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瑞瑞,穆曉紅,趙 美
(1.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2.濮陽縣疾控中心,河南 濮陽 457199)
健康教育對青少年癲癇患者
服藥依從性的影響研究
臧瑞瑞1,穆曉紅2,趙 美1
(1.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2.濮陽縣疾控中心,河南 濮陽 457199)
目的 探討健康教育對青少年癲癇患者服藥依從性的作用,以提高治療效果。方法 將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就診的80例青少年癲癇患者隨機分成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藥物治療與常規護理措施,干預組除此之外還進行健康教育(包括常用抗癲癇藥物的不良反應、遵從醫囑堅持服藥的重要性等知識介紹),對比兩組服藥依從性及住院期間發病次數。結果 干預組較對照組服藥依從性明顯提高,發病次數明顯減少,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 對青少年癲癇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可提高其服藥依從性,有效減少癲癇發作次數。
健康教育;青少年;癲癇;服藥依從性
癲癇是由多種病因引起大腦皮質神經元異常放電,并向周圍擴散引起大腦功能短暫失調的慢性腦部疾病,具有突發性、暫時性和反復性特點。此病并非不可治愈,80%的癲癇患者可以通過服用抗癲癇藥物控制癲癇發作[1]。服藥依從性是指患者服藥行為與醫囑的一致性,是評價患者是否按照醫囑進行治療的一項重要指標,服藥依從性高低直接影響疾病的治愈率和控制率[1]。目前,我國雖已集結醫療力量,加大力度關懷發病率不斷上升的青少年癲癇患者群體,但其效果并不理想。調查顯示,服藥依從性低是導致癲癇療效不佳的主要原因。而在服藥依從性較低的癲癇患者中,青少年占20%[2]。本文就健康教育對提高青少年癲癇患者服藥依從性、減少發病次數的作用進行探討,為提高青少年癲癇患者生活質量及護理效果提供參考。
1.1 對象
選取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河南省某二甲和三甲醫院神經內外科收治的癲癇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1981年《國際癲癇聯盟診斷標準》分類;(2)年齡6~18歲;(3)無明顯精神疾病史,無嚴重心、肝、腎疾病;(4)自愿參加研究;(5)有監護人陪護住院。80例患者中男52例,女28例,年齡6~18歲。癲癇病程2月~7年。癲癇類型:局限性發作45例(單純部分發作18例,復雜部分發作27例),全身性發作35例。將80例患者隨機分成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在年齡、性別、服藥史、文化程度、發作方式、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內容 兩組均在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給予抗癲癇藥物治療。對照組采用抗癲癇藥物治療與常規護理措施,包括遵醫囑定時、定量發藥,保持干凈、整潔的護理環境等。干預組則在此基礎上增加對患者和家長的健康教育,針對不同患者制訂并實施個體化健康教育計劃。
(1)服藥指導。調查顯示,經濟壓力、藥物不良反應等因素是青少年癲癇患者不能遵醫囑用藥,引起癲癇發作的主要原因[3]。青少年患者缺乏用藥常識,往往依據自我判斷而隨意中斷用藥或減少劑量。不少患者未能認真遵醫囑服藥,對治療方案的接受度較低。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將抗癲癇藥物相關知識做成彩色圖冊發放給患者,同時在科室墻壁上、病房中張貼宣傳圖片,讓患者及陪護家長對治療方案充分了解。由于青少年與成人藥物代謝及對藥物反應不同,我們告知患者及家長慎重選擇藥物,講究用藥方法,注意藥物的毒副作用。如抗癲癇藥物可引起葉酸缺乏、佝僂病等,影響青少年生長發育,應注意及時補充多種維生素、葉酸等,同時定期抽血監測肝、腎功能。組織患者及家長學習相關知識,強調遵醫囑服藥的重要性。由于癲癇發作無規律,而正規治療、堅持服藥則能夠有效控制和預防癲癇的意外發作。長期用藥(控制發作后再用藥3~5年)可使神經網絡的可塑性發生改變,逐漸停藥后不再發作。之后,再強調抗拒服藥的危害性。不規則服藥可能導致癲癇復發,甚至可以發展成難治性癲癇。陪護家長間可多交流照護孩子的心得體會,醫護人員及時給予正確指導,反復告知患者家長,一旦確診就應給予正確治療,注意規范用藥,不宜頻繁換藥、過早停藥;應從單一用藥開始,劑量由小到大逐步增加,直至不能控制發作時再增加第二種藥物。經藥物治療,控制發作2~3年后,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逐漸減量直至停藥;停藥應首先從復合治療轉為單一治療,單一治療由大劑量轉為小劑量。
(2)心理支持。我們重視對患者及家長進行心理疏導,積極宣傳癲癇防治知識,及時消除各種不良心理與顧慮,讓患者及家長了解疾病相關知識,糾正對癲癇治療的錯誤認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主任姜玉武教授曾說:“只要患者及家長積極配合治療,相信專業醫生醫囑,堅定治愈信心,60%~70%的癲癇病都是可以有效控制的,完全治愈也是極有可能的。”
(3)個體化護理。每個年齡段的患者都具有相應的疾病特質,青少年癲癇患者發病時變化多端。陪護家長除了要細心照顧患者外,還要根據這個年齡段的發作特點,積極配合醫生改變和調整治療方案與用藥,遵循規范化服藥與個體化指導相結合的原則,預防癲癇發作。
在護理青少年癲癇患者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問題:①對于服藥依從性缺乏認識或者不能按時服藥的嚴重患者,及時向醫生反饋,向患者及家長反復強調規范服藥的重要性,使其從思想上提高認識,直至能主動配合服藥為止。②對于有一定文化的患者,鼓勵其嘗試寫用藥日記,不僅對患者按時規律服藥起到督促作用,也為其正確的藥物治療提供良好的條件和心理狀態,對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起到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4]。對于文化水平不高的患者,為其提供服藥記錄表和水果小彩圖,患者每服藥一次,就在圖表上貼一張水果彩圖,以示鼓勵,并讓家長在貼紙處記錄服藥時間,作為治療依據。③對于離家較遠的患者,在其出院后進行電話隨訪,從科室中抽出年資較長、教育經驗豐富的護師通過電話進行健康教育,以便隨時掌握患者的治療與控制情況,了解患者及家長的心理狀況,及時為其提供咨詢、指導。
1.2.2 評價標準(1)依從性:①完全依從:完全按醫生開出的藥物劑量和制定的措施進行治療,完全配合各項護理操作。②部分依從:部分按醫生開出的藥物劑量和制定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計劃,不定時治療;對護理措施部分配合,對藥物治療重要性認識不夠。③不依從:偶爾或病情加重時服藥治療,對治療過程出現的多種反應不了解,完全不配合護理工作。(2)住院期間癲癇發作次數。
1.2.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1)干預后,對照組中完全依從8例,部分依從18例,不依從14例;而干預組中完全依從19例,部分依從16例,不依從5例。兩組依從性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結果見表1。

表1 干預后兩組服藥依從性比較(例)
(2)住院期間,干預組完全依從的患者,癲癇局部發作1~4次,全身發作2~5次;部分依從的患者,癲癇局部發作3~6次,全身發作2~7次;不依從的患者,癲癇局部發作4~9次,全身發作4~7次。
有研究顯示,我國癲癇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其中兒童患者占整個發病人群的2/3。青少年健康成長關系到祖國的未來和社會的發展,因此,提高青少年癲癇患者服藥依從性就顯得舉足輕重。
癲癇需長期藥物治療,但由于青少年癲癇患者認知水平有限,藥物本身產生的一些副作用等因素,使其拒絕服藥,造成癲癇治療失敗。有調查顯示,如果患者在用藥期間受到督導及接受疾病和用藥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則可以提高用藥依從性[5],最大限度地提高癲癇治愈率。
本研究從整體護理角度出發,對青少年患者在用藥指導、心理支持、隨訪等方面進行健康教育。結果顯示,干預組服藥依從性明顯優于對照組,并且癲癇發作次數顯著低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證實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癲癇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減少癲癇發作次數,使病情控制達到理想水平,較好地提高臨床治療與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健康教育不僅可以使青少年癲癇患者學習疾病相關知識,改變對疾病的看法,而且可以讓其認識到堅持服藥的重要性,從而提高遵醫能力,達到減少或控制癲癇發作次數,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促進社會發展。
[1]李家泰.臨床藥理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2]杜軍麗,李武平,孫莉莉,等.健康教育對癲癇患者依從性影響的臨床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3):168-169.
[3]孫素珍,劉麥仙,楊秋才,等.多次發作癲癇持續狀態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J].臨床薈萃,2003,18(21):321-323.
[4]曾明珠,鄭淑鵬.用藥日記對癲癇患者服藥依從性影響的探討[J].福建醫藥雜志,2013,35(2):456-458.
[5]Bindu G,Kurupath R P,Sankara S.A questionnaire survey about doctor patient communication compliance and locus of control among South Indian people with epilepsy[J].Epilepsy Res,2000,39(1):73-82.
R749.1+7
B
1671-1246(2014)23-01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