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娣
(云南省瀾滄縣中醫院,云南普洱665600)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發生于35~45歲的生育期婦女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其發生的機制可能與體內的雌激素水平過高或雌激素對子宮的長期刺激有關,有專家認為其發病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1]。臨床表現不盡相同。對生長較大且癥狀明顯者以手術為主,現將醫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04例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臨床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子宮肌瘤患者104例,年齡27~56歲,平均38.5歲。已婚102例,未婚2例;平均孕、產次為2.1次(0~7次)及1.3次(0~3次)。有盆腹腔手術史14例(13.46%)。經婦科檢查及B超檢查證實為子宮肌瘤,術后診斷為子宮黏膜下肌瘤34例,肌壁間肌瘤52例,漿膜下肌瘤18例。
1.2 臨床癥狀與體征:104例患者中28例無臨床癥狀,占26.92%,在體檢行婦科檢查發現后經B超檢查證實。有癥狀76例,其中月經改變62例,包括月經紊亂、不規則陰道流血及經量增多。合并貧血32例,腹部包塊11例,尿頻9例,腹痛及腰骶部疼痛26例,痛經18例。
1.3 治療方法:根據子宮肌瘤的大小,臨床癥狀,對生育的要求等可以采取隨訪觀察、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3種治療方法。
1.3.1 期待療法:即為定期隨診觀察。適用于肌瘤不大(<5 cm)、月經量增多不明顯者,若為近絕經婦女,期待絕經后肌瘤自然萎縮。該組35例病例因為肌瘤小,月經正常,患者沒有出現貧血而采用期待療法,囑患者每6個月復查1次,期間注意有無癥狀出現,子宮肌瘤是否增大。每次隨診需做婦科檢查,必要時予B超檢查。
1.3.2 雄激素治療:適用于肌瘤不大、月經量增多不明顯的近絕經期患者。該組病例有4例患者采用藥物治療。
1.3.3 手術治療:是該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本組有65例患者給予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傳統手術方法有很多種,對65例患者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主要采取全子宮切除術,次全子宮切除術,子宮肌瘤剔除術3種方式。
104例子宮肌瘤患者,35例采用期待療法,藥物治療4例,65例患者給予手術治療,其中,經腹全子宮切除術54例(51.92%),經腹全子宮加單附件切除術 10例(9.62%),經腹全子宮加雙附件切除術7例(6.73%),經腹子宮次全切除術14例(13.46%),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17例(16.35%),經陰道行黏膜下肌瘤切除術2例(1.92%),肌瘤發生紅色變性3例,感染2例,手術病例全部痊愈出院,隨訪2例復發。期待療法及藥物治療患者給予定期隨訪,有3例1年后肌瘤逐漸長大及月經量增多行手術治療。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見的良性腫瘤,多見于30~50歲的婦女,20歲以下少見;以40~50歲發生率最高,占 51.2% ~ 60.9%[2]。根據生長位置的不同,可以劃分為漿膜下肌瘤、肌壁間肌瘤、黏膜下肌瘤或宮頸肌瘤、闊韌帶肌瘤等。不同類型的子宮肌瘤可表現月經紊亂、月經過多、下腹部包塊、腰骶部疼痛、痛經或排尿、排便困難等臨床表現。部分病人由于腫瘤生長緩慢而沒有臨床癥狀,沒有得到早期治療,甚至沒有治療。本組有癥狀76例,其中月經改變62例,包括月經紊亂、不規則陰道流血及經量增多,占59.62%,合并貧血 32例,占 30.77%,腹部包塊 11例,占10.58%,尿頻9例,占8.65%腹痛及腰骶部疼痛26例,占25%,痛經18例,占17.31%。本組有28例(26.92%)無臨床癥狀,均在體檢行婦科檢查或者B超檢查發現,說明定期婦科檢查輔以B超檢查是診斷子宮肌瘤的重要方法。
子宮肌瘤生長緩慢,無疼痛,一旦臨床出現疼痛癥狀多因肌瘤并發癥所引起,有些患者初次就醫即因疼痛而來,肌瘤的并發癥有紅色變性,感染,扭轉。①紅色變性:多見于妊娠期或產后,亦可發生于絕經期婦女,多發生于妊娠中期,以漿膜下肌瘤為常見,該組病例3例發生肌瘤紅色變性,患者腹痛明顯,發熱,檢查白細胞增高,婦科檢查腫瘤明顯壓痛,給予對癥治療,1例癥狀逐漸好轉未手術,2例癥狀加重,對癥治療無效,行剖腹探查行子宮肌瘤切除術。②感染:2例病例合并感染,檢查發現均為子宮黏膜下肌瘤脫出于陰道內,由于陰道內的致病菌感染所致,有大量陰道溢液流出,混有血性或膿性,有臭味,肌瘤表面水腫,覆有白膜呈灰黑色,給予積極控制感染,感染控制后采取手術治療。③扭轉:子宮肌瘤扭轉主要發生于漿膜下肌瘤,一般肌瘤多蒂短而較粗,雖可發生扭轉,但其發病遠不如卵巢囊腫蒂扭轉那么常見,偶見巨大的漿膜下子宮肌瘤可并發子宮肌瘤扭轉,肌瘤蒂扭轉后患者發生突然下腹痛,擰痛,若扭轉后腫瘤嵌頓于盆腔內,可有下腹憋墜感,如日久有繼發感染可有發熱,一經診斷需手術治療。
肌瘤較大,癥狀明顯,藥物治療無效者可行手術治療。本組104例患者采取手術治療,其中,經腹全子宮切除術54例,占 51.92%,經腹全子宮加單附件切除術 10例(9.62%),經腹全子宮加雙附件切除術7例(6.73%),經腹子宮次全切除術14例(13.46%),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17例(16.35%)。對肌瘤小又無癥狀及并發癥可隨訪觀察。另外,雖然藥物不能根治子宮肌瘤,但是可用于術使肌瘤縮小,改善癥狀或有高危因素不能手術者,子宮肌瘤合并不孕患者,藥物治療后可以使子宮肌瘤縮小,為受孕改善條件。而近絕經期患者采用藥物治療后,有些患者可以提前過渡到絕經,肌瘤隨之自然萎縮。在隨診過程中若出現月經過多、壓迫癥狀或肌瘤增大尤其速度較快者,則需及時采用相應治療。在有規律的定期隨診監護下,對無癥狀的子宮肌瘤行期待療法是妥當的。還應注意,絕經后少數患者子宮肌瘤并不萎縮反而增大者,應加強隨訪。手術過程中對于卵巢的去留,104例同時切除一側或雙側附件者共17例,占16.35%。對50歲以內的婦女,如果雙側卵巢均正常應盡量保留。對已絕經且卵巢已明顯萎縮者,則可單側或雙側切除[3]。
[1]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72-375.
[2]張惜陰.實用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651-657.
[3]王世閬.子宮肌瘤[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