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春光
摘 要:網絡時代,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環境發生巨大變化,高校中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代不適應的矛盾日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不斷弱化。這促使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現代化、網絡化的需要,以及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手段、更新方法、增加新陣地、提高其實效性的需要。因此,探討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利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
關鍵詞:網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征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6-0276-02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各教育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網絡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技術和交流工具,傳輸快捷,信息海量,交互性強,覆蓋面廣,形式多樣。目前我國學者普遍認為網絡環境一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借助網絡現代的科學技術,以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為主進行的網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作為受教育者同時也是網民的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接觸網絡更加廣泛也更加主動。尤其近年微博、微信、騰訊聊天工具等即時通訊軟件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普及使教育者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既要拓展和延伸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式及領域,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為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因此,要推進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就必須準確把握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各個構成要素的主要特征。
一、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雙方的身份具有雙重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疇是教育主體(教育者)與教育客體(受教育者),二者也是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的重要范疇。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二者的關系、地位一直都十分明確:即教育者占據主動地位,按自己的要求和方式向受教育者“灌輸”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只能被動地接受“灌輸”。但網絡時代是由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作用形成的,網絡環境下主客體互動的本質同樣是主客體之間你來我往的往返活動,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溝通。這種雙向互動是教育者由“灌輸”者轉變為“對話者”,受教育者也由單方面的被動接受者轉變成為“互動主體”,主客體雙方身份表現出了雙重性,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一)教育主客體互動的模式由主客分開向雙重角色轉化
網絡的虛擬性、超時空性促使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二者角色的相互轉化,同時,大學生作為我國網民的主要構成主體,近年來智能客戶終端設備的飛速發展也使微信、微博等即時通訊方式在各個高校生根發芽,這使他們接受外界的教育信息更加主動和廣泛,接觸的信息也更加多渠道更加復雜,大學生的生活已經離不開這些通訊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教育者已經不再是必然的教育主體。網絡時代,信息資源獲取的機會是平等的,這就使教育者不再占據獲取教育信息的先導和支配地位。另一方面,教育客體日益表現出明顯的主體性特征,尤其是新媒體的出現和廣泛的影響,是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具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和價值認同。
(二)教育主客體互動的方式由傳統的人—人的直接互動向人—機—人的間接互動轉變
在傳統的教育活動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人與人“面對面”的直接互動,在時間和空間始終保持一致,角色是不平等的:一個是占據主體地位,一個是被動接受的客體地位,教育的方式也一般采用訓導、要求、批評等。但現在,面臨網絡時代不可逆轉性的到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將迎來顛覆性的轉變,電腦逐步成為虛擬社群成員的溝通媒介,“鍵對鍵”這種即時的在時間上空間上不要求一定一致,更加寬松的接受信息教育的方式將會逐步取代“面對面”的教育方式,在這種“人—機—人”的互動方式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網絡世界是絕對平等的,都擁有平等的話語傾訴權、意見表達權、信息使用權。引導、啟發、傾聽等已經成為教育者使用的主要手段。主客體之間的關系趨向模糊,地位日漸平等,發展成為一種朋友式的角色關系。
二、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傳播的拓展性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在教育的動機、內容、形式等方面并沒有太多選擇和自主權,教育信息的內容比較單一。但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截然不同,網絡兼有報紙、廣播、電視、智能客戶端等多種媒介的優勢,微信、微博、QQ、MSN等對話平臺提供了更加廣泛全面的信息。在這種環境下,大學生已經由“給什么,就吃什么”的被動接受性狀態,轉變為“我喜歡什么,就選擇吃什么”的主動選擇性狀態。具體表現在校園網絡新載體上:
(一)校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
網絡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利用網絡技術,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用豐富的形式表現出來,增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過建立專題網站開展專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其他網站進行外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各類媒體提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等形式,著力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二)校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是化解學生思想問題的渠道
網絡信息的開放性、互動性和隱蔽性等特點,為在網上開展思想工作、解決學生思想問題提供了很好的平臺。通過網上心理咨詢、網上職業咨詢、專家在線答疑等多種形式。可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生涯發展教育、心里測評、性格測試等,幫助大學生科學正確地評價自己,了解自己,啟發學生正確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疏導學生的思想問題。
(三)校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是掌握學生思想動態的窗口
大學生在校園網上發布的信息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其中蘊涵了青年大學生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通過BBS、聊天室、校園論壇、網絡調查、咨詢信箱等各種形式,可以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動態,隨時收集、存儲、檢索、分析、處理來自學生哥方面的思想信息,全面了解情況,及時發現問題,深度分析原因,妥善處理解決。
三、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持久創新性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下,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在課堂上的說教灌輸為主,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一般是在課堂上,課堂以外很少進行交流。而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和其他各門課程一樣進入網絡。這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來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打破了時空的限制,改變了灌輸式的教育,變成雙向互動的教育方式,內容更豐富,吸引力更強。同時,大學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積極主動的運用最新的網絡發展成果,由于網民利用網絡的平等性,只要具備基本的電腦操作能力,就可以利用你要用的任何合法的技術,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運用一切對大學生思想、心理健康等有利的因素來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賦予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新的網絡技術,這樣不但與社會上最新的觀念想法保持一致,而且能讓大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接受教育信息,這樣就會事半功倍,提高了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但同時利用最新的網絡技術成果,必須從大學生最真實的心理需要出發,關注學生關心的內容,換位思考,與學生在虛擬世界里更好的溝通。
網絡信息傳播的交互性和跨時空性,即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提高了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也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另外,網絡這一特點也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應該發揮網絡的優勢,積極推進思想道德教育網絡化,即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利用網絡交換,傳輸包括文字、數據、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形式的教育信息,達到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進行感知、教育、激勵、調控的目的。
四、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持久創新性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創新有其科學的理論依據:首先,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創新依據是新的教育理論。新的教育理論是教育界理論最新的發展成果,是教育界建立在長期的實踐上的最新教育成果,具有對教育規律更科學的認識。思想政治教育也屬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遵守教育的一般規律,因此利用最新的教育理論,可以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創新。其次,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創新具有不可阻擋的持久性。就像大學生手中的智能手機更新換代的速度讓人目不暇接一樣,網絡時代的到來是顛覆性的不可逆轉的,網絡技術的運用只能是螺旋式上升或者波浪式前進的。因此,運用這些技術來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會不斷地持久地創新。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必須是持久創新的。不同時代的大學生接受所在大學的教育與心理輔導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能不斷的提高自己與時俱進的能力,不斷的與學生的心理、想法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學生才會更加配合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更好的完成工作。第二,作為受教育者的大學生,他們的心理、想法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當今時代發展如白云蒼狗,日新月異,大學生都是身心剛剛發展成熟的成年人,他們的可塑性極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極強,并且更加積極主動接受新鮮事物。在這個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對一些事物的看法也加入了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因此,為了在網絡環境的影響下,要想很好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須深入大學生的心理,弄清楚他們的想法,站在他們的角度上看問題想問題,做到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檀江林,等.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唐亞陽,楊果.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探析[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4]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駱郁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楊立英.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特性與教育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導論,2005(11).
[6]林會如.張新翼.談獨立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