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英
摘 要:文化遺產為旅游發展提供資源,旅游為文化遺產利用提供機遇。文化遺產通過旅游走向大眾走向社會,旅游依托文化遺產獨具特色,獨具優勢,獨具魅力。
關鍵詞:文化遺產;保護;旅游事業;發展
本文試從文化遺產與旅游事業發展二者之間的關系入手,以昭通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為例,嘗試解決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事業發展之間的矛盾,用足優勢,促成合力,實現互利共贏談一點粗淺的認識和看法。
1 昭通文化旅游的提出
昭通文化旅游擁有“三大優勢”,一是擁有特色的區位優勢。昭通自古就是連接滇川黔的咽喉要地,周圍連接著昆明、貴陽、成都、重慶四個大城市和幾十個小中城市,有廣闊的文化旅游客源和消費市場;二是擁有厚重的人文歷史優勢。昭通是云南文化和中華文化長河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既因“蜀身毒道”(即“南絲綢之路”)的開通和朱提文化的輝煌在中國人文歷史上熠熠生輝,又因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成為華夷交融與民族融和的凝聚縮影。少數民族節慶活動豐富多彩,民族民間文學古樸動人,其宗教祭祀等更具有神秘文化。源遠流長的人文歷史為昭通遺留了眾多的文物古跡,賦予了昭通文化旅游資源深刻的文化內涵;三是擁有獨特的環境資源優勢。
2 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的關系
當今社會,旅游業已成為各地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產業,甚至是支柱產業,作為富有人文內涵的旅游載體——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也受到普遍關注。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開發也矛盾重重,一些文化遺產資源遭遇掠奪性開發,商業化、環境污染嚴重。與此同時,我們尚有許多已經開發的文化遺產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還有許多文化遺產有待進一步開發,也給文化遺產保護帶來沖擊。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發展旅游又給文化遺產的傳播提供了市場,對文化遺產保護起到促進作用。
首先,文化遺產作為旅游資源的重要價值已得到有識之士的共識,文化遺產既然是不可再生資源、是旅游業帶來經濟效益的依托,為了使這一資源可持續利用。目前,昭陽區正建設有特色品牌的昭通古城,開展舊城修繕改造工作,通過突出古建筑與自然院落的合理布局和改造,找準古城與舊城的銜接點,切實恢復南絲綢之路重鎮——磅礴烏蒙昭陽的輝煌。
其次,旅游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可彌補經費不足,使文化遺產及時得到搶救和保護。麗江古城的旅游開發對古城的保護就是我們值得借鑒的例子,在發展文化旅游業的同時帶動與之相關的多項產業的發展,盤活歷史文化遺產的存量,必將極大地促進我市社會經濟的發展。
3 如何保護、利用好文化遺產促進旅游發展
文化遺產的利用是柄雙刃劍,運用得當則受益無窮,運用不當則毀劍傷身。在當代現代化發展的狂潮中,老手藝人大多后繼無人,老房子大片被推倒,老藝術日漸勢微,民俗民間文化面臨著“摧枯拉朽”般的災難。保護文化遺產不只是保護一幢樓閣、一件古董、一項古老的技藝,它不僅著眼于對一種文化記憶的保護,更是追求對當下文化交流內容和形式的保護。如何處理好現實利益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關系,已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
3.1 依法處理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開發利用的關系
為了保護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物保護方面的法律和法規,各級人大和政府也相應出臺了不少地方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等,但主要是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而且操作性相對較弱,執法難度較大。為此,一是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保護文化遺產的法律法規體系,地方立法部門要加緊立法,制定應急措施,建立保護利用文化遺產的完善法規體系。
3.2 切實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
一個總的原則就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重點是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一是要處理好經濟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經濟建設是我們當前發展的要務,要把文化遺產保護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中去考慮,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經濟發展的長遠規劃,努力走出一條文化遺產保護和經濟開發“雙贏”的發展之路,使文化遺產資源能夠在科學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二是要處理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文化遺產利用好就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但任何人不應不顧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條件,對資源的占有和利用采取掠奪和破壞的方式,只顧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有意或無意地剝奪后人對資源的享用權,要采取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和策略。三是要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并舉,使二者達到相互支持、協調平衡、和諧統一,任何地方都不能把文化遺產當做一般的經濟資源進行開發,把經濟效益視為唯一目的,不能只顧賺錢而不顧它的社會功能、社會效益。
3.3 以可持續發展理論來協調和處理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
文化遺產是一種歷史信息的載體,比較而言,作為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則是其次的。因此,在處理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開發利用的關系上,我們必須確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即要以保護為主,旅游開發利用為次,在制定文化遺產旅游政策和規劃時,文化遺產的保護享有優先權;以長期利益為重,應照顧到代際公平,發揮文化遺產的永續作用,絕對不能急功近利,竭澤而漁;以國家和全民族利益為重,而不能只顧地方利益和集團利益;以發揮文化遺產的社會效益為重,而不能為了單純追求經濟利益,千方百計地榨取文化遺產的經濟利益。凡是影響資源保護的不得開發,凡是保護措施不落實的不得開發,還要明確劃定不能觸碰的核心保護范圍,制定保護措施,強化保護責任。保護好原有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保護好歷史和民俗文化,實現永續利用。
3.4 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它平它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獨特文化延續和發展,就是保護我們的文化生態。在實施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是參與者,都是受益者。
文化遺產是無法估價的,它能給當地帶來聲譽和機會,保護好了,它就能成為一個長期的收入來源;草率行事會把文化遺產永遠破壞,其損失將是不可逆轉的、無法估量的。因此,文化遺產管理者、旅游經營者和游客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負有倫理上和法律上的雙重責任。
珍惜人類文明的歷史,就是珍惜人類發展的未來。發展旅游,可以加強公眾對文化遺產重要地位及價值的社會認知度,延續人類文脈,傳承人類文明。要通過宣傳與教育的手段,加強旅游者,旅游經營、管理、服務人員與遺產地居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形成文化遺產保護的合力。文化遺產旅游必須在科學規劃的前提下進行,要在政府層面建立一整套針對文化遺產資源和旅游發展的新的管理體系,制訂合理的政策、編制科學的規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文化遺產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要正確處理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多角度挖掘遺產地的旅游價值。
參考文獻
[1]仇保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的保護和利用策略》,《城鄉建設》,2004年第01期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多樣性宣言》
[3]潘海濤:《訪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黃陂木蘭鄉大余灣村》,《武漢建設網》,2006年第二期
[4]《世界各國應尋求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平衡點》,《新華網》,2004年06月30日
[5]劉紹強.《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面臨的沖擊與對策》[Z].景觀中國網.
[6]周干峙,鄭孝燮,羅哲文等.出席"紀念國務院公布歷史文化名城20周年座談會"的全體專家聯名發表《倡議書》[Z].名城網,2002.
[7]楊荷卿 莊偉光:《傳承民族文化 守望精神家園》.亞太經濟時報1805期D04-05 2007-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