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邊防,王麗霞
(酒泉市人民醫院,甘肅 酒泉 735000)
酒泉市肅州區2004—2013年出生缺陷監測數據分析
陳邊防,王麗霞
(酒泉市人民醫院,甘肅 酒泉 735000)
目的 分析酒泉市肅州區2004—2013年出生缺陷發生率、主要畸形發生順位及構成比,掌握出生缺陷現狀及變化趨勢,為制定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酒泉市肅州區2004—2013年出生缺陷檢測資料。結果 10年間共監測圍產兒35 071例,累計出生缺陷兒249例,缺陷發生率為7.10‰。發生率排前5位的出生缺陷依次為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腦積水、唇裂合并腭裂、馬蹄足內翻、脊柱裂。結論 應采取政府主導、衛生行政部門與醫療單位協調配合的綜合干預措施,有效落實出生缺陷三級預防制度,提高兒童健康水平。
酒泉市;出生缺陷;監測數據
出生缺陷又稱先天異常,是指胚胎或胎兒在發育過程中所發生的結構或功能異常。其涉及疾病種類繁多,包括先天畸形、先天性代謝性疾病、染色體異常、先天性宮內感染所致的異常以及先天發育殘疾(如盲、聾和智力障礙)等。先天畸形是指以形態結構異常為主要特征的出生缺陷,約占出生缺陷的60%~70%,是最為常見的一類出生缺陷[1]。有些異常是肉眼可見的,而有些異常則必須通過特殊檢查才能確診,輕微的缺陷可能對身體的影響不大,而嚴重的出生缺陷則可引起胎兒或嬰兒死亡、壽命縮短或導致兒童長期患病,甚至終身殘疾,給本人、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其也是圍產兒死亡、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對酒泉市肅州區2004—2013年出生缺陷檢測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為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圍產兒死亡率提供科學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資料來源
2004—2013年酒泉市肅州區各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等上報的出生缺陷資料。
1.2 方法
按照《中國婦幼衛生監測工作手冊》要求,填寫全國統一的出生缺陷兒登記卡,利用婦幼衛生三級網絡上報。
1.3 數據處理
全部數據采用Excel軟件錄入,利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為具有顯著性差異。
2.1 出生缺陷發生率
2004—2013年共監測圍產兒35 071例,其中出生缺陷249例,發生率為7.10‰,10年間酒泉市肅州區出生缺陷發生率呈明顯上升趨勢,上升了32.20%。歷年出生缺陷發生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49.62,P<0.05,見表1)。

表1 2004—2013年酒泉市肅州區出生缺陷發生情況
2.2 2004—2013年出生缺陷發生率、構成比及順位(見表2)
10年來,我區監測的出生缺陷發生率前5位依次為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腦積水、唇裂合并腭裂、馬蹄足內翻、脊柱裂。其中單發畸形發生率為5.42‰,多發畸形發生率為1.68‰。

表2 2004—2013年出生缺陷發生情況
2.3 出生缺陷相關因素(見表3)

表3 出生缺陷相關因素分析
3.1 出生缺陷發生率
出生缺陷監測是婦幼衛生監測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重要依據。酒泉市肅州區2004—2013年共有圍產兒35 071例,檢出出生缺陷患兒249例,發生率為7.10‰。出生缺陷發生率由2004年的4.86‰上升到2013年的8.08‰,上升了32.20%。比較歷年出生缺陷發生率,差異有顯著性(χ2= 49.62,P<0.05)。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1)隨著醫學的發展、出生缺陷監測網絡與監測方法的完善、監測人員專業水平的提高,出生缺陷患兒發現、統計上報增多。(2)全社會對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而且缺乏政府主導的綜合干預措施。(3)婚檢工作沒有制度約束,婚前檢查率直線下降,出生缺陷一級預防作用被削弱。(4)出生缺陷二級預防措施僅限于開展B超檢查,而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開展較少。
3.2 出生缺陷發生原因
最新資料顯示,2012年全國出生缺陷發生率排名前5位的是:先天性心臟病、多指(趾)、唇裂、先天性腦積水和神經管缺陷,共占全部出生缺陷的49.10%。本次調查中出生缺陷發生率排名前5位的依次為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腦積水、唇裂合并腭裂、馬蹄足內翻、脊柱裂,共占全部出生缺陷的63.45%,與全國水平相當。
3.3 出生缺陷發生的相關因素
出生缺陷是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或二者相互作用的結果,病因多種多樣,三級預防措施的落實情況直接影響出生缺陷發生率。從研究結果看,出生缺陷發生率在患兒性別、孕母常住地、文化程度及是否有不良孕產史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在患兒胎齡方面差異有顯著性(P<0.01)。顯示胎齡越小,出生缺陷發生率越高;胎齡越大,出生缺陷檢出率越高,而確診引產的僅占總出生缺陷數的5.60%,我區只有一家醫院開展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因此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工作需要繼續加強。
3.4 建議
衛生部發布的《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年)》指出,我國是出生缺陷高發國家,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我國出生缺陷發生率與世界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接近,約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約90萬例,其中出生時臨床明顯可見的出生缺陷約25萬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持續下降,危害兒童健康的傳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問題開始凸顯,逐漸成為影響兒童健康和出生人口素質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報告顯示,出生缺陷不但是造成兒童殘疾的重要原因,也日漸成為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全國嬰兒死因中的構成比順位由2000年的第4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2位(19.1%)。同時,出生缺陷還嚴重影響兒童的生命和生活質量,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也是我國人口潛在壽命損失的重要原因。我區2004—2013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分析提示,嬰兒出生缺陷死亡的構成比順位,由2004年的第5位上升到2013年的第2位,分別占圍產兒死亡的21.22%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的19.58%[2]。雖然通過農村婦女孕前、孕后3個月的免費葉酸投服、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等重大婦幼衛生項目的實施,新生兒疾病及聽力篩查的普及,先天異常中神經管畸形的發生率逐年下降,但以先天性心臟病為主的其他先天異常仍是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出生缺陷防治十分重要。建立政府主導、衛生行政部門與醫療衛生單位協調配合的綜合干預措施;健全婚前保健制度,提高婚前保健質量及婚檢率,積極開展優生咨詢,提高孕婦自我保健意識,完善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網絡,提高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率;提高新生兒疾病和聽力篩查率,做好陽性和未通過病例的追蹤管理;普及孕前、孕期健康教育和合理膳食營養教育,改變不良生活、行為習慣,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等是有效落實出生缺陷三級預防制度,提高兒童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
[1]朱軍,李勝利.中國出生缺陷圖譜[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魏紅光.酒泉市肅州區2001—2010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16):103-104.
R172
A
1671-1246(2014)23-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