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春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許多學生不喜歡地理學科,缺乏外在的學習動力,或者學習中往往敷衍了事,導致成績不盡人意。因為作業多、任務重或其他科目占用的時間稍多等問題,學生對地理學習尤其無心,筆者根據教學實踐淺談一下自己的一些體會與做法。
一、通過詩詞吸引學生對地理的興趣
眾所周知,大家都佩服才華橫溢者,教師如果有廣博的知識,就會贏得學生的尊重,從而喜歡這個教師教授的學科,中學生風華正茂,有很強的向師性和旺盛的求知欲,如果教師學富五車,在課堂上旁征博引,激發大家群情踴躍,必然能夠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對教師懷有一種崇敬之情,達到良好的就學效果。
比如,“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句詩說明了一種地理狀況和天氣的變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形象地反映了垂直地帶性、氣溫和海拔帶來的變化;“明月林間照,清泉石上流”,激發人們保持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良習;“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闡述生態系統的循環。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為什么有各種不同情況?因為淮河-秦嶺一線以南是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量大,足能供給橘之生長所需,溫度適宜,適合橘之生長;而這一線以北,降水不豐,氣候干旱,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柑桔不能很好地生存,味道也不甘美。教師對于這些詩,要能信手拈來,引發學生的情趣,讓課堂氣氛活躍。
二、通過歌曲激發學生對地理的熱情
青少年都比較喜歡歌舞,教師可以聯系歌曲教學。比如,學習青藏高原時可播放《大青藏》《我的青藏高原》《青藏圓夢人》《美夢成真》,當然,最受學生歡迎的《青藏高原》,有李娜唱的,還有韓紅唱的,我帶頭高歌一曲,尤其是唱最后的高音之時,我把它演繹得響徹云霄、余音繞梁,學生們佩服之極,整個課堂歌聲高亢,掀起了學習地理的高潮。學習云貴高原時可播放《蘆笙戀歌》,至于學習到臺灣時,《阿里山的姑娘》當仁不讓。這樣教學,學生對地理的熱情有增無減,經過一段時間,學生的成績普遍得到了提高。
三、引用故事寓教于樂
學生都喜歡聽故事,課堂中引用生動有趣的故事,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習“季風氣候”的時候,我以三國演義里的一段話開始:“當時是隆冬季節,冬季風呼嘯,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若用火攻必然引火燒身,為此,周瑜憂心忡忡,無計可施。正在緊要關頭,諸葛亮因為此前在隆中的時候,認真學過地理知識,準確地預測當地冬至前后短時間內會出現刮東南風的天氣,結果助東吳火攻曹營成功,大獲全勝。同學們,地理知識多么重要啊!你們想好好學嗎?”“想!”學生異口同聲。這樣,學生樂聽樂學,寓教于樂。
四、利用身邊的地理資源學地理
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身邊的地理資源都十分豐富,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把學生帶到大自然或網絡中去,讓學生通過調查或搜索把課本上的知識和身邊的現實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習的內容就不再單調狹隘,學習的過程也不再缺乏聯系和延伸,缺少合作與探究,沒有體驗和感受的了。因此,地理教師要真正把自己教學引領者的身份利用起來,做課程的開發者。
綜上所述,教師教學要以趣導學,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理解學生,從教學目的出發,做好引領工作,采用靈活多變、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不竭的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完成地理教學的任務。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