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誼
(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高職涉外經管類課程范圍廣泛,主要涉及國際商務、國際貿易、商務英語等專業的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市場營銷、國際商務、外貿單證操作等課程。這些課程主要培養掌握一定外經貿管理知識,具備國際商務實踐技巧的涉外企業管理一線人才。隨著涉外經管類高技能人才在地區外經貿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日益增加,大多數高職院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就業競爭力,均積極推動針對課程的工學交替實習。
工學交替的實習,是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重要一環,指學生在課程學習期間到企業進行實踐工作,然后帶著實踐經驗回校繼續鞏固理論知識,是高職院校培養既有足夠理論知識,又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更是高職教育有別于其他類型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缺乏工學交替的實習,涉外經管類的學生無法在學習中及時掌握外經貿企業所需的新知識和新技能,無法帶著實踐經驗進一步鞏固專業知識,也無法在畢業工作中實現“零距離”上崗、提高的就業競爭力。
在探索涉外經管類課程的工學交替實習模式中,我國一些院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引企入校、開展合作項目等,讓學生成為企業兼職員工,在邊學邊做中積累經驗。然而,對于大多數院校來說,由于涉外企業對提供工學交替實習崗位積極性低,導致不少涉外經管類課程的工學交替實習只能安排涉外展會、涉外酒店里辦證、接待、服務員等低端服務性崗位。雖然這些工作能提高學生一定的社會能力,但與涉外經管類課程教學內容不對口,沒法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相關的涉外經貿技巧,導致學生認同感很低。另一方面,我國大多數院校的涉外經管類課程只安排在一個學期的授課,專業知識剛剛傳授完就對學生進行考核。這種固定的安排沒有預留靈活的企業實習時間,無法讓涉外經管類的學生在學習足夠理論知識后,去外經貿企業掌握職業技巧、體驗職場文化。許多高校的涉外經管類學生由于缺乏工學交替實習的鍛煉機會,導致在畢業實習中常感到力不從心。缺乏工學交替實習的畢業頂崗實習無異于提前就業,無異于過去那種先在學校學習,畢業后直接進入企業工作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長久以往,高職這一層次的涉外經管類人才培養類型也將面臨質疑。
為了更好地培養適應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既有足夠外經貿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能在短時間類適應涉外企業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我們在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要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考慮學習育人和企業盈利等因素,構想能更好發揮企業在工學結合人才模式中的作用、能更好地推動涉外經管類課程工學交替實習的靈活措施,完善高職涉外經管類課程的人才培養途徑,促進涉外經管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在我國涉外企業參與高職在校生培訓意愿低的情況下,我們除了把涉外企業引入校園辦公,以及通過校企合作項目開展工學交替實習外,還可以探索學校自主創辦涉外企業的模式,拓寬了校企融合培養人才之路,讓更多的學生能獲得外經貿企業的工學交替實習機會,掌握外貿實踐技能。這種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學校自創的企業與生俱來就不僅僅只有盈利的目的,還包括了教書育人的企業責任。通過自辦涉外企業開展的校企合作,比其他形式的校企合作更加融合、更加持久、更利于涉外經管類課程工學交替實習的開展。在該模式下,企業既需要開拓外經貿業務、維持公司的盈利,也要承擔外經貿學生教學和培養的工作。企業人員既要負責公司日常運作,也要指導學生實踐知識。學生在真實環境中參與企業的日常運作,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經營,因而工作態度和積極性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學生還能在培訓中真切地感受到企業氛圍,意識到外貿人員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職業素養。以國際市場營銷課程的工學交替實習為例,學生通過學校自創企業的實習,跟隨企業教師為企業的業務拓展而努力,在教師的悉心指導下,深刻認識到企業在市場環境中的經營要訣,加深對國際營銷工作流程的全面認識,學會如何在阿里巴巴等對外經貿網絡平臺上發布廣告,尋找國外買家,如何與國外買家溝通以達到推銷產品的目的,了解到更多我國商品出口的法律法規,學會調研和分析國際市場環境的技巧,懂得如何協助外貿經理制定產品的出口營銷策略等,在實踐中提升了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獲得更多經驗,增加了在畢業實習與工作中的自信心。
其次,高職院校要制定適合涉外經管類課程工學交替實習的靈活課程安排,為校企結合的課程教學創造更充分的條件。靈活的課程安排,即不要把課程固定在某一個學期或兩個學期內完成,而是根據工學交替的要求,采取“理論學習-企業實習-知識鞏固和課程考核”的方式。例如,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可以把教學分為三部分,先是由校內教師在學校給學生講授國際貿易理論知識,然后通過與合適的企業簽訂實習協議,安排學生3到6個月的時間到企業進行工學交替的實習,讓學生在企業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簽訂合同、安排生產、尋找供應商、安排裝運和報關等工作,充分了解國際貿易的流程,掌握外經貿工作最需要的職業技能,最后回來學校由專職教師給學生進行知識融合與拓展。當學生完成全部理論學習與企業實習,通過學校考核與企業考核后,才授予該課程的學分,實現校企雙主體,雙考核的課程教學模式。這種靈活的授課安排更好地適應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保證了學生在工學交替過程中能夠邊學邊做,讓他們在課程完成的同時獲得足夠理論知識與職業技能,避免在畢業找工作時因缺乏經驗而迷惘,為畢業后繼續到實習企業工作打下基礎。另一方面,這種做法也能讓企業有足夠的時間去培養和了解學生,把優秀的學生當作長期的人才儲備,從提供培訓中獲得更多利益,從而提高參與高職教育的意愿。
工學交替的實習環節是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中重要的一環。涉外經管類課程的學生只有在學習中及時獲得實踐機會,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職業技能,實習后進一步歸納總結,才能真正成為外經貿企業所需的知識與能力并重的管理一線人才。在探索各種工學交替實習模式中,我國高職院校除了要吸收國外成功經驗,更要根據國情,構想適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工學交替實習途徑,提高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的意愿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學校育人的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既有理論知識,又能處理工作實際問題的外經貿高技能人才,彰顯高職涉外經管類教學的獨到之處。
(注:本文系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2012年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涉外經管類課程校企合作的中國模式探討”,項目編號:11GJB125113)
[1]陳錫寶,朱劍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的誤區及化解途徑[J].探索與爭鳴,2010,(4).
[2]馮旭芳,李海宗.德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因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探索,2009,(1).
[3]賀亮明.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發展的有效機制研究[M].西安: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4]賈劍方,劉生平.職業教育工學結合可行性模式探索[J].繼續教育研究,2009,(10).
[5]李俊.德國職業教育發展之社會結構及文化傳統探原[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1).
[6]馬強,付艷茹.國際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典型分析與比較[J].科技管理研究,2010,(6).
[7]吳雪萍.國際職業技術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8]吳亞軍.中外政府在高職校企合作教育中的作用和角色比較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0,(7).
[9]易蘭華,林國安.論高職經貿類專業校企合作中企業動力的缺失[J].教育與職業,2011,(5).