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內容摘要】傳統物理教學以教師教學為主,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因此出現了教師講得很好,而學生學得一般的現象。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物理教學實踐中,要提高物理教學效率,就需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教學。
【關鍵詞】初中物理 課堂教學 學生
學生是教育服務的對象,教育教學的目的就是促進學生不斷發展。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通過目標導學、層次性提問、分層練習等多種方式來組織課堂,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參與度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更多的是組織并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學生是否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就決定了課堂是否有效。而影響學生參與的因素中,興趣是關鍵,故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
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注重通過和諧的課堂氣氛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的學習過于被動,課堂氣氛較為死寂。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生主體意識,鼓勵并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通過問題探究進入學習狀態。其次,注重通過實驗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結合實驗創設情境,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積極作用。以“大氣壓強”的教學為例,教師利用一只大試管裝滿水,然后再將另一只口徑比大試管稍小的試管插入大試管中,同時以問題“把它們倒過來小試管會怎樣?”為引導,此時,學生都會猜想到“會掉下來”的結果,但事實是不是如此呢?接著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實驗結果和學生的猜想完全相反。小試管不但沒有掉下來反而向上運動,這一現象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欲,再引入大氣壓強的學習,學生的參與度就會更高了。
二、加強實驗教學,引導自主學習
實驗能讓學生擺脫傳統教學中被動聽的模式,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通過實驗,動手動腦,在合作探究中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討論、交流,從而獲得實驗結論。
如探究在體積不變的條件下,浮力的大小是否與物體的質量(密度)有關?實驗器材:彈簧秤、大燒杯、水、學生自制的裝有砂石的小藥瓶。實驗方法:在體積不變的條件下,將物體浸沒在水中,通過調節瓶內的沙石,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與物體的質量(密度)有關?學生分組實驗的要求:每小組兩人,兩個人要做好配合,及時記錄實驗數據并分析實驗結果;實驗時要使物體浸沒在水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側壁和底部;讀數時,要等彈簧秤的指針穩定后再讀數。學生實驗后,教師用用多媒體展示三組學生的實驗結果,分析實驗數據后得出結論:浸沒在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質量(密度)無關。
三、分層提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問題作為師生交流的最基本的形式,不僅要能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還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教學需要,梯次提出,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探究中不斷構建物理知識網絡。
以“熔化與凝固”的教學為例,教師以火山噴發、蠟燭燃燒等案例來導入新課后,提出問題“物質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條件?不同物質熔化和凝固的規律一樣嗎?”引導學生對“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進行學習,然后以問題“在熔化過程中溫度是怎樣變化的?是不是每一種物體熔化時溫度都相同?”引導學生提出猜想“熔化過程中一定要加熱,所以物質一定要吸收熱量,這時溫度可能也是不斷上升的;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也可能是不變的。”接著進入實驗過程,不同小組分別探究“冰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食用油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通過填表、描點來分析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小組評估(回想實驗過程,有沒有可能在什么地方發生錯誤?進行論證的根據充分嗎?實驗結果可靠嗎?)后交流合作(與同學進行交流。你們的結果和別的小組的結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樣解釋?),再對比兩種不同固體的熔化曲線,討論交流、展示后總結得到結論。該案例中通過問題引導,讓學生逐漸在探究中獲得知識的構建,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理解并應用知識。
四、分層練習,促進學生不斷發展
傳統物理課堂教學后,教師以大量的問題來對學生進行訓練,“題海戰術”對學生的解題能力是有一定的作用,但長期下去,學生容易形成只會解題而不會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現象,而這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在新課改下,初中物理提倡在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構建知識后,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實踐來培養技能。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性地進行訓練。
的確,學生之間客觀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也就要求教師不能整齊劃一地來對待學生,而應從學生的實際出來,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進行訓練。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分層訓練可采用三級模式,即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問題能力、分析能力等將學生分為上、中、下三個不同的層次。對上層學生以應用性問題訓練為主,而對中層學生則要以從知識向應用過渡訓練為主,對下層學生則主要通過訓練來引導其掌握基本概念、定義、公式等基礎知識,如采用選擇題、填空題等方式進行。但需要注意,三個層次間的學生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引導學生在完成本層次的任務的基礎上逐漸過渡到高一層次的訓練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
總之,通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在實驗中引導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中獲得知識構建,通過針對性的練習,引導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發展,這樣的物理課堂教學才會更加有效,學生的發展也才能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代美霞、孫繼華. 課堂有效提問設計原則探析[J]. 中國校外教育,2010年S1期.
[2] 李鵬. 淺議初中物理課堂有效教學[J]. 學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年08期.
[3] 季近青. 淺談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J]. 科技資訊,2011年14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淤尖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