧完成自己教的任務,對學生的學習潛能缺乏足夠的信任,因而學生只能是觀眾,在下邊看教師表演,但看懂了不等于會了。教師是權威,學生是從者,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交流和溝通。
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課堂是學生自己的舞臺。我們在課堂上要實現主體和主導的相互作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實現教學信息的溝通和及時反饋,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解疑。學生動起來,我們的課堂就能活起來,我們的效果就會神起來!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