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非暴力溝通》一書的四個要素出發,主要從四個方面論述了非暴力溝通在教學中的應用以及非暴力溝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教學;非暴力溝通
1 引言
這幾天,十分有幸的拜讀了由美國著名溝通專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的《非暴力溝通》一書,感覺受益匪淺。書中講述的非暴力溝通主要談了四點: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下面主要從四方面分別來論述這四點是如何應用在教學工作中的。
2 非暴力溝通在教學工作的應用
2.1 觀察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就是觀察。書里強調,切忌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比如,某個學生做錯了2道題目,我們老師不應該說“這種題目還做錯,真笨”。而應該說“這次布置的N道題,你做對了N-2道,做錯了2道”。因為前者表述,就是評論,而不是觀察,所謂觀察就是指出學生的錯誤,而不是陳述教師自己的主觀感受或者評價。如果這樣的話,學生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產生逆反心理,并反駁我們,不利于我們下一步教育工作的進行。非暴力溝通時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并清楚的描述觀察的結果。當然,非暴力溝通模式并非要求我們不作任何評論,而是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即使要評價也要基于特定的事件和環境而不要絕對化甚至拔高到人品、道德的層面上去。如果不能將評價從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察”中剝離出來、哪怕評價中包含著我們的需要和請求,那么對方將傾向于關注批評等評價性信息而可能對我們的需要和請求棄之不顧,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摩提說得好:“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2.2 感受
第二個要素就是感受,通過清楚表達的感受,從而使得溝通更為順暢,書中列舉了我們得到滿足的感受的詞匯:興奮、喜悅、自信、開心、心曠神怡等等。同樣也舉出了沒有得到滿足的感受的詞匯:失望、害怕、著急、緊張、精疲力竭等等。比如上個學生做錯了2道題的例子中,我們教師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呢,我們可以這樣說“對于你這次的問題,我感覺有些失望”。在表達感受時候,一定要使用具體的語言,而不是簡單的“好”或者“不好”,這兩種詞語很難讓人明白實際的狀況。教師除了要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還更應該體會對方,也就是學生的感受。努力做個敏銳的人細心體會他人的心情感受。而這種從細微之處體察別人的情緒,其實就是善解人意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類似的術語:共情。這種情況下,我們教師可以繼續問題,也就是學生的感受是什么?教師只有體會到學生的感受,才可能為下面的順暢溝通做進一步的準備。當然,這里同樣注意的是要區分感受和想法。非暴力溝通是要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想法。
2.3 需要和請求
接下來,把第三個要素和第四個要素集中論述。第三個要素是需要,第四個要素就是請求。當我們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我們如果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我們仍然以學生做錯2道題為例,在需要階段,教師可以在體會到學生的需要的前提下,用直接對學生提出具體的要求,如“總結出錯的原因,并重新做一遍這兩道錯題”。當我們提出請求時,以什么樣的方式提出請求容易得到積極回應呢?我們要避免用抽象的語言,要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也就是說,我們要清楚明確具體的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只有我們將想得到的回應講述的越明白,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應。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我們沒有第一步客觀的觀察,和第二步清楚體會對方并表達自己的感受作為鋪墊,當我們提出需要和請求時,往往被看作是命令。不利于溝通的進行。
所以,在這四個要素中,觀察和感受是基礎,沒有了客觀的細致的觀察,就沒有辦法清楚的表達感受,更加做不出體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怎么能談到做出合理的請求呢。所以,在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僅僅要具備溝通交流良好的技巧和方法,更加強調要用心來觀察、用心來體會這個社會、體會學生的感受,理解學生的需要,才能針對這些需要和感受來提出對學生的要求。而恰恰是這種深深體會到學生的需求的要求,更能使其接受和實行,而不是逆反、對抗和無視。。具體來講就是,我們在教學工作中,摒棄可能是無心的言語上的指責;摒棄嘲諷、否定;摒棄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等工作方法,讓師與人生之間不再變得隔膜、冷漠、甚至敵視。避免造成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發生。這種有效的非暴力的溝通方式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更為順暢。
3 結論
綜上所述,非暴力溝通是在引領我們反思自己的溝通模式,改變自己的溝通習慣。它強調溝通時真誠、聆聽、理解、共鳴,強調體會對方的感受,理解對方的需要。從而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形成更好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我相信,在教學工作中,通過不斷的練習,不斷的實踐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最終能達到師生關系的雙贏。非暴力溝通能夠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師生之間的沖突,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當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
參考文獻
[1]. 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 [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1
作者簡介
郎薇薇(1978-)女,遼寧省遼陽市,講師,碩士研究生,教師,從事計算機專業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