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摘 要:社會建構論作為一種新的理論體系,是在科學知識社會學(SSK)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它強調社會因素對科學知識的建構作用,主張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分析科學知識。社會建構論能夠在科學知識和科學活動中得到充分運用,并正式成為一種科學觀,成為核心方法論,這離不開科學知識社會學,而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發展也得益于社會建構論這一方法論。
關鍵詞:社會建構論;科學知識社會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6-0038-02
一、作為方法論的社會建構論
社會建構論將科學、知識與社會、文化聯系起來,認為科學并不是因為與‘實在相符才具有真理性,而是科學家們在科學活動中形成的與其知識架構相符的知識成果;科學知識并不是對外在世界的如實反映,而是在各種相互交錯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就連物理科學和數學知識這類高度精確的科學知識也是科學家建構出來的。
社會建構論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弱的”或“溫和的”建構論,另一種是“強的”或“激進的”建構論?!叭醯摹被颉皽睾偷摹苯嬚撜咧皇菑娬{進行科學活動、形成科學知識的過程中要考慮社會因素,但同時也承認人類認識世界、形成科學知識過程中的認知性。而“強的”或“激進的”建構論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的社會建構性更強、更徹底,完全將世界及其組成部分看成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建構的產物。而將這種建構主義思想運用到科學認知活動中的最有力的實踐即是科學知識社會學。
二、作為新科學觀代表的科學知識社會學
SSK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最早由英國的愛丁堡學派提出,后逐漸形成巴斯學派、巴黎學派及柏林學派,其理論主要來源于知識社會學、科學哲學和科學社會學,其研究對象是在其他社會學研究范圍之外的科學知識內容,愛丁堡學派提出的“強綱領”思想、巴斯學派的提出的“相對主義綱領”思想,以及后來的巴黎學派和柏林學派對前兩個學派思想觀點的深入研究,共同組成了科學知識社會學的主要內容。
SSK從社會建構的角度來分析和研究科學知識,人類一切知識都是社會建構的,客觀科學知識作為人類知識中的一種,其形成、發展也是社會建構的,至少是包含一定社會因素的,這是SSK的核心觀點。“SSK主張對科學知識本身進行社會學分析,認為包括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在內的所有各種人類知識,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建構過程中的信念;所有這些信念都是相對的、由社會決定的,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情形之中的人們進行協商的結果?!盵1]
SSK在其研究方法上深受庫恩的范式理論的影響,庫恩范式理論重視科學活動的社會歷史性研究,SSK受其影響,也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研究歷史上和當代的科學活動,最終形成了社會建構論這一方法論。
三、社會建構論在科學知識社會學研究中的應用
SSK的研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科學知識的宏觀社會學;另一類是科學知識的微觀社會學。宏觀社會學主要指以愛丁堡學派為代表的“強綱領”和“利益理論”,它側重于研究科學知識形成的社會因素,而微觀社會學主要是指巴黎學派和柏林學派對上述理論的深入分析研究,如實驗室研究,科學爭論研究和文本分析研究等,這類研究著重分析科學家之間的關系,以及科學家在其形成科學知識的社會環境中與其他人之間的關系。社會建構論在SSK研究中的應用貫穿于SSK的研究過程。
(一)愛丁堡學派對社會建構論的應用
愛丁堡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在SSK研究中迅速崛起的一支力量,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恩斯、布魯爾,主要觀點有“強綱領”思想、“利益理論”思想等。
“強綱領”思想最早由布魯爾在《知識和社會意象》一書中提出,是該學派的核心思想。它有四個信條,即因果性、公正性、對稱性和反身性。其主要觀點是,人類知識是在一定的社會活動中建構出來的,是處于一定的社會情境中的人們相互協商的結果。因此,處于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群體、不同民族中的人,會因為這些不同的社會情景構建出不同的知識體系?!袄胬碚摗保卜Q“利益分析綱領”,側重于從宏觀上對影響科學知識形成的社會環境因素進行經驗分析,被視為“強綱領”的亞綱領。
愛丁堡學派是在批判默頓學派的基本觀點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社會建構思想的。默頓學派的科學觀認為:科學知識是對自然、社會的真實反映,科學知識的內容由自然社會的客觀性決定,是一種客觀化、制度化了的知識體系,與社會因素無關。愛丁堡學派與默頓學派的科學觀點截然相反,它認為“科學是一項解釋性的事業,在科學研究過程中,自然世界的性質是社會的建構出來的”[2]7??茖W知識制造的過程中融入了科學家的認知和科學家生活的特定社會因素,是社會的建構出來的,并不是對外在世界的客觀反映和真實描述,這充分體現了愛丁堡學派的社會建構論思想。
(二)巴斯學派對社會建構論的應用
20世紀80年代后期,愛丁堡學派的早期成員柯林斯(Harry M.Collins)組建了巴斯學派。柯林斯認為“強綱領”、“利益理論”思想存在一定的不足,它們只是從理論上設想和論證了知識社會學的可能性,缺乏實踐性。于是柯林斯提出了“經驗相對主義綱領”,從經驗研究入手,推動了科學知識社會學由理論向實踐的轉化。
“經驗相對主義綱領”的研究包括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揭示科學知識和科學活動過程的開放性、相對性,即用經驗的知識證明科學實驗活動的解釋不是亙古不變的,而是相對的;第二個階段,既然實驗活動的解釋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和不確定性,那么必定會引發一場有關科學解釋的無序性和無限往復性的爭論,這一階段的任務即是審查科學家如何有效地結束這一爭論;第三個階段,探究結束爭論的社會機制,以及科學家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從爭論中科學活動的狀態可以更好地了解科學家在實驗中的各種表現,更好地挖掘科學活動解釋的相對性以及針對這種相對性如何更好地運用社會機制來結束無休止的爭論。
柯林斯聲稱:“他們的經驗研究證明了:比如范式的不可通約,強調社會因素在知識建構中的決定性地位,但他們比相對主義立場的貫徹帶有更強的二元論特征,從而在科學表述問題上制造了一種替化,從實在論行動者(科學家)的版本的建構論轉向觀察者(社會學家)的版本建構論?!盵3]他還認為,社會世界是真實的、有充分事實根據的東西,而自然世界則是或然性的、社會建構的東西。
(三)巴黎學派對社會建構論的應用
巴黎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拉圖爾和伍爾伽,其核心思想是“實驗室研究”綱領。
巴黎學派在分析科學生產的過程中很好地運用了建構主義科學觀,并提出“行動中的科學”這一理論,拉圖爾認為,科學知識都是在行動中形成的,而人類的行動都是社會中的行動,因此對科學知識的解釋必不能缺少社會性的說明??茖W活動、科學知識形成由科學工作者來決定,它們的性質是科學家集體行動的結果,我們所面對的不是純粹的科學知識,而是這些科學知識形成過程中或強或弱的全部社會關系,因此理解科學活動、科學知識是什么,實際上是理解科學家在進行科學活動過程中的各種社會環境因素。
拉圖爾曾親自到實驗室,對科學活動進行面對面的日常觀察和親身體驗,并和科學工作者進行近距離的交流訪談,從而得出科學事實是社會建構出來的這一結論?!吧鐣W家對科學的理解比科學家更為深刻,科學家只可以理解科學的表面現象,而社會學家卻能理解科學的實質,就實際的科學爭論而言,自然是不能介入的,自然不能夠提供解決這些爭論的根據,而只能夠由科學家的社會、政治、文化傳統所確定,所有這一切都是社會學家的任務。”[2]163拉圖爾的關注點有:科學事實、科學知識是如何在實驗室里被建構出來的?科學家又是怎樣解釋這種建構的?事實建構與說明建構之間有區別嗎?如果有,區別是什么?其目的在于揭示科學事實作為人為的結果,是社會實踐建構的產物。
(四)柏林學派對社會建構論的應用
柏林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塞蒂納(Karin D.Knorr-Cetina),他認為科學實驗是一種認識論文化,在實驗室中不同科學家之間存在一種交換關系,如實驗室領導和科學家之間的互惠互利關系,表明了社會是科學活動得以展開的基礎和原因。
柏林學派從社會建構的角度來解釋各種科學知識和科學活動,其表現主要有:首先,實驗室是一個生產、加工(科學)知識的工廠,其產品(科學知識)是科學家在實驗室依其自身固有的知識結構和客觀存在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其次,事實制作或知識生產是決策負荷的,科學家的實踐活動遵循一種索引性(權益性、特異性、機會主義)邏輯??茖W產品即科學事實和科學知識是在實驗室中社會的建構出來的,并不是對自然世界真實或不真實的描述??茖W產品在形成過程中會按照不同的等級或水平來依次展開,在科學爭論中,要對一種科學產品提出質疑,就必須找出能替代這種科學產品的替代品。最后,科學活動具有一定的可變性。實驗室中的科學知識形成、選擇和決策都會受到科學家超認識的影響??茖W家在科學活動中的表現并不是純粹的無私利的,他們在科學活動中追求真理的探索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柏林學派對實驗室中的科學活動做了高度概括:科學知識雖然是在實驗室中進行,但其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各種相互交錯的社會環境。從這種意義上說科學知識是社會的建構出來的。科學家在實驗室中所進行的每一項科學活動都不是必然生成的,而是各種偶然事件相互作用的結果,比如個別實驗儀器設備的使用、個別材料的偶然使用,以及實驗室中科學家之間相互磋商、相互協調的產物。只是當這些科學知識、科學事實在發表為成果時,科學家才把自己的科學活動說成是真理,強調其理性,從而淡化了科學知識形成的偶然性與社會性[4]。
結語
科學知識社會學各個學派的立場和觀點各異,但觀點大體一致,都認為科學即是一種文化,也是處在一定社會建構過程中的信念,具有一定的相對性。SSK在研究過程中運用了社會建構論的方法,通過引進科學活動中的社會因素,指出科學知識的形成、科學成果的傳播中無不包含著社會的因素,可以說,社會建構論能夠在科學知識和科學活動中得到充分運用,并正式成為一種科學觀,成為核心方法論,離不開科學知識社會學,而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發展也得益于社會建構論這一方法論。
參考文獻:
[1]周麗昀.當代西方科學觀比較研究:實在、建構和實踐[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74.
[2]趙萬里.科學的社會建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3][德]馬克斯·舍勒.知識社會學問題[M].艾彥,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190.
[4]蔡仲.后現代相對主義與反科學思潮——科學、修飾與權力[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